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是教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使学生变成“语文书”。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该怎样开发、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思维呢?以下谈谈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更有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网络资源。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与其教师对照教参照本宣科,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为了更好的理解《一件小事》,课前我要求学生查找鲁迅当时的思想经历,写作的动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课堂上,我结合教学实际,制作课件,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看云识天气》中,我搜集了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云的多姿多彩。《故宫博物院》中,我放映了有关故宫的小影片,学生对故宫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些图片的恰当使用,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又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的母亲》中,我搜集了几则有关母爱的新闻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诺曼底”遇难记》这,我播放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学生目睹了沉船的悲壮,更觉得到哈威尔船长人格魅力的高尚。这些课件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学过《故乡》和《老杨同志》,我動员学生就农民形象进行探究,比较他们的异同,产生差异的社会根源。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资料,写出了比较深刻的文章。经过实践,我感受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二、利用电视资源,教学更新颖
  《新课程标准》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收看这类节目,我们可以向主持人学习,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常常借鉴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的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我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的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阅读教学可利用电视资源,如《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在教学中先放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在学习新闻时,我建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了解新闻的特点。并组织学生交流“我最喜爱的新闻”,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又能渗透口语交际。
  三、利用街头资源,教学更实在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领着学生到街头看一看。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田园。先看街头的招牌,有没有使用错别字,有没有使用不规范的字。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学生集体商量后决定,派代表与店主人对话,指出错别字,并告诉他规范使用汉字是国家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错别字。再看广告语。目前,中考试卷常常出现广告试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你们从这则广告中了解到了什么?这则广告好在哪儿?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如果是你你会拟什么样的广告词。这些训练能使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形象、精练、朗朗上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商家出谋划策,可谓一举三得。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为学校设计绿化广告语、宣传广告语。有学生为学校小水池设计的广告语:“为了映出你美丽的倩影,请你爱护她的身影。”草坪的广告语是:“蓝天、绿草、爱心,相映生辉。”到了春节,我组织学生撰写对联。先个人创作对联,然后集体修改,最后书写。当同学们看到自家门上的对联,那高兴劲、自豪感就甭提了。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四、利用名著资源,教学更开放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让学生在学好学科知识的同时读一些名著。阅读名著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学校刚好开展了《指导初中生阅读名著的研究》课题研究,我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首先我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介绍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佳话、故事;在语文课中增强点击名篇名著的频率;给名篇名著编写导语。其次我注意引导提示阅读方法,扩大阅读成果。阅读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再次我适当开展课外活动,如开展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成语连赛、出墙报、办手抄报。最后我还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如“逼上梁山的差异”、“保尔精神的影响力”、“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等等。如今,到学生家走访,总能在书架上看到名著的身影,学生已经养成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乐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堂上学习语文的知识是有限的,可是我们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我想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更绚丽多姿。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培育产业创新基础、改善产业政策环境、增强产业标准和品牌构建意识、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五个方面来进行深入分析目前辽宁省鞍山市激光产
“营改增”工作实施近两年来,对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模式、制度流程、税务管理及筹划、税务负担及风险、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调研的主要内这次
期刊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更向前程。”这是诗人范仲淹描写蚊子嗜血的诗句,寥寥数笔便把蚊子的生物学特点跃然纸上。目前,已知经蚊子传播的疾病多达80余种,当今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危害更大。  “秋天的蚊子紧叮”。为避免蚊虫袭扰,防止蚊媒病的传播,各种驱蚊灭蚊产品纷纷派上用场。今年一种名为“驱蚊手环”的新产品卖得最火。据说,只要戴上这种特制的手环,就能驱走蚊虫,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本文基于我院《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没有系统的试题库的现状,通过对《统计学原理》课程提出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等要求,建立符合我们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统计学原理》课
3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与孩子交流“理想是什么”,是一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奇妙探索,我曾问过孙女三次,结果都很有趣,而且发人深省。  第一次是孙女3岁多的时候,理想是管理儿童游乐园,理由是“可以随便玩”,这倒没出我的意料。玩是儿童的天性,每到节假日去游乐园玩是孙女最开心的事。  第二次是孙女上幼儿园大班时,理想是当一名作家。理由是“可以为小朋友写很多有趣的书”。原来幼儿园正开展阅读
期刊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要求教师以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干预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如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大前提。 
<正>北京建筑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是在京外创造的,"营改增"在不同地区,执行尺度不一致。在京跨区施工,也要办预缴增值税,令人不解。自2016年5月1日起,全国建筑业迈入营业税改
一、问题的提出农民世代生活在农村,农村是农民的农村,农民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体,农村的繁荣富裕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积极参与。那么农民对农村建设的参与度如何呢?好像不
“只为少数人打造的……”“以自然的绚丽盛景渲染名门宅邸的显赫气质……”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产广告致力于打造一种“奢华、富人独有”的小区氛围。然而,专家认为,我国
人民的支持是工人阶级执政党长期保持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德国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现代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奠基者,他强调说,政治合法性来源于社会之中的人民,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服从某种政治统治的动机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出自习俗,畏惧惩罚,或者出于物质利益关系的考虑等。如果没有基于这种对合法性信仰的服从,单凭其他动机,不可能构成一个统治可靠的基础。因此,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社会中的民众对它的合法性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