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建构高效模式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8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厚积薄发,以“变”应“变”
  要做到“变”,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下海”,应该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生成教育智慧。语文教学没有规律可循,不管你是读语文教学理论,还是读小说,读杂志,读文学巨著,重在形成你自己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鲜明的指导理念,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适合学生的独特教法。许多语文教师从教多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工作中却难以求变,又缺少书籍熏陶,产生不了敏锐的思想,那么教学水平自然上不了更高的层次。
  因此,教师要经常“下海”,要学会“游泳”。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个步骤都令人称道,他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时间。”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教育智慧。
  2、打破惰性,“思”“书”为本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就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而教学反思最好的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就是把这些问题与感悟先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反思笔记。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因素而产生瞬间灵感,我们称之为亮点。尤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语言是课堂的载体,更是联系知识的桥梁。当语言与语言发生碰撞时,智慧的火花有可能随时展现。此时若不及时利用课后笔记去捕捉,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令人惋惜。因为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难免存在缺陷与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问题不是立即能解决的。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你会在某一天豁然开朗。而写教学反思笔记就是经验积累的过程,积累教育智慧的知识宝库,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阶梯。
  3、“习之为伴”,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石
  习,指的是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因此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的忠实伙伴。
  我们都知道,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共同活动。教师教的再好,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也是低效率的课堂。而在实践中,诸如没有预习复习;课堂上读书写字坐姿不正确的;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在下面开小差的;不能围绕老师提的问题思考,更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不良学习习惯举不胜举。
  就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读书、写字、答题、独立思考、发言、讨论、作业、改错、考试、小结等方面。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对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课堂上就会有意注意。这样一来,学生对理解、掌握、运用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将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趣之为友”,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所谓“趣”,顾名思义就是兴趣。圣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兴趣。那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好途径莫过于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还学生以说话权。教师真正做的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去学。”
其他文献
由于网络化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网络化课堂教学过程与设计策略就很重要,能指向于支持学生的学。  设计教学过程  网络化课堂环境中的教学活动应该多样化,以适应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意味着应当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支持。可以将网络化课堂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模式分为四个类别:  1. 客观主义——个体主义类别:如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教学测试、教学模拟、教学游戏、智
期刊
对于教师而言,思考乃是成长之本,成长之基。我认为,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之中,我们应该对教材有所思考,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不拘泥于教参教材,对教学应该积极反思,不断改进。    一、思考教材,适时拓展     编教材确实很不容易,众口难调,语文学习本身缺乏清晰的知识系列的缺陷为教材编写增加了困难。但是,在众多的经典语文课文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商榷的。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
期刊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教育观和良好素质    开展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只有具备创新的教育观和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除精通所教学科外,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还要广泛了解和通晓其他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
期刊
当今教育,提得很响亮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口号体现了教育的人道性。《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教育的人道性原则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生命,关心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教育的人道性原则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师生平等,相互尊重    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是
期刊
我听过这样一个两难抉择:一战地记者面对将要死去的孩子,是抢救?还是抓住难得的时机拍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一样的评论。而教育的角度,同样如此。   “一个叫刘静的女同学突然呕吐了,一时间,教室里乱着一团,同学们掩鼻而逃,尖叫声、责备声、桌椅的挪动声不绝于耳……”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该班的班主任隐约地感到一个很好的班会主题正在“生成”,他静静地站在原地——让同学们好好地体验这个真实的情景。教
期刊
朱自清先生1934年就从自己在中学教过五年国文的实践中得到结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真是让
期刊
一、安化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安化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数占了在校学生总数的50%左右,“留守儿童”队伍日趋壮大。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对本校“留守儿童”的跟踪观察和深入分析,总结出“留守儿童”身上大致存在下列问题:  1.思维懒惰习惯差  “留守儿童”大多因为缺少有效监管,爷爷奶奶管不了,而代管人在管教上有顾虑,以致唯我独尊的思想坐大成势,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习气。而父母
期刊
1、利用文本的故事性创造情境  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来创设情境。如讲《童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去感受作者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将“物外之趣”勾勒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因为这篇课文本身趣味性强,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和他们类似的童年经历,更能感同身受。《桃花源记》可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
期刊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七十余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  笔者有幸拜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获益匪浅,现择叶圣陶先生写作理论简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正处中小学作文教学迷茫的执教者能有一些帮助。    一、创设作文发表园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
期刊
一、授之以渔  1.观察生活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有《童趣》一文,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交给他们观察方法的很好的契机。在总结了沈复观察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后,得出结论:“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观察+联想”就是观察生活的方法之一:想象就像是一根神奇的手指,点石成金,把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趣味横生。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观察+联想,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