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西柏坡仍在指引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bios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过来一颗夜明星,夜里走路亮堂堂……”这首诞生于70多年前的歌谣,曾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一带流传,至今在当地仍有人会唱。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来到平山县,确定工委驻地以太行山深处的西柏坡为中心。1948年5月,毛泽东等来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
  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成为了毛主席和党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党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第3年,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西柏坡中央机关小食堂的几间简陋土坯房里,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又称“九月会议”,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
  “九月会议”召开后,三大战役打响,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式拉开。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在指挥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通常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件。在他旧居的前院甬道边,有一座废弃的石磨磨盘,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在磨盘边,研究时局、讨论战事,留下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
  总结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说,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是非正义的。
  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中间
  在西柏坡期间,毛泽东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中,一位名叫阎如魁的农民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毛主席在俺村,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热情地为俺贫下中农做好事。管理员(工作人员)一看见老百姓推碾、扬场,就牵着机关的牲口来帮忙。老百姓收庄稼,毛主席号召帮助群众,抢秋夺夏,夏天帮助割麦,秋天帮助收稻。有担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场上送,干得可欢了。”
  毛泽东号召中央机关进行“节约粮食”运动,让工作人员把节约下来的三百多斤粮食在春节前送给西柏坡村生活困难的村民。看见当地农民种稻子不育秧产量低,他专门给群众讲要先育秧再插秧;1958年,毛主席又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信,询问老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涿州学习种稻方法。
  播种的时节,朱德曾经帮助当地百姓拉耧。收获的时节,见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独自吃力地在地里割谷子,朱德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向老婆婆要过镰刀,便“刷刷刷”割下去……
  有警卫战士认为借住的院子里有猪圈、磨盘和鸡窝,不太雅观,请示拆除,毛泽东却说,我们在这里不会太久,老乡还要用呢;全国土地会议参会代表的马啃了老乡的树皮,刘少奇亲自派人核实,要照价赔偿,群众过意不去,工作人员就买来树苗,帮群众补栽,后来,那里成了一片翠绿的小树林;秋天,周恩来所住院子里的梨树结果后,他让工作人员摘下给房东送去,房东一家说什么也不要,工作人员只好给老乡一些钱,算是把梨买了下来……
  “考官”始终是人民
  据可考的资料,毛泽东在“赶考”路上至少三次提及“不当李自成”。这样的举动,在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看来,意思就是“越是接连取得胜利时,越要保持清醒。”
  毛泽东的警觉和忧思,在西柏坡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得以体现。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工作的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对此,他郑重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多年后,仍然被反复提及。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在西柏坡同干部群众座谈时说:“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
  以“两个务必”为内核的西柏坡精神,根本上还是指向“人民”二字。
  西柏坡所处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周围以山地居多,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偏远地区群众的生活仍然存在困难。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地方干部的努力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在不断改善,西柏坡纪念馆退休职工闫文翠家就是典型一例。
  从一只大公鸡起家,闫家已建成村里最高的三层大楼,开起了家庭招待所。被红色旅游带来的致富机会所吸引,闫文翠的小儿子闫二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西柏坡第一个旅游网站和村里第一家旅行社。“现在我们家的招待所有50间房,平时入住率能有一半以上,前两天来了个团,都住满了。”
  车行驶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两旁的白杨树密布挺拔,山村小院屋顶上堆起了一摞摞玉米,几乎家家户户都架上了太阳能发电板,村庄的墙壁上刷着“撸起袖子加油干,誓把旧貌换新颜”的标语……建设,正热火朝天。
其他文献
“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改革先锋”王书茂、“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这些闪亮的名字,勾勒出一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天际线。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27年被军阀抓捕,在绞刑架前平静演讲,“灵魂不死,革命不死。”夏明翰,28岁慷慨就义,临刑前从容挥毫留言,
期刊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上世纪30年代曾在陕北采访4个月寫出《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回答: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2021年春,美国人聂子瑞沿着斯诺足迹重访陕北。南泥湾村,76岁老党员侯秀珍的两把镢头令他难忘——  一把是侯秀珍公公刘宝斋的。80年前,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垦荒,副连长刘宝斋和战友用树枝搭草棚,一手镢头一手枪,在荆棘遍野中开垦出“陕北江南”;  一把是侯
期刊
蕲春县株林镇三角山村,一棵大碗粗的山茶花树,花开正红。村庄两边有山,中间是狭长谷地,视野开阔。  这一带,就是当年刘邓大军布“口袋阵”发起高山铺战役的决策酝酿地。  1947年10月20日,劉伯承、邓小平从浠水进入蕲春。次日,刘伯承策杖登上三角山,微笑着对大家说:“这一带正好打仗,能攻能守。”  当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来到高山铺东北约20公里的胡家凉亭(现刘河镇胡凉亭村),在这里就近指挥了著名
期刊
100前的中国,人民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文盲率超过80%。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国民收入也只有几十美元,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  今天的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托举起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千年夙愿,书写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篇章……  伟大成绩背后,是社会面貌的焕然一新。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
期刊
三国时期,结义的并非只有蜀汉刘、关、张,还有孙策、周瑜、张昭。然而,名闻天下者惟刘、关、张,而非孙策等,何也?  所谓“结义”,就是将个体政治伦理——“义气”一体化,化为国家正义——“结义政治”,而非立法的政治。  “结义”的底蕴:张昭的倔  东汉末年,曹丕、刘备、孙权将天下一分为三,各自称帝,相互之间打得乐此不彼。公孙渊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三国已经到了后续阶段,曹操孙子魏明帝执掌魏国,而公孙渊被
期刊
贺惠邦,山东莱阳人,1938年生,中国当代毛体书法家。  解放战争时期正是我的童年时期,那时候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盼着解放军到我们村来住。因为,如果解放军进了我们村,总能带来许多欢乐。且不说解放军官兵个个和蔼可亲,帮家家户户扫院子、挑水、干农活,更令人高兴的是,他们教我们小孩子们唱革命歌曲、做捉特务的游戏,而且还演戏、放电影、演节目,使我这个山村野孩子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那时候,没有专供军队住
期刊
最近这几年,大家说到“情绪”,都有一种回避的趋势。尤其是生气,一说起来这个词就有一种“犯错误”的印象,好像只有随和的、理智的、不温不火的沟通才是唯一可取的互动方式。  其实,生气是必不可少的。  我做过大学老师,这就是一个被要求情绪正确的典型职业。以至于如今愿意在课堂上发火的老师,已经算珍稀物种了。比如我认识一位老太太,出了名的严厉,刀子嘴,有的学生被她训斥得脸面无光,提意见希望老师友善一点。老太
期刊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刚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浩瀚宇宙,渺渺星辰。一趟直冲云天的太空之旅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人觉得是浪漫:“嫦娥奔月”“祝融驭火”“天问出征”……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字里,道出了专属于中国人对宇宙的浪漫遐想。也有人觉得是趣味:就在前不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宇航员首次入驻“太空之家”,吃宫保鸡丁、用太空WiFi、骑动感单车……网友们兴致勃勃地围观“吃播”
期刊
近期,从城市到乡村,类似野生动物“出位”的消息频现。云南亚洲象一路向北,南京野猪闯入高校、居民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地正日益重叠。这既拉近了我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也给我们带来新课题:我们该如何与这些“动物邻居”友好相处?两者如何共存?  城里来了“动物居民”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探索城市野生动物管理的王放教授研究发现,部分野生物种在城市的数量快速增加,
期刊
匡冲,位于大别山深处,地属皖西,是我的故乡。大概十岁左右,我从家里翻出来一本没有封面的书。直到多年以后,根据书中的故事,我才知道这本书是《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在匡冲生产队出现,多少有点传奇色彩。我的父亲是匡冲生产队的最高行政长官——生产队长。生产队长也是基层干部,是有一些文化的,不过,我父亲对文学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他知道李逵,但从来不知道有人叫李白。我的母亲小时候是童养媳,会唱黄梅戏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