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常态课堂,彰显有效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ING0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参加由市教科院组织的“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活动. 听了同一个课题——“方程的意义”(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四节课. 四位执教老师不约而同地都从教材的概念出发,根据天平图列出一些不同的式子(等式,等号右边都是单一的数),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然后出示一些练习题进行简单的应用. 四节课听下来,总觉得学生对方程意义的认识不深.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得从方程的含义说起.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 “方程的意义”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初步体验方程思想. 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方程的理解往往是有偏差的.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像是完成了. 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 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
  又如有这样一道题:看图列方程. 如果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x = 450 - 200,我们该如何解读呢?按照教材的定义,它应该是方程(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 但细细想来,它又完全是算术的方法,没有体现方程的思想. 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如果教师单从形式化的概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着力于方程与其他式子(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不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比较,以及方程与等式的比较(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那么学生对方程本质的理解难免蜻蜓点水.
  方程的本质在于对已知数和未知数一视同仁,通过建立起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等式关系,从而求得未知数. 因此,学生要理解方程的本质,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 例如,3 + 4 = 7和3 + 4 = 1 + 6虽然都是等式,但是两个“=”却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前者的“=”表示的是“求取解答”的过程,它的方向是从左到右,等号两边并不具有同等的地位,后者的“=”表示两边的计算结果相等,等号两边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都是3 + 4 = 1 + 6这一整体的一个部分. 学生认识方程本质的最大困难,始终拘泥于具体的运算(加、减、乘、除),而不能把方程看成一个两边相等的整体结构. 因此,学生只有让思维的关注点集中于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其对于方程的认识才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要构建常态课堂,彰显有效教学,因此对“方程的意义”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和实践.
  下面是“认识方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
  生:天平.
  师: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刻度的中央,表示什么?
  生:天平两边平衡.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生:=.
  师:如果指针偏向同学们的左边呢?
  生:天平左边的质量大于右边的质量.
  师: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生:>.
  师:如果指针偏向同学们的右边呢?
  生:天平左边的质量小于右边的质量.
  师: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生:<.
  二、新知学习
  1. 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
  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 = 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 + x > 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 + x < 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 + x = 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 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其他文献
李欣是个孝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县城找了个工作,方便节假日回到小山村照料身体不太好的父亲。一天,父亲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回家。李欣赶回家,发现父亲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却仍坚持要告诉他一件往事。  李欣一出生,他母亲就因产后失血过多去世了。三个月后,靠喂高梁玉米糊活下来的李欣突然紧闭嘴唇,连口水都不肯喝。父亲抱着儿子往乡里医院跑,奔了一半山路,突然發现儿子不动了。父亲一屁股坐在路旁青石上,急得嚎
【摘要】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是追求知识的内动力. 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利用数学史、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 初中数学;兴趣;策略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
【摘要】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内化. 好的课堂小结能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在课堂上常用的几种小结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方法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收尾工作,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形式不拘一格,教
[摘要]高中数学在新课标的指导观下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教学目标,从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个体差异到人文素养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个性化、人文化、综合化教育是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情境;分层;人文    新课标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至教学方法和评价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
【摘要】入门对于教授和学习数学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若干个方面,结合相关案例,探讨了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入门课;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后,学生除了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外,还需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枯燥、复杂的学科,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并由此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在影响自身数学学习的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在此,本文从养成良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 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笔者通过实践,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重视操作,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
【摘要】情感教育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过程。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育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观认为“求知”和“益智”无疑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  【关键词】情感;教学;鼓励;交流;活动;信任    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
摘要: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是围绕教学重点目标铺设的、贯穿课堂教学首尾的主要发展脉络,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  关键词:问题;变式;情境;本质    弗赖登塔尔(Hans Freudenthal)说过: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
课堂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场所,是教师教学构想与措施的实施阵地,唯有课堂的优质才有教育的优质,现今课堂教学必须是创造性的活动,因为只有有创造力才有活力,那么什么是活力呢?活力就是有生命力。富有生气,而所谓的活力课堂就是打造立体、互动、生动的课堂环境,提升课堂效率,让教师和学生展现智慧和生命力,因为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在的需求为核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小学生来说,只有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以动态生成为载体,以探究为动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