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追踪普氏原羚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i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氏原羚大多栖息在半荒漠的草原地带,因奔跑速度极快,被誉为“高原舞者”。过去曾频频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和内蒙等地。可近年来由于人类捕杀、狼群的攻击及围栏的阻截等,失去家园的普氏原羚已面临生存绝迹,成了比大熊猫更加濒危的物种。
  
  走进高原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由19世纪俄国著名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首先发现,故称“普氏原羚”。普氏原羚比藏原羚个头大,成年羚体长在1米以上,雄羊体重有27公斤,雌羊也有23公斤。它的角从基部开始向外分,形成倒“八”字,在“八”字的1/3处两角渐向内弯,好像人双手抱着西瓜时手心相对的两手掌。
  7月初,我们来到了新疆和青海、西藏三省交界处的阿尔金山。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所有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最大的一个。据说当年普热瓦尔斯基就是在这一带发现了引起世界生物界轰动的“普氏野马”而“一举成名”的!
  这里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海拔4 500多米,属于第三纪末地壳运动形成的封闭型山间盆地。盆地周围分布着由紫红岩、灰砾、砂岩组成的中高山带屏障,冰雪皑皑的山峦巍峨多姿,茫茫漠野无垠无际,湖泊、河沼、峡谷微波涟漪,芊绵碧绿的高山风光绮丽,浓郁的垫状半灌木花团锦簇,招来许多敏捷、活泼、可爱的藏羚、藏驴、野骆驼、野牦牛、大马熊、雪豹、岩羊、青羊、猞猁、雪兔、雪鸡、雕和斑头雁等飞禽走兽。据专家们说,这里野生食草性蹄类动物十分丰富,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均为国内罕见。仅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近10万头(只),是名副其实的高原动物王国!
  当科考队的车子进入若羌县境内一个叫祁曼的小地方时,忽然,在我们右前方约2公里处,一群野驴竖着耳朵昂首挺立于荒野。与我所见的卡拉麦里蒙古野驴不同的是,藏野驴体魄大,脸长,且有股“犟脾气”。当车离它们约有1公里时,它们排成“一”字队形,足有百头,宠大得像一个军团。突然,它们奋蹄斜线横插着向汽车奔来,扬起滚滚尘烟。距车50米左右时,它们却又机灵地调整方向与车保持一致向前飞奔,似千军万马。
  我们兴奋地大叫了起来,司机加大油门,企图超越驴群。在凸凹不平的戈壁滩上,汽车跳着“摇摆舞”,我们的头不停地撞在车顶上。藏野驴奔跑的速度不减,我们的车喘着粗气直追,可是怎么也超不过去。透过车窗玻璃,野驴抖动的肌肉和灰褐色的毛在阳光下清晰可辨,几分钟后,我们败下阵来。野驴超出我们300米后,突然横穿到我们右前侧,像是听到了一声号令,戛然止步,转身列队望着汽车,如得胜的将军,傲慢地摆动着它们的尾巴,似乎在说:“瞧!哥们儿,还是比不过咱吧!”然后,迈着悠闲的步伐离去。
  同行的一位动物学家介绍说,阿尔金山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三大有蹄类野生动物,为世界所关注。这十多年来,藏羚羊、野牦牛难逃噩运,惟有机敏、善跑的野驴家族仍然保存完好,大约有4万头之众。
  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被猎杀的野牦牛头。据当地人讲,这是非法进山的偷猎分子和淘金者所为,偷猎分子要它们的皮毛,而淘金者要食它们的肉。在凶残的人面前,宠大勇猛的野牦牛不得不束手就擒。在采访中,我听说了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件:一群疯狂的淘金者,因长期没有食肉而变成了“狼”,他们用枪打倒一头野牦牛后,蜂拥而上,用斧砍、用刀割、用手拽,只一会儿工夫,就将足有1吨重的牦牛瓜分了。有一穷凶极恶者,竟趴在野牛脖子的伤口处吸吮了一肚子血。吸罢,他蠕动着血红的嘴说:“这一冬天不再怕冷了,找一个女人来,就是活神仙了!”后来听人说,自从他喝了野牦牛血,眼睛都红了,整天在山沟里转悠着找女人。
  不过,野牦牛不是好惹的,它会伺机报复。一次,几个偷猎者猎杀一头野牦牛,它一声号令召来30多头野牦牛,将偷猎者的车团团围住。偷猎者不知好歹,竟放枪打倒一头野牦牛。见同伴被杀,野牦牛疯了,用牛角顶翻了车,顶穿了车窗,将三名偷猎者用牛角穿起,又重重地摔出去。三人肚子洞开,肠肚流出一地,其状惨不忍睹。待人发现时,只见千疮百孔的车子和旁边的一堆白骨。
  阿尔金山地域辽阔,人烟稀少,野生动物几乎随处可见。在一片荒漠相间的草地上,我们还看到几十只黄羊。因其棕灰的毛色与地面的色调极为一致,只到走近了才突然发现它们。最初黄羊好奇地歪着脑袋凝视我们,当我们停车或止步要仔细观察时,它们便马上意识到将面临危险,于是拔腿便跑,直到确信已进入安全地带,才停下来警惕地盯着人看。
  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我们虽然一一探访了野驴、野牦牛、黄羊和藏羚羊这“四大家族”,但令人遗憾的是,却始终未见到普氏原羚。就连一位叫尼雅的维吾尔族护林员也说,因这种动物视觉极其灵敏,在山上奔跑如飞(时速可达80公里),要想见到它们绝非易事。他说他在山里住了好几年,还没亲眼见到过一只普氏原羚!
  难道真如老外所说,这种动物已在中国“绝迹”了?不久,我们又听说中科院派出的一支科考队曾在日月山下的青海湖附近地区看到过上百只普氏原羚。于是,我们又赶忙奔向那里。
  
  发现普氏原羚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湟源县西部,属祁连山支脉,距西宁市约300公里。山下的倒淌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如一条玉带飘落在茫茫草原上,风景十分优美。我们后来才知道,普氏原羚就分布在日月山以西的青海湖周围。
  一大早,我们来不及欣赏鸟岛的美丽,就走进了鸟岛鸟类繁殖地旁的沙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串串狼的脚印———青海湖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在青海湖鸟岛一带,可能有三四只狼,每年都可以看到被狼捕食的普氏原羚的残骸。由于人类长期的猎杀,普氏原羚数量已经很少,而且它们极为怕人,所以这次能否见到它们还很难说。我们在沙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发现普氏原羚的脚印。这一发现像兴奋剂,一扫长途跋涉的疲劳,我们赶紧沿着足迹往前走。爬上一个沙丘后,我用望远镜一望,果然发现普氏原羚正在远处的沙地里取食嫩草,大家高兴极了!可惜在望远镜里根本无法看清楚它们。正当我们准备包抄靠近时,普氏原羚似有察觉,突然拔腿就跑,消失在茫茫的地平线上……
  晚上,当地人告诉我们,在青海湖北面的海晏县可能也有普氏原羚。次日一早,我们就赶到那里。几位藏族牧民说,在克图东站附近的沙地可以见到普氏原羚。在这里我们看到当地人为了保护铁道,在铁道两边的沙地上种了很多固沙灌木,沙地与牧场之间也用铁丝网隔开。
  正当我们沿着铁丝网步行考察时,突然看见一群普氏原羚往沙地跑来,几只成年羚羊寻找到铁丝网被破坏的地方一跃而过,但一只小羚羊惊慌失措,在铁丝网前跳了多次也没能跳过去。最后在一阵慌乱的挣扎之下,才从网下面钻洞逃脱。网上还留下了可怜的小羚羊的毛。后来,当我们翻越一个很高的沙梁时,突然看见一只狼在远处正虎视眈眈地看着这边。
  我们没有理会,继续走了几百米,回过来看见狼还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这不由地让人感到一阵恐惧……
  第三天早晨,我们正在一个高高的沙梁上行走,忽然,一位队友发现了“情况”。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隐约看见有小动物在远处的草地上活动。拿起望远镜一看,啊,真是普氏原羚!估计有10多只,它们一个个伸出头来东张西望。微风吹过,可能把大家的声音和气味带了过去,异常警觉的普氏原羚,又跑得无踪无影。这天,我们还见到了4群共20多只普氏原羚。小羚羊体形很小,总是紧紧跟在妈妈身后。
  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很有趣。每年的3~5月和6~8月,雌雄分居两处。这时雄原羚往往表现出一种绅士姿态,自己总是占据质量较差的草场,而雌性则占据较好的草场,这样的食源分配对普氏原羚整个种群的生存延续十分有益。雌性原羚“携儿带女”,种群数量比雄性群体数量多得多。雌性群体一般来说有3~12只,3只是典型的家族群———一只母羊带着一大一小两只小羊,一个是当年生的,一个是早一年生的。一般,年长的会帮助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妹”。三只以上的群体显然是几个家庭的混合。到了9月,雌雄原羚开始集为大群体,常有10~30只,这样的大群体使它们提高了发现捕食者的能力,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取食上。普氏原羚一天大多数的时间都躲在隐蔽处反刍胃中的食物,只在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
  与藏羚羊不同的是普氏原羚产子时不做长距离的迁徙,它们一般就地选择隐蔽的地方。除了吃奶,大多数的时间幼羊是跟母亲分开的,由其他没有繁殖的雌羊照顾幼羊。新生雄羊在跟母亲生活半年左右后,就会离开雌性群体与雄羊们生活在一起。再过两年小雄羊进入了成年的繁殖期,它便要投入到严峻而又激烈的争夺配偶的角逐中去。
  每年11~12月份是普氏原羚发情交配的季节。雄羊之间常常为争夺交配权而激烈争斗,但赢家占上风也只是几天时间,因为亢奋的雄羊会不断交配,又很少吃东西,体力迅速下降,这时等在一旁的另一些雄羊终于有了可趁之机,最终从“情敌”手中抢到交配权。
  过了12月便进入了更严寒的冬天,普氏原羚短而光亮的沙漠黄色体毛会变为淡淡的棕黄或更浅的乳白色,喉部、腹部、四脚的内侧也变为乳白色,与白雪覆盖的原野融为一色,以躲过天敌的追杀。
  
  渴望有个安全的家
  
  据有关专家介绍,普氏原羚分布区基本围绕沙地附近,在沙地与草地边缘取食,依赖沙地作为最后的避难所。过去,青海湖地区很多地方的草场都没有围栏,因此,都可以见到普氏原羚活动。
  如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当地牧民为避免纠纷,在许多草场都设了网围栏,为野生动物的觅食、寻偶、迁徙,甚至逃避食肉动物的追捕等正常活动,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网围栏使得许多以快速奔跑作为逃避天敌惟一方法的野生食草动物,每每因无路可逃而被凶残的天敌轻易捕获;或因慌不择路、来不及躲避而直接撞伤甚至撞死在铁丝网上。所以,网围栏已经成为普氏原羚的“致命障碍”。在江河源区,牧民就曾亲眼见到挂在网栏上死去的普氏原羚!
  不仅在江河源区,在青海湖周围许多地区,由于网围栏的大量使用,使原本就因栖息地范围很小而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类特有保护动物普氏原羚也因此丧失了更多的栖息地,活动范围更加缩小,并且出现了屡遭狼害和死伤于网围栏前的情况,致使这种濒危程度甚至比大熊猫还高的普氏原羚更加濒危,现存数量仅300余只!
  这不仅会因居群减少使普氏原羚的部分遗传基因丢失,遗传多样性程度降低,而且造成现存的几百只普氏原羚的正常生存也难以保证。由于修建网围栏,使得草原食肉动物对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的各个击破式的灭绝性围捕成为可能。早些年在当地很少见到的狼,现在数量快速增多,已对家畜甚至人的生命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狼害在当地已经成为人人头疼的事。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实际生存能力下降,而食肉动物获取食物机会增加的情况,将使食草动物数量急剧减少而食肉动物数量急剧增加,从而破坏生物链的正常运行,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网围栏的修建同时还存在阻碍交通、影响游牧、破坏自然景观整体美等其他弊端。但愿这样的网围栏能够早日拆除,还回野生动物自由驰骋的栖息地!
  
  
其他文献
忽思慧在元代《饮膳正要》里记载的菜肴和面点类食品,有70%以上是用羊肉和羊五脏作主要材料。羊肉的烹调,大多是把羊肉煮熟切细,再加葱、姜等调料。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羊肉的食用方法越来越丰富,烹制技艺越来越精湛,煮、烤、氽、炸、煎、烹、溜、爆,无一不有。    手扒肉     手扒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游牧生活的传统食法。制作方法是:选膘肥肉嫩的2岁羯羊,在它胸腹部割开约2寸左
期刊
提起大河家这个地方,面积虽然不大,经济也不是很发达,但名声却不亚于广河的三甲集,永靖的刘家峡。究其原因,这里不仅是大禹治水的源头,古丝绸之路上的南通道,而且还是“西北五马”的发源地,中国保安族聚居的地方。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民族风情,美丽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别具魅力的陇上小镇。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这是古人对大河家的描绘和赞誉。著名的河州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又是构成环境资源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水危机     近年来,全世界都在呼喊水。可以这样认为,除南极外,各大洲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危机,地球上可供工业、农业和生活用的水,正在“走向极限”。联合国发布的一份资料表明:地球上只有1/5的人,基本上一开水龙头就能得到饮
期刊
一曲绿色的颂歌再次在西北干旱的额济纳唱响。2003年8月14日,滔滔黑河水穿戈壁,过沙漠,经过一个星期的昼夜奔波,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带着青海人民的美好祝福,带着甘肃张掖人民的深情厚谊,带着额济纳旗人民的无限渴盼,欢快地涌入了东居延海的怀抱。这标志着今年黑河调水进入东居延海又获成功,这是继去年黑河水调入干涸十年之久的东居延海之后又一次实现了东居延海"波涛汹涌,碧波荡漾"的喜人景色。只见居延海
期刊
     
期刊
艳阳朗照,非典远遁,鸣沙杏香。喜古城敞怀,嘉宾云集;莫高广场,情韵飞扬。  月泉惊美,雅丹叹奇,汉长城前话沧桑。寄心声,重文物保护,生态敦煌。    驼铃声飘远方,忆汉唐两关情意长。有先驱鹏举,魂飞大漠;后生龙腾,情激长江。  涉渡流沙,探险古道,寻访楼兰越野忙。迎圣火,燃炎黄热血,国歌高唱!    题记:  2003年6月23日至7月13日,由中国文物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环保总局宣教
期刊
        
期刊
来到玛查里水文站的第二天一早,我被一阵叽叽咕咕的声音从睡梦中唤醒。我很不情愿地从睡袋里钻出身来,走到土墙围成的大院,年轻的索南正在土屋的廊下撒青稞喂鸽子。一地的白鸽子灰鸽子一边满地乱走一边叽叽咕咕对主人说着一大堆感谢的话。  位于河源地区的玛查里水文站只有三个黄河职工。昨天夜里我孤身一人前来投宿,热情的索南给我开了大门,沉默寡言的老曾拿来两包方便面,提来一壶开水,美餐之后的我就美美地睡在了站长的床
期刊
木德凤姓,八卦创焉。  龙瑞名官,法天象地。  庖厨祭礼,网罟鱼佃。  琴瑟以作,时通神轩。  ———曹植《伏羲赞》  释迦牟尼悟得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在菩提树下;穆罕默德得到“蒙召”的启示,是在麦加城北的希拉山洞;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伏羲,俯仰天地感悟真理并画出高度概括其思想的八卦图,是在天水三阳川渭水河边一个叫作画卦台的小山上。  学者胡缵宗《八台记》云:“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