颅内动脉瘤:颅内的“定时炸弹”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de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初,网友@卡卡Prancil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因颅内动脉瘤破裂,突发脑出血,被下病危的经历,成为了热门话题。微博内容:“9月1号晚上,和朋友聚餐吃饭,浪完回家,玩完手机一点半睡觉。2号中午被楼上的噪音吵醒,心烦意乱,猛得一起床。那一瞬间,我感觉脖子剧烈地疼痛。因为一直有点颈椎病,我以为是颈椎不好,结果不到3秒钟,我的后脑勺突然间像针扎一样一阵阵痛,伴随而来的是后脑内部一阵暖意。那个时候,痛感不是很明显,但是我突然看到身上开始出冷汗,一层一层地出,短短几秒,手臂上的汗竟然滴在地板上。我当时心里就想,完了!肯定脑内出问题了。所幸离医院不远,到医院后,断断续续吐了几次,已经说不出话了,迷迷糊糊的。CT扫描结果显示:脑内多处出血,医生猜测是脑动脉瘤破裂,直接下了病危通知书!”
  如此凶险的颅内动脉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该如何早期发现、避免发生破裂出血呢?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部变薄后形成的囊性隆起,就像老旧自行车的内胎充气后的局部鼓包。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位居第三,仅次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任何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尤其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女性。上海最新的动脉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75岁人群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7%。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机会增加。
  颅内动脉瘤病因未明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剧烈头痛是首发症状
  作为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颅内动脉瘤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多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或用力等诱因下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危急生命。患者的首发症状大多为突发剧烈头痛,这种头痛被患者形容为“生平最剧烈的头痛”。疼痛位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部,并可波及颈、肩、背、腰及双腿等部位(因颅内动脉瘤突然破裂,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刺激脑膜所致)。有些患者还伴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为短暂性神志模糊;重者昏迷。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进行性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也有些患者仅出现枕颈部疼痛,易被误诊为感冒、风湿痛等,须引起注意。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约为30%,7%患者还未到医院就死亡,幸存患者若未及时治疗,会再次,甚至多次出血。若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达70%。
  此外,10%颅内动脉瘤患者伴有动眼神经麻痹,其中,无头痛症状而单纯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者易被误诊,患者往往以眼科疾病就诊,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延伸阅读: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的脑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膜、蛛网膜和软膜,软膜与蛛网膜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内充满脑脊液,脑部大血管均在其中走行。当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动脉瘤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就形成了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情由轻到重分为五级:一级为轻微头痛;二级会出现剧烈头痛、部分脑神经麻痹、脖子发硬等;三级会轻度嗜睡、意识发生混乱;四级会出现昏迷、偏瘫;五级会出现深度昏迷、处于濒死状态。通常,前三级患者较易救治,第四和第五级患者抢救难度大。
  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否治愈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位置。出血量少者,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状态;出血量较大者,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留下后遗症。
  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首选头部CT检查以协助诊断。CT扫描不能确诊者,可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金标准”。其中,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是无创性的脑血管显影方法,95%~98%动脉瘤患者可以通过CTA检查被确诊。这两项检查还可用于有动脉瘤家族史或破裂先兆者的筛查、动脉瘤患者的随访,以及急性期不能耐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利用4D-CTA新技术还可评估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动脉瘤大小与出血的关系尚无定论
  以往的国外指南指出,直径大于7毫米的动脉瘤更容易发生破裂出血,所以对于直径小于7毫米的颅内动脉瘤,可以继续观察,不一定需要治疗。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我们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中,50%以上的动脉瘤直径在5毫米以下, 甚至有30%为直径小于3毫米的微小动脉瘤。随着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发现的颅内动脉瘤主要以直径小于5毫米的小动脉瘤为主。日本也有同样的发现。因此,动脉瘤大小与出血的关系尚无定论。
  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唯一方法
  有些患者想通过吃药使颅内动脉瘤消失。殊不知,颅内动脉瘤一旦形成,绝大多数会永久存在。只有通过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才能解除“危机”。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需要在开颅后,在显微镜下找到动脉瘤,并用特制的钛合金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需要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置入微导管,沿全身相通的血管进入颅内血管,最终到达动脉瘤腔内,再通过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填入特制的铂金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腔。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陈子江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院长,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组长。  医疗专长:主要从事生殖医学、妇科内分泌学及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乙肝肝硬化目前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患者只要选择正规医院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抓住抗病毒治疗这一关键环节、保持肝脏血流量及对症处理,病情完全可以稳定,甚至肝硬化可以得到逆转。但不少病人急病乱投医,盲目救治,只会加重病情,增加后期治疗的难度——  从“祖传秘方”到“基因疗法”  现在,发达的网络已成为不法之徒兜售各种“祖传秘方”的便捷途径。在南方某市一家区级医院,曾有一个宣称治疗乙
生活实例  65岁男性,一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医院抢救成功,医生在其闭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了支架。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稍活动后气急、乏力、心悸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即EF值)为30%(正常时应>50%),医生建议其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但患者因多种原因拒绝了。一个月前,该患者在讲话时突然意识丧失、倒地、呼吸停止,
孩子是否“缺钙”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热点,孩子各种各样的表现都被有意无意地指向与“缺钙”有关。孩子枕秃、肋骨外翻,孩子睡觉不安稳、出汗多,甚至孩子胃口差、长不高都会被认为是“缺钙”引起的。补钙粉、吃钙片也成了不少孩子的日常“功课””之一。然而,孩子真的“缺钙”,真的需要补钙吗?  判断缺钙与否:尚无可靠方法  要搞清孩子是否“缺钙”还真不容易。虽然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如何便捷、准确地判断人体的钙营养
你是否发现自己腿上出现如蚯蚓状的青筋,皮肤颜色呈浅褐色或出现湿疹,站立时下肢酸胀或疼痛不适?那你也许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先别着急,静脉曲张分轻重,治疗也不同,请细看下文“对号入座”。  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与病情对上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徐欣  下肢静脉曲张病变局限于下肢浅静脉者,病变范围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多数病变发生在大隐静脉,成年男性及成年女性出现大隐静脉曲张的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疾病,实则不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2014年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5.5%,高血压患者数约2.7亿。  人到中年,切勿忽视高血压  由于工作紧张、繁忙,生活节奏快,体育锻炼时间少,以及发胖等原因,导致高血压在中年人群的发病率呈快速增加态势。我国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以30~60岁多见,第一次发现高血
主任 周彩存(教授)  距媒体报道第一例肺癌至今已100余年,在这100年间,肺癌已经从“不引人注意”的疾病,变成了癌症病人的“第一杀手”。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死因调查结果显示: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取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肺癌在过去30年增加了4倍多,升幅最大。目前,我国每年有近50万肺癌新发
专家简介  高鸿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心理行为发育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委员。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特别对多动症、孤独症、不明原因躯体症状的诊断处理具有丰富经验。  专家门诊:周一、周三下午  生活实例  爱的错位  皓皓父母都只有初中文化,因忙于经营企业,父母把他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小学,晚上住老师家。父母认为老师文化
回望近一年来整形诊室的患者,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位名叫玉梅(化名)的姑娘。因为我觉得,她应该是所有患者的楷模,甚至是我们所有人生活态度的楷模。  她,为了年轻而来  玉梅74年生,就诊时近40岁。在这个年龄段来就诊的患者,他们的诉求大同小异,几乎都是为了看起来年轻一些。  “我太阳穴太窄,眼窝塌陷,颧骨太高,嘴巴有点突出,显得很憔悴,你看有没有方法改善?”我仔细端详玉梅,坦率地说,她有一张很周正
生活实例:    张妈妈患糖尿病8年,每天按时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可是近一年来,张妈妈发现降糖药的疗效越来越差,3种药联用,血糖依然控制不好。医生建议张妈妈用胰岛素,但她有顾虑:打针太麻烦,弄不好还会发生低血糖……  林伯伯患糖尿病10年,由于血糖控制得不好,医生建议他改用胰岛素。林伯伯一口回绝: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再也撤不下来了,我还是多吃点口服药吧!  医生的话:在西方发达国家,接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