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版画作品的特点之审美取向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564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笔者就中国女性版画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所展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书写文章,此后坚持对女性版画作品作进一步的研究。此篇文章从审美取向这个角度入手,结合女性生理、心理及美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探索中国女性版画作品的特点。
  比较郑爽老师的《黑牡丹白牡丹》(图一)和徐冰老师的《天书》(图二)。
  一幅细腻妩媚表达着对自然的一片痴情。一幅则宏伟壮观的叙述着对于社会文化的特殊理解。从画家的性别不同造成画家的审美取向不同。不难看出,女性版画就男性版画刚烈雄厚的审美特点而言则偏重于阴柔。当然,这里我挑选的是两张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来进行对比,然而这种审美倾向却在版画创作中普遍存在。我们在平常看展览的时候常常能直接看出哪幅是女版画家的作品,哪幅是男版画家的作品。这也正是版画纸面中透漏出来的明显的作者性别气质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为了证实我翻看了《中国百年版画》和几届全国版展的作品,无论题材,表达方式如何,甚至同题材的作品,由性别带来的审美特性都非常突出。比如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历届留校习作选》中徐冰老师的《繁忙的小镇》和刘丽萍老师的《无题》,同样是表现在某个场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构图也同样都采用了俯视构图,然而一个走刀刚硬,一个线条柔美,一个集中分布人与场景的关系,一个则分散的安排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繁忙的小镇》中暗藏着阳刚大气的风貌。《无题》流露着女性娴静的典雅。
  究其原因,不同性別的审美取向,它是由不同的审美需要所决定的,它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和凝结起来的一种审美定势。我们不妨从生理和美学两个角度简单的去了解中国女性版画作品所展现出的审美取向特点的原因。
  1.女性生理状态对审美取向的影响
  男女不同的生理现象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生理器官和周期代谢不同,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女性属阴,男性属阳。他们的这种不同的生理状态自然会带到心理中,并且在审美上有直接的反映。
  2.从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版画作品的审美取向
  读《艺术与人类心理》,童庆炳老师将审美取向分为:审美情景注意,审美心理时空,以及审美人格倾向三个方面。我们在这里结合老师的研究结果,从美学的角度了解形成中国女性版画的审美取向特点的原因。
  其一,审美情景注意。即“关注”。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大的环境中凭借直觉,感性的选择对于自己有意义的信息,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审美联系。不同性别的“注意”能主动的选择自己的心理方向,并根据性别特征决定摒弃和摄入的审美对象。例如刘丽萍老师的《无题》中作者省略了房屋的摆放,取随风摇摆着的树木花草和游戏中的孩童、生活中悠闲的妇女之间的和谐表达感情。而在徐冰老师的《繁忙的小镇》中作者则取硬朗错综的房屋造型结合人们在这样场景下展现出来的不同动态来表现繁忙的景象,忽略真实场景中柔软的部分,或有意识的将他们硬化,显得充满力量。在我的作品《我们这些女人》中,引发创作灵感的是来自女性的情感,那些从表情或体态上透露出来的细微的内心变化让我关注,画面中则抓住不同女性由心而发的面部表情,忽略其他,将女性头像或半身像按照我自身感发的情绪随意的摆放在画面中。
  其二,审美心理时空。即“经历”。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环境、经历内化而成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定势。人们在绘画创作中首先经过审美情景注意在日常事物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然后经过审美时空的整合,最后才能形成主客体融合的审美意象。譬如刘丽萍老师的在作品《青荷》和《冬荷》中,借助身边的小景荷花在池塘中受季节影响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抒发着作者对于身边小事物小情趣的直观感受。这些是通过作者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积攒下来的时空想像或者是由周围环境所提供的映像。那么不同性别的画家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自然有区别,男性女性在各自的生活空间中所处的个体环境自然也有差别。比如相对父亲而言母亲比较关注家庭内部的事情,关注点不同就会造成她们身边常出现的事物,和经历的事情就男性而言有自己的特点。当然这样的特点除了是由于社会分工所造成的,更多的也是因为女性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又比如,女性相对来说比较爱美,这种天性致使女性身边会有化妆品的物品的出现,在生活中自然会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化妆,照镜子等。这也就是赵鑫的作品《早上7点50分》(图三)出现的原因。
  其三,审美人格倾向:即“气质”。画家的内在身心组织和心理倾向。普林斯说道:“人格是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从天性来看,有文章说,女人的性格较男人温柔,女人的心理较男人内向,女人的体验较男人细腻等,这些不同的特质致使不同的审美取向的出现。让我们来读阿鸽老师的《索玛花开了》和《月亮的女儿》,在奔放洒脱的笔触刀法下透露着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含蓄和恬静,从女性人物出发,通过描绘少女和大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来表达对于自然,生命的敏感,和女性独特的视角以及审美气质。
  由此我们借品读中国女性版画作品,浅谈其展现出来的审美取向特点至此为止,希望能对版画爱好者们有一点帮助。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国家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下必须达到的能力素
期刊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起始阶段,教育的关键在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开始淡化,爱心意识也开始被部分人遗忘。爱心意识的缺失让我们感到痛心和警醒,让我们意识到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意义重大,加强学生的爱心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因此,少年儿童爱心意识与行为形成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爱心就是人的一种情感。爱心可以对
期刊
“留守”是一个新型的问题,它产生在农村,是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而形成的产物,而留守儿童是留守人群里最受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了使生活过得更好,农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挣钱养家,而孩子不得不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这就给孩子成长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空虚与失落感。这些留守儿童往往因过于溺爱、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造成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疑虑、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历来为世人所敬重。那么,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在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承载起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责任?我认为,修身立德,努力向德艺双馨方向发展,是一名优秀教师的立教之本。  一、修身养性,形成高尚的师德是当好教师的基本条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为人师表,做人楷模。俄国著名著名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期刊
一、信心来源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教室里面并不是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是几十个孩子,他们又不是同一个层次,不仅是知识上,还有智力上,所以出现了优生和差生。对于这部分差生,在他们力所不能及时,为了成绩,以为的采取高压政策会毁了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和想学好的勇气,导致本来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成为问题学生。他们还哪来的幸福感?哪里还有学习的主动性?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说到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对子女的教育。他的三个孩
期刊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排水管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备初步的写作能力,英语写作是英语语言的一种综合性表达方式,是听说读写中相对较难的一种技能。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在英语写作能力方面的滞后现象普遍存在。写作能力一直是学生的弱项,也是我们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热情  (一)模仿写作,激发写作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是遇到合适的短文
期刊
新《义务教育法》颁行以来,“均衡发展”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关键词之一。基础教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属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每个适龄孩子都应接受的教育,而且由政府、社会、家长及纳税人共同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只是向孩子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不问受教育的质量是否相等的状况开始不太满意,已把目光转向寻求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和谐统一的教育形式。这就是基
期刊
我曾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在我眼中,你们是平等的,我的任务,就是让你们每一个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努力的。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以一份爱心、一份细心,本着一份责任,为孩子的成长铺路。  一、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快乐成长  我曾经说过:“我敢问心无愧地说,我真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发现、放大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继续发光发
期刊
伴随着课程的改革,大量文质兼美的长文,在高年级教材中出现,它们篇幅大,内容丰富,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欣赏能力和文学的创作能力。然而,孩子们面对着这些长文,往往无心细读,只注重故事中紧张动人的情节。我刚接触时,也考虑到长文的内容繁冗,担心学生读不懂,总是讲得面面俱到,往往一长篇课文总要用四至五个课时,讲得我也厌,学生也烦。那么如何减轻长文教学的课堂负担,如何提高学生长文学习的课堂效率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