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对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011年12月确诊为慢性咳嗽的病例202例,根据患儿年龄,分成4组:1岁以下为A组,共30例;1~3岁为B组,共46例;3~6岁为C组,共76例;6~14岁为D组,共50例。在对患儿病因及个体特征进行充分分析后,对确诊为肺炎、咽炎等呼吸道炎症的患儿使用抗生素治疗;对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予以阿奇霉素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儿可进行抗组胺药治疗,辅以局部的血管收缩剂和布地奈德喷雾治疗。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3天后症状都明显缓解,咳嗽消失。结论:在实施具体的医疗手段时,应针对具体的病因加以治疗,防止病情的延误。
【关键词】 小儿;慢性咳嗽;病因。
小儿慢性咳嗽是指反复及持续出现咳嗽症状在4周以上,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没有其它肺部病症,亦无各类慢性疾病,行胸部X线检查没有显著异常,对传统常规的止咳消炎治疗免疫[1]。目前,大量的儿科医生已增加了对小儿慢性咳嗽的关注。我院于2009年1~2011年12月收治小儿慢性咳嗽病例共202例,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011年12月期间确诊为慢性咳嗽的病例202例,其中男112例,女90例,年龄为6个月~13岁,病程为1~18个月。
1.2 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分成4组:1岁以下为A组,共30例;1~3岁为B组,共46例;3~6岁为C组,共76例;6~14岁为D组,共50例。询问患儿详细的病史,并对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肺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原发性免疫缺陷等基础病的慢性咳嗽患儿。对咳嗽的诱因与性质加以重点询问,充分了解其发病及持续的时间和规律,考虑其病情发展的因素、并发症状等,特别是对个人及家族过敏史,平时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五分类、血C反应蛋白、胸部X线、血沉、肺炎支原体抗体、PPP试验、过敏原点刺试验,视年龄及病情特点查鼻窦X片或鼻窦CT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运动激发试验,有4例转上级医院进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以及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等。
2 结果
患儿咳嗽病因包括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感染、过敏等多种因素,根据年龄区别,因消化道反流、支气管异物所引起的咳嗽在大龄患儿中比较少。详见下表。
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确诊为肺炎、咽炎等呼吸道炎症的患儿使用抗生素治疗;对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予以阿奇霉素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儿可进行抗组胺药治疗,辅以局部的血管收缩剂和布地奈德喷雾治疗;对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儿以每天2次的频率使用普米克令舒、博尼康尼雾化吸入治疗,同时辅以每天2次的安通克或美普清。本研究的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3天后症状都明显缓解,咳嗽消失。
3 讨论
慢性咳嗽是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病因相对复杂,是涵盖多系统的临床问题。由于症状不严重,有些患儿的病情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都是家长根据经验给药;部分医疗人员在诊治时片面地关注诊时的病情,却忽视了病因及其它相关因素,反复进行抗生素或止咳药治疗,从而造成了咳嗽治愈难度增加[3]。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儿慢性咳嗽常见的病因是咳嗽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且随着年龄层次的变化,患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也出现了差异。
在本研究的样本中,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占比最多的病因,在C组和D组的病因中占据首位。其主要临床症状是:①有个人或家族特异性体质,过敏原检测显示阳性。②咳嗽症状经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后明显缓解。③常发于夜间及清晨,咳嗽症状在运动或遇冷空气后加重,临床上没有感染征象,抗生素治疗无效。④肺通气功能无异常,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在治疗过程中,应以病因为依据,区别用药。对呼吸道炎症的使用抗生素治疗;对支原体感染引起咳嗽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对过敏性鼻炎引起咳嗽的患儿使用抗组胺药治疗。防止片面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剂进行表面化处理。
因伴随诸如过敏性鼻炎之类的慢性过敏性疾病已纳入到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组中,所以本研究中仅有10例诊断为过敏性咳嗽。其它例如支气管异物、结核、心因性咳嗽等占比虽然少,也不应在临床诊断忽视。在实施具体的医疗手段时,应针对具体的病因加以治疗,防止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朱秀华.探讨小儿慢性咳嗽原因及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22:77-78.
[2] Chang AB,Glomb WB.Guiddinea for evaluating chronic enough in pediattica.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260.
[3] 张伟忠,张维芳,黄可.112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医学信息,2010,8(23):266-267.
[4] Dailge K L.Michelle M.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 in children[J].Clinic Pul Med,2000,73(2):134-139.
【关键词】 小儿;慢性咳嗽;病因。
小儿慢性咳嗽是指反复及持续出现咳嗽症状在4周以上,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没有其它肺部病症,亦无各类慢性疾病,行胸部X线检查没有显著异常,对传统常规的止咳消炎治疗免疫[1]。目前,大量的儿科医生已增加了对小儿慢性咳嗽的关注。我院于2009年1~2011年12月收治小儿慢性咳嗽病例共202例,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011年12月期间确诊为慢性咳嗽的病例202例,其中男112例,女90例,年龄为6个月~13岁,病程为1~18个月。
1.2 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分成4组:1岁以下为A组,共30例;1~3岁为B组,共46例;3~6岁为C组,共76例;6~14岁为D组,共50例。询问患儿详细的病史,并对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肺发育不良、营养不良、原发性免疫缺陷等基础病的慢性咳嗽患儿。对咳嗽的诱因与性质加以重点询问,充分了解其发病及持续的时间和规律,考虑其病情发展的因素、并发症状等,特别是对个人及家族过敏史,平时鼻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五分类、血C反应蛋白、胸部X线、血沉、肺炎支原体抗体、PPP试验、过敏原点刺试验,视年龄及病情特点查鼻窦X片或鼻窦CT以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运动激发试验,有4例转上级医院进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以及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等。
2 结果
患儿咳嗽病因包括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感染、过敏等多种因素,根据年龄区别,因消化道反流、支气管异物所引起的咳嗽在大龄患儿中比较少。详见下表。
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确诊为肺炎、咽炎等呼吸道炎症的患儿使用抗生素治疗;对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予以阿奇霉素治疗;对过敏性鼻炎患儿可进行抗组胺药治疗,辅以局部的血管收缩剂和布地奈德喷雾治疗;对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儿以每天2次的频率使用普米克令舒、博尼康尼雾化吸入治疗,同时辅以每天2次的安通克或美普清。本研究的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3天后症状都明显缓解,咳嗽消失。
3 讨论
慢性咳嗽是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其病因相对复杂,是涵盖多系统的临床问题。由于症状不严重,有些患儿的病情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都是家长根据经验给药;部分医疗人员在诊治时片面地关注诊时的病情,却忽视了病因及其它相关因素,反复进行抗生素或止咳药治疗,从而造成了咳嗽治愈难度增加[3]。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儿慢性咳嗽常见的病因是咳嗽变异性哮喘、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感染、反复呼吸道感染,且随着年龄层次的变化,患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也出现了差异。
在本研究的样本中,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占比最多的病因,在C组和D组的病因中占据首位。其主要临床症状是:①有个人或家族特异性体质,过敏原检测显示阳性。②咳嗽症状经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后明显缓解。③常发于夜间及清晨,咳嗽症状在运动或遇冷空气后加重,临床上没有感染征象,抗生素治疗无效。④肺通气功能无异常,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
在治疗过程中,应以病因为依据,区别用药。对呼吸道炎症的使用抗生素治疗;对支原体感染引起咳嗽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对过敏性鼻炎引起咳嗽的患儿使用抗组胺药治疗。防止片面使用抗生素和止咳药剂进行表面化处理。
因伴随诸如过敏性鼻炎之类的慢性过敏性疾病已纳入到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组中,所以本研究中仅有10例诊断为过敏性咳嗽。其它例如支气管异物、结核、心因性咳嗽等占比虽然少,也不应在临床诊断忽视。在实施具体的医疗手段时,应针对具体的病因加以治疗,防止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朱秀华.探讨小儿慢性咳嗽原因及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22:77-78.
[2] Chang AB,Glomb WB.Guiddinea for evaluating chronic enough in pediattica.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260.
[3] 张伟忠,张维芳,黄可.112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医学信息,2010,8(23):266-267.
[4] Dailge K L.Michelle M.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 in children[J].Clinic Pul Med,2000,73(2):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