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需要催生的土壤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e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长是多少”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智慧。
  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达成这一目标?笔者对这节数学活动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不断反思中改进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学生的智慧生成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催生的土壤,也即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学生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下面以“量一量”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为例,进行反思:
  原始设计:
  师出示两个图形(见图1、图2)。
  
  生1:图2的路程长,因为它拐来拐去的。
  生2:图1的路程长,因为它比较大。
  生3:一样长。
  师:为什么?
  生3无语,看来只是一种感觉。
  师:现在有三种观点,你们同意哪一种观点呢?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小组讨论,汇报。
  生4: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对的。我们可以将图2横着的两条短边移上去,和最上面的那条边拼起来,竖着的两条短边移到右边,和最右边的那条边拼起来,它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所以两条路程一样长。(师在学生叙说时进行相应的动态演示,见图3。)
  
  学生自己练习。
  师:你在求周长时,量了几条边的长度?
  生5:10条。
  不少学生急于反驳,一生抢着说只要量2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故作惊讶)只要量2条边啊?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该生展示其作业并汇报,他只量出了最下面和最左面的边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然后算出周长(10 6)×2=32(厘米)。
  师:(故作不解)怎么量两条边就能算出图形的周长呢?
  生说明理由,师根据学生的讲解再次演示将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如果一条边一条边去算,需要量出10条边的长度,再相加,比较麻烦。这位同学很有策略,他将求它的周长转化为求对应的长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2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真是又简便又实用。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同学请举手(有36人,大约占70%),你们真聪明,把刚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这里。现在大家有没有掌握这种解题策略?我们来试一试。
  
  师:(出示图5)要算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认为只要量哪几条边就可以了?
  生6:最下面一条边和右边(或左边)一条边。
  师:好,告诉你们,是6厘米和4厘米。够了吗?
  生先点头,继而领悟过来,叫道:不行!
  师故意问:怎么不行?
  一生激动地站起来说:把那条横着的短边移上去以后,那两条竖着的短边移到旁边就重叠起来了,所以计算周长时还要再加上这两条边的长度!
  师:(根据学生的叙说演示线段的平移)原来这个凹进去的图彤的周长要用长方形的周长再加上这两条短线段的长度,老师告诉你们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都是2厘米,你能口算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答案。
  师:这个问题的解决给你什么启发?
  生7:看上去很相似的东西,仔细观察,会有很多不同,我们只有反复对比,认真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反思:
  有效的教学设计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学生生成智慧提供土壤。
  
  一、“问题”激发智慧
  
  在改进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蚂蚁赛跑图,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观察、对比两个图形周长的长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初始思维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是一种直觉,它受到图形中其他信息的干扰,如面的大小,边的拐、折等,这时,教师并没有急着宣布谁对谁错,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主研究。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思维逐步深入,思考不断成熟,并运用平移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观点,解决了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情景设置是有效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探究”发展智慧
  
  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图4,让学生自行解决求出周长,并在学生解题时抛出问题“要算这个图形的周长,最少只要量几条边的长度?”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在“蚂蚁赛跑”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大多数同学都能选择简便方法解决问题,而且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合理地解释自己的做法),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这种策略的优化表明学生数学学力在提升,数学智慧在形成。
  
  三、“变式”升华智慧
  
  为了深化对平移、转化思想的认识,教师又出示了例5,让学生讨论:要算这个图形的周长,你认为只要量哪几条边就可以了?学生受前一题的干扰,只想到量两条边的长度,但随着进一步的思考,发现了这道题和前一道题的区别,通过对比、再认,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进一步认识到解决一个新问题时,要找出它与原有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叶澜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才能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在改进设计中,教师设置了大量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由于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学生的有效思考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所以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就被激发出来,数学的智慧就被释放出来,数学学习的能力才有了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其他文献
叠罗汉是一项有趣味、集体性较强的民间体育活动,其动作很多,造型非常丰富。可以按性别、人数、形式和图形等方面进行分类,大多是对称的,通过立、撑、卧、劈、桥以及臂和腿的基本动作变化。创编成各种有力、悦目、美观动人的造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乐趣。  初学叠罗汉技术动作简单,难度较小,深受小学生喜爱,也便于通过自我展示、合作探究、共同创造等方式,让学生懂得欣赏别人的“作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课堂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在英语学习的领域。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去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所学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探究性学习要求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并在这一过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一个物体的底座是两个相同的几何体,它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单位:dm)如图1所示,则这个物体的体积为( )?摇  ■  图1  A. (120 16π)dm3  B. (120 8π)dm3  C. (120 4π)dm3  D. (60 8π)dm3  2. 已知一个平面α,那么对于空间内的任意一条直线a,在平面α内一定存在一条直线b,使得a与b( )?摇 
当前的课改推进,有很多成绩,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课改理念的落实问题,课程和教材实施问题,比如教学设计和课堂效率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还是教师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明确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以为,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师。  教师优先发展,如今最值得关注的是下三点:    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者的第一职责    江苏教育发展到今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是课堂成功的基础,科学合理的预设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文章以“勾股定理”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实现“动态生成”:基于课堂引入,充分预设;以“教材特点”为线索,促进合理生成;以“深入的问题串”为载体,促进有效生成;以“错误资源”为抓手,促进动态生成.  [关键词] 课堂教学;预设;生成;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
江阴华士实验学校地处苏南农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普通乡镇中心小学,发展为现在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成人培训与国际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有近万名学生与千名教职员工,成为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被授牌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附属学校、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基地。反思学校发展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华士人认为,这既
[片断一]解读招领启事  课件出示“招领启事”:  招领启事  本人在校园里拾到人民币若干元,请失主前来认领。  四(1)班马晓刚  师:看了这则启事,你想到了什么?  生1:他为什么不写清楚究竟拾到了多少钱呢?  生2:如果写清楚了钱的真实数目,就很有可能被人冒领。  师:真聪明,我们以后在写招领启事时,也不能写具体数量。  生3:我想。若干元就是捡到的钱数。  师:那大家猜猜若干元可能会是多少
最近,笔者听了低年级的一些整数计算课,发现许多课把算法抽象得太快,未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算理、逐步抽象算法的过程。许多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简单操作明理后(通常是摆小棒),就用计数器说明算理,然后就引导学生抽象出一般算法,最后让学生运用算法进行计算,导致许多学生对算理缺乏充分的感悟,对算法缺乏足够的理解,只会机械地计算。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老师理解教材有误。教材在编排例题时,往往在安
[摘 要] 抛物线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较为特殊的一类曲线,以其为载体的压轴题一直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该类问题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学生的解题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深度剖析问題,采用分步突破、合理转化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对一道中考抛物线问题进行思路突破,并开展突破反思,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 抛物线;分步引导;分类讨论;化斜为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