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有尊严的乳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062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真想知道父母给我起的乳名到底是叫“言中”,还是叫“言忠”。
  长大后,对于父母为啥要给我起这个名字,而不是像他人父母那样,虎年出生的就起个“虎生”,兔年出生的就起个“卯子”等等,不得其解而又不敢问父母,父母也没有说其为何。反正觉得自己的名字比别人的好,心里坦然,无忧无虑。再后来,多少学了点文化,稍微懂点事儿了,加上父母的严格要求,自己多少明白点,父母起这个名字,是他们的寄托,希望我是个忠诚老实能靠得住的孩子。
  我的父母虽然都只是读过私塾的初识字者,可他们常被人给予“文盲知识分子”的赞称。这是成为他们没有给我起名“牛、羊、鼠、猴……”的根本原因。我们的家谱有两句意蕴深厚的诗句排序:“为子常行孝,居官必尽忠。”这是我读到和听到的最有文化的家谱之一。放在当今浅易理解,就是身为儿女必须对长辈尽孝,作为公职人员就必须对国家尽忠。如果说语言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言忠”想必是为“做人要忠厚诚实”之意。如此推测,我的乳名应该是“言忠”,这和家谱同源同辙,和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我承接父母给我的“言忠”,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还是因为“言忠”,在那腐败猖獗的岁月里,任凭放弃仕途无“官”一身轻,回家“卖红薯”,也不愿意做那些溜须拍马、欺哄组织、愧对百姓、有损尊严形象和人格的事情。在浮躁像流感一样四处蔓延的时候,宁愿选择“从文”,以此修心养性,也不愿与“达官贵人”同流。看到那些平庸之辈高升,看到那些卑鄙之人发达,不是不想,也不是笨到不会效仿,而是因为“言忠”的责任在身,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
  “言忠”一时容易,“言忠”一世难。而我始终坚持不改初心,即便是“难于上青天”,我也没有眼红那些投机取巧已得逞之人,更不会羡慕那些贪腐得家财万贯之人。我想既然父母要我“言忠”,他们能给我生命,我没有理由不信守他们的“言忠”去做背祖叛宗的不孝之徒。我知道,最好的语言是沉默。尽管说实话,做实事,在局部范围没人喜欢,可我还得“言忠”到底。
  对于“言忠”和“言中”,我承守前者,理想达到后者,这是我提升自己的一点小理想。父母对“中”的理解没有达到对“忠”的理解程度,所以,他們没有要求我“言中”,我也不懂得“中”,不敢奢望做个“无所偏倚”的人。我愿意在生活中历练自己,不断努力拔高自己,做个对喜怒哀乐能无所偏倚而适中的控制的人。
  或许,乳名就是个乳名而已,没我想的那么复杂。从上小学开始到如今,所遇之人都喊我学名,早已没人叫我的乳名,也没人知道我的乳名了。老家有句俗话:“各家小名各家知道(老家人把乳名叫小名)。”我的乳名恐怕也就只有我知道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苏北故里的荡滩里,小鱼结队,而且多蟹。螃蟹主食水草、麦芽、稻谷、鱼虾螺蚌、水生昆虫。螃蟹的另一特性,是永远摆出一副搏击的架势,一经大螯钳住,死命不放,绝不松手。  螃蟹为什么会横行?原来,螃蟹的祖先并不横行,后代的横行也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受地球磁场变化影响所致。因为螃蟹的第一对触角有几颗用于定向的小磁粒,就像是几只小指南针。亿万年前,螃蟹的祖先靠这种“指南针”堂堂正正地前进后退,行走自如,颇有“君
期刊
小巷在雪天變得安静,只有各家各户的烟囱忙碌着,偶尔一两声狗吠,惊醒了屋檐下的麻雀,那些小精灵便喳喳叫着飞向另一处屋檐。散养的几只鸡卧在麦秸集里也没了声息,唯有下了蛋才咯咯哒地叫着,那叫声划破沉寂的雪天,孩子们定会第一时间跳下炕,去收那热乎乎的鸡蛋,全然不顾那急红了脸的母鸡。  有雪的冬天,对庄稼人来说,就是礼拜天。男人不用干活,女人可以撒懒,早饭可以晌午端,午饭可以爷压山。女人一大早定会把炕烧得滚
期刊
这次美好的旅行,是从一个姑娘开始的。  上了动车,我刚一落座,就听见耳畔有声:您好!扭头,抬眼,一个漂亮的姑娘,白肤大眼,笑盈盈地看着我。她应该是靠窗的邻座。我赶紧站起来,侧身让位。她却又开口说:大姐,您靠窗坐吧,可以看风景。  我颇感欣喜,暗忖,这姑娘真善解人意!近些年出行较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邻座,却鲜有印象!中年人多半谨慎,对陌生人充满戒心,顶多聊聊天气和楼市。年轻人懒得言语,他们忙着刷微博
期刊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小镇上。  我们班有一位姓蓝的同学,就住在俄罗斯大宅院里。蓝同学常常把班里要好的同学带回家里去,无疑是为了炫耀他家的“毛子房”的光荣。蓝同学的姐姐叫蓝妮,比我们高两个年级,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孩。高挑的身材,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只是头发有些发黄,与我们小镇女孩子的黑头发形成很大的反差。夏天的时候,蓝妮常常穿一件白底蓝花的布拉吉,在尖屋顶的“毛子房”前晃来晃去,从远处看去很像一位俄罗
期刊
老屋大天井,黛瓦鳞鳞。日头从天井口照下来,先上后墙,再跨天井,最后挂在天花板上,一天便算过去。日复一日,日影就是老屋的钟。  老屋几十口人,都看奶奶的脸色。奶奶看天的脸色,奶奶看天是从天井看的。每天清晨,奶奶放了鸡笼,便站在天井中間,抬头看天。在她心中,天井之外的天不是天。从天井四角的明暗,她能判断风雨阴晴,交代人们该干什么。当日影从后墙慢慢下来,有人怠倦,还未出门,奶奶就高声提示:日头都快下墙了
期刊
整面山坡金黄的时候,秋天来了!  母亲开始忙碌起来。白天自不消说,晚上,如水的清辉洒满四合庭院,秋虫唧唧,树影婆娑,母亲坐在蒲团上,一边麻利地掰扯着玉米棒子,一边讲些忠孝节义的故事,年幼懵懂的我依偎在母亲身边,呆呆地看着月亮偷偷在云彩里穿行。  只是初小毕业的母亲,却有满肚子故事,多得如同天上数也数不清的繁星,如同魔术师帽子里五彩的绸带,每天不重样,却总也讲不完。故事总是以“从前”来开头,而我经常
期刊
我太公是一位本分厚道的庄户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公、我祖父和三公。因家境贫寒,哥仨都没念上一天书,三公十八岁那年就给村里地主刘坑佬做长工。  三公长得牛壮马大,犁耙耖扎稔熟,垒田塍一天三亩六收工见日头,毛谷四箩一担挑。他虽不知之乎者也为何物,但记性好、声腔好,一口山歌能唱得牛停蹄,鸟敛翅,柔时似流水,亢时如震雷。  刘坑佬家有水田旱地百十亩,还有几个山头几个坳的林子,家道殷厚,为人却尖钻刻薄,不然咋
期刊
从香格里拉市区出发到双桥,骑上藏民们备好的马,我悠然徜徉于春的怀抱,马蹄声轻悠,过河过溪,穿林踏草,一条羊肠栈道把我引到了美丽的碧塔海。  殊不知,当年这里曾经是血与火的战场,生长在这里的杜鹃花也曾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  195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步兵四十二师一二四团挺进香格里拉地区,遵照川滇平叛指挥部的决定,由丽江军分区政委陈杰和一二四团副参謀长郭根旺率领二营四、五、六连、团工兵连
期刊
药隐在草中,星星点点地开花,不紧不慢地结籽,绿得和青草没有两样,却可识得,对称于茎上长叶者,必有毒之性,为药。是药三分毒,凡毒药三分,上下左右搭配。  小时我随爷爷,田埂地头跑,识得不少种草药,比如:葵菜,治疮肿;荨麻,疗风咳;龙葵,保肝脏;野薄荷,解鱼虾毒;夏枯草,助睡眠;车前子,止咳嗽;如此等等,有病地头走,总有一款子草药相对应。儿时闲不住,乱窜,虫咬、蜂蜇是常有的事,扯把猪耳草、奶腥草,揉揉
期刊
清明前后,上党大地还没从冬季荒枯的沉睡中苏醒,人们就开始念叨起黄芽菜了。“风一变软,就有黄芽菜吃咯!”奶奶用围裙包着哭闹的小孙儿,分明是在诱惑。  “头茬韭菜得勤浇水,不然赶不上黄芽菜。”见当家的男人坐在院子里抽闲烟,女人着急了。  “人家那小闺女,长得嫩黄芽似的,可不能胡来哩!”上了年纪的妇人悄着声儿叮告村里的年轻后生。  “过两天摘了黄芽菜,给俺娘送点去。”新媳妇想回娘家,送黄芽菜算得上是个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