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是实施《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它既承载着对过去五年各项工作实施总结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开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局面的历史重任。本刊试图通过对2006年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发展脉络的梳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这一年发生的重要事件。随着事件的回放,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稳中求变、力图创新。
“十一五”规划开启各地凸显工作亮点
2005年12月,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在京召开,拉开了“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工作战略规划的序幕。在绘制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的蓝图的同时,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具体工作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信息化工作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如各地自身的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等等。基于此,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在2006年初制定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做好国家项目、国际合作和援助的各类远程教育项目,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三种模式”的应用。二是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为重点,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是进一步加大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推广力度,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四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继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中央电教馆实验基地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方面,中央电化教育馆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四个方面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重点,大力加强教育技术基础性理论的研究,重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研究,积极倡导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研究,集中力量开展攻关性研究,关注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比较研究。在实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时候,中小学校如何做到既要面向未来,看到科学技术将为教育发展提供的新支持,又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好自己的研究课题。
因地制宜体现各地应用特色,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更加务实、更加凸显成效,成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各地教育信息化规划布局的主旋律和基调。北京市的信息化工作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上海市通过“管理通”、“教学通”、“培训通”、“社区通”工程,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应用。湖北省开展了“学科教学网群”建设,在全省推广使用“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网络管理系统”,大幅提高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贵州省则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采取多种途径激励项目学校重科研、促应用、出成绩、见效益。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设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维修維护、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更新换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新的需要;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一线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相关数据的测算,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十一五”的工作中需要重点研究、高度重视的问题。
农村远程教育关注效益可持续发展启发思路
2006年8月,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汇报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就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2004~2005年度工程完成情况,2006年工程进展情况及进度安排,工程实施中的经验、问题、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了交流。
2006年,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总投入2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0亿元,地方投入10亿元,各地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和中央专项资金额度,认真核算地方政府所需承担的资金数额,确保地方专项资金的落实。2006年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工程建设任务将完成大半,工程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年底将累计覆盖全国80%的农村中小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谈及2006年农远工程进展时,强调要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监控和对招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做成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阳光工程”。对于工程招标节余资金的用途,只允许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采购电视机、DVD播放机,扩大对学生的覆盖面;二是按照工程的配置标准扩大对农村学校的覆盖面。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工程管理进行有效监控,保证了这项百亿工程的建设能够更好地进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效益如何,关键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还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成效。如果说2005年提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为先”口号是呼吁大家将农村远教设备用起来,制造应用氛围,那么,2006年所提的“应用”则更加具体、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应用的效益、更加偏重应用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以应用为核心,努力提高工程的应用效益,是农远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围绕应用凸显三方面问题:一是建立可靠的支持服务体系,落实队伍,落实政策,建立符合实际的机制。二是需要解决好运转经费问题,地方各级政府要担负起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责任,切实落实运转经费。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方案中,是充分考虑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的,但要落实好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三是需要努力创造工程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不再仅仅聚焦于建设初期大张旗鼓的建设投入和仓促上马的盲目攀比,而是将目光转向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后续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使得我们对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热情更加趋于理智,更加注重稳扎稳打的实践应用,不少地区正在或者已经形成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应用模式,使远教硬件设备充分利用起来,真正出应用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面铺开 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亦步亦趋
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率先在辽宁、河南、宁夏、江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九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目标是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中小学教师在几年之内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显著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在教育部统一部署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首批实施省份的329名骨干培训者和近百名省级组织者的国家级培训任务已顺利完成。5月,教育部师范司在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工作会议,交流了首批实验省份的进展情况和实施经验,并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计划进行总体工作部署。这标志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展开。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对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有热情、有信心。要配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通过制度化举措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二要有组织、有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要精心策划,要做好教师培训机构、电教部门、考试中心的协调配合工作。三要有分工、有合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是一项创新工作,工作成败取决于合作的程度和部门间资源整合的程度。四要有好的机制。要将培训、考试结果与教师资格认证、评聘、职称晋升挂钩,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有效管理。五要有评价与监管,加强培训监管和质量监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因为它延续的时间长、涉及的层级多,另一方面培训的对象非常广泛,对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如何保证规范、有序地完成全国近1 000万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5月21日,在首届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强调,要把握好五点原则:一是全员培训,二是连续培训,三是教考分离,四是统一规范,五是个案处理,减少重复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雍潜动员各地电教馆、师范大学以及原来的培训系统,与教育部上下串成一条线,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发挥合力的作用,共同做好这项惠及全国师生的工作。
为使培训取得实效,教育部考试中心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质量监测。教师只有经过培训,并且在过程性评估中成绩合格,才能有资格参加最终的水平考试。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大纲(教学人员初级)》及相应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教学人员初级)》的出台,11月18~24日,首批实施计划省份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首次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水平考试,围绕教学规划、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在计算机环境中展现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它向教师传达这样的信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应用,是让教师在集体合作的环境中形成终身受益的能力。这无疑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端正学习态度,并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参加培训和考试。
目前,全国其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已然启动。首批项目实施地区的普通教师培训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应用的形式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始终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紧紧围绕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区域优质资源整合推进 北京模式初显成效
资源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库产品,动辄几百甚至上千GB,然而真正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却总是难以找到,教师在资源的海洋里却忍受着资源缺乏的饥渴。这种市场上资源过剩和教育可应用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结构性的匮乏。2005年,有些教育信息化走在前列的地区开始尝试进行区域资源的整合推进,希望能够解决教育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问题。2006年,这种趋势愈发彰显了。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一直在研究、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地特点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2005年北京教育资源网基本建成,“后付费”形式的政府采购模式和构建开放的、协作的、能动的柔性教学资源环境的思路也应运而生。我们称它为教育资源运营的北京模式。同年12月,北京教育资源网开始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服务。
截至2006年9月底,已有20余万正式注册用户,其中已绑定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身份的83 970人,学生48 345人。网站内单条资源37万余条;9个服务频道提供了各级各类资源近100万条。平台内资源主要来源于32家资源厂商。就目前的使用统计情况看,按类型分案例、课件、素材和试题类资源使用较多;按学科分英语、语文和数学类资源使用较多;按年级分小学最多,初中其次,高中使用最少。
采用“后付费”的政府采购模式管理的资源平台,以电子货币的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主选择资源的机会。截至9月底,已陆续面向全市的教师发放了14万多张“北京教育资源卡”,100%覆盖了各年级和学科的一线教师。已发放的卡中有65.48%的卡已激活使用,其中近九成的区县已有一半卡被激活,7个区县已有80%以上的教师激活“北京教育资源卡”。全市广大教师开始普遍关注并用卡在北京教育资源网上选购自己需要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全市资源卡的使用率已超过15%。近4000名教师已将第一次发放的电子货币(5000点)消费完毕,并申请补充新的电子货币。
北京教育资源网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和提供的模式,使每一个资源提供方均有机会参与资源提供,每一位教师均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择适合自己的资源,每一个用户均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资源进行评价和交流。北京教育资源网的推出受到了广大教师和资源提供者的普遍欢迎。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化资源管理平台提供基于资源的合作对话,使得教师人力资源有效融合,促进课程资源穿越校园边界的应用,在教育管理、评价、教育资源配置等环节上,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广东佛山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以“区域性资源整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实验,以资源整理和重组为突破口,制定了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的实施方案。这种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学科网站群、区域教师培训、课题带动应用需求内化等。山东济宁量身打造了市、县、校三级资源建设平台。
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推进不但能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约大量的资金,而且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迅速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网上共享,为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当然,建设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还可以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以本地教材的知识点或目录作为组织纲要,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做到资源整合规模适中、资源建设渠道畅通、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查询检索工具真正易用直观有价值、激励机制有效。
信息技术跻身高考海南试水探路
2006年6月9日,海南省2007届高中毕业生基础会考结束。这是海南省作为全国首批高中课改实验区所举办的第一次基础会考,因将按其总成绩10%的比例折算入明年高考成绩总分,以及信息技术学科首次被列入会考科目,这次会考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关于高考的改革方案逐渐被推到台前。海南省率先以会考形式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2007年高考成绩,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承载了展示课程价值、引导师生重视课程、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实践之路、实现对课程教学良好导向等多项重任。海南省对信息技术会考的理念、形式、内容等进行大胆创新——采用纸笔形式考试,一套试卷包含必修和选修内容,并将试题分为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三种类型分别进行考查。从海南省在阅卷后对试题分析和学生答题分析的情况来看,此次会考基本考查出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此外,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与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尤其对考试方式和试卷试题的认同度明显增加。作为高中新课程首次信息技术基础会考,切实起到了推动信息技术新课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作用。
继海南会考之后,各新课程改革实验省高考方案陆续出台。山东省2007年高考方案实行“3 X 1”方案。其中信息技术学科体现在基本能力考试(即“1”)中。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也把信息技术学科放在学业水平测试之中进行考核。
虽然信息技术以不同方式体现在各省高考方案中,且在各省高考方案中所占比例并不太大,但已经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必然对我国高考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产生推动。由此,2007年的各省高考实施也将更值得期待。
教育博客走向普及 区域教师博客群形成
教师博客自2004年进入人们的视野即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的兴起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亮点,现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最大的助力和最有影响力的方式。2006年,教师博客从最初自发的、尝试的阶段逐渐走向正规化、普及化,已经从教师个体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教师博客群。
教师博客将教师从“沉默”中解放出来,开创了一个自由、民主的个性化话语空间,可以让世界听到每位教师最真实、鲜活的声音,为教师智慧的开发、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教师博客的蓬勃发展使得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其专业领域的领头人。据有关统计显示,从GOOGLE关键词检索“教师博客”记录条数高达807万条,与“课程改革”(1240万条)、“基础教育信息化”(1200万条)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搜索信息量最大的三个关键词。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项目”,教育博客的使用被纳入到培训内容和活动中。伴随着此项培训的实施和开展,将有1000万中小学教师学会使用教育博客。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教育博客必将变成像Word一样人人会使用的基本的信息工具。
纵观全国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情况,山东淄博、江苏苏州、浙江海盐、深圳南山、海南三亚、广州天河等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成为普及教师博客比较热点的地区。2006年5月,“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成立,将从“海盐教师博客”上的2600多名教师博客发表的3.5万余篇日志和近2万篇评论中精选出212篇,分不同栏目结集刊印成《海盐教师博客精华日志文集》出版。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教师博客为纽带的教师社团组织和出版物。到2006年9月,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上已发表日志2万余篇,交流回复达4万余条,成为苏州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可喜的成果和优良的态势成为了促进教师博客向更广阔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量。它带动了一片片教育博客群的建立,开辟了一个个新的领域,为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教师博客的推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学习资源。当然,在这些成就呈现的同时,教师博客也滋生出许多值得忧虑的问题,比如,在开通的博客中,不乏一些教师是为“赶时髦”而盲目跟风,据有关统计显示,许多博客开通时间不长便再无人问津,日志不过寥寥数篇或已许久未更新,没走多远便呈现落败景象;博客最初的宗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现在日志中更多的文字是教师情感的宣泄和生活的记录,教师的需求是多元的,这不得不使教师博客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在大规模普及的同时更应聆听不同的声音,鞭策我们清醒地前行。
Web2.0方兴未艾教育应用初显端倪
2005年,Web2.0席卷全球,推动了互联网第二次蓬勃发展。2006年,Web2.0已经从商业拓展到教育领域,它颠覆传统,简约的设计风格,清晰而实用的功能,给每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体验。这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创新应用值得我们期待。
在Web2.0时代,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索取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其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有Blog(博客)、RSS(聚合资讯)、Podcasting(播客)、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SNS(个人社会网络)、WiKi (维基)等。与Web1.0时代相比,其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它使得用户从冷漠的旁观者变成了热情的参与者,用户有了更加开放的平台,创造力得以爆发,从而缔造出了五彩缤纷的中国互联网新时代。
信息化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Web2.0这一互联网新一代模式恰好以其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为传统教育的突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为人们一直倡导的信息化教育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目前,Web2.0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Blog、在线课件制作、即时交流、在线文字编辑处理等都是Web2.0在教育领域的新应用,相关技术仍在探索和尝试开发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比如,目前Blog主要还是依托Blog网站来建构,而这些网站始终存在传统网站的一些弊端,速度慢、稳定性差、容易受到攻击。未来的Blog应采用P2P技术,使Blog的操作全部在本地完成,交流则通过P2P进行。可以将視频、音频完全整合进来,使Blog成为真正的个人信息发布中心。最终,能否实现Web2.0到Edu2.0转换,Web2.0能否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画上浓重的一笔,在互联网这个舞台上演绎出动人的一幕,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次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所掀起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大潮,冲击着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几年来持续的投入与建设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积淀出了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一些深层思考。岁末,我们将迎来第二次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这件业内期待已久的盛事必将把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向又一个高潮!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强应用、追求效益、创新发展将成为2007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十一五”规划开启各地凸显工作亮点
2005年12月,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在京召开,拉开了“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工作战略规划的序幕。在绘制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的蓝图的同时,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具体工作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信息化工作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如各地自身的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等等。基于此,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在2006年初制定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重点,做好国家项目、国际合作和援助的各类远程教育项目,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和“三种模式”的应用。二是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为重点,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是进一步加大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推广力度,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四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继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和中央电教馆实验基地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方面,中央电化教育馆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现代教育资源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四个方面作为“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重点,大力加强教育技术基础性理论的研究,重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研究,积极倡导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的应用研究,集中力量开展攻关性研究,关注中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比较研究。在实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时候,中小学校如何做到既要面向未来,看到科学技术将为教育发展提供的新支持,又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好自己的研究课题。
因地制宜体现各地应用特色,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够更加务实、更加凸显成效,成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各地教育信息化规划布局的主旋律和基调。北京市的信息化工作以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上海市通过“管理通”、“教学通”、“培训通”、“社区通”工程,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的应用。湖北省开展了“学科教学网群”建设,在全省推广使用“中小学教学质量分析网络管理系统”,大幅提高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贵州省则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采取多种途径激励项目学校重科研、促应用、出成绩、见效益。
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设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维修維护、系统的不断优化和更新换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的不断充实和丰富,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新的需要;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一线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相关数据的测算,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十一五”的工作中需要重点研究、高度重视的问题。
农村远程教育关注效益可持续发展启发思路
2006年8月,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汇报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就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2004~2005年度工程完成情况,2006年工程进展情况及进度安排,工程实施中的经验、问题、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了交流。
2006年,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总投入2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0亿元,地方投入10亿元,各地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和中央专项资金额度,认真核算地方政府所需承担的资金数额,确保地方专项资金的落实。2006年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工程建设任务将完成大半,工程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年底将累计覆盖全国80%的农村中小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谈及2006年农远工程进展时,强调要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监控和对招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做成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阳光工程”。对于工程招标节余资金的用途,只允许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采购电视机、DVD播放机,扩大对学生的覆盖面;二是按照工程的配置标准扩大对农村学校的覆盖面。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工程管理进行有效监控,保证了这项百亿工程的建设能够更好地进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效益如何,关键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还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成效。如果说2005年提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为先”口号是呼吁大家将农村远教设备用起来,制造应用氛围,那么,2006年所提的“应用”则更加具体、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应用的效益、更加偏重应用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以应用为核心,努力提高工程的应用效益,是农远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目前围绕应用凸显三方面问题:一是建立可靠的支持服务体系,落实队伍,落实政策,建立符合实际的机制。二是需要解决好运转经费问题,地方各级政府要担负起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责任,切实落实运转经费。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方案中,是充分考虑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的,但要落实好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要做。三是需要努力创造工程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不再仅仅聚焦于建设初期大张旗鼓的建设投入和仓促上马的盲目攀比,而是将目光转向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后续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使得我们对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热情更加趋于理智,更加注重稳扎稳打的实践应用,不少地区正在或者已经形成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应用模式,使远教硬件设备充分利用起来,真正出应用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面铺开 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亦步亦趋
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率先在辽宁、河南、宁夏、江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九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目标是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中小学教师在几年之内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显著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在教育部统一部署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首批实施省份的329名骨干培训者和近百名省级组织者的国家级培训任务已顺利完成。5月,教育部师范司在京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工作会议,交流了首批实验省份的进展情况和实施经验,并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计划进行总体工作部署。这标志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展开。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对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有热情、有信心。要配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通过制度化举措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二要有组织、有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要精心策划,要做好教师培训机构、电教部门、考试中心的协调配合工作。三要有分工、有合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是一项创新工作,工作成败取决于合作的程度和部门间资源整合的程度。四要有好的机制。要将培训、考试结果与教师资格认证、评聘、职称晋升挂钩,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的有效管理。五要有评价与监管,加强培训监管和质量监管。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因为它延续的时间长、涉及的层级多,另一方面培训的对象非常广泛,对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如何保证规范、有序地完成全国近1 000万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5月21日,在首届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强调,要把握好五点原则:一是全员培训,二是连续培训,三是教考分离,四是统一规范,五是个案处理,减少重复培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雍潜动员各地电教馆、师范大学以及原来的培训系统,与教育部上下串成一条线,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发挥合力的作用,共同做好这项惠及全国师生的工作。
为使培训取得实效,教育部考试中心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质量监测。教师只有经过培训,并且在过程性评估中成绩合格,才能有资格参加最终的水平考试。随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大纲(教学人员初级)》及相应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教学人员初级)》的出台,11月18~24日,首批实施计划省份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首次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水平考试,围绕教学规划、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在计算机环境中展现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它向教师传达这样的信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应用,是让教师在集体合作的环境中形成终身受益的能力。这无疑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端正学习态度,并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参加培训和考试。
目前,全国其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已然启动。首批项目实施地区的普通教师培训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展。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应用的形式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始终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紧紧围绕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区域优质资源整合推进 北京模式初显成效
资源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库产品,动辄几百甚至上千GB,然而真正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却总是难以找到,教师在资源的海洋里却忍受着资源缺乏的饥渴。这种市场上资源过剩和教育可应用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结构性的匮乏。2005年,有些教育信息化走在前列的地区开始尝试进行区域资源的整合推进,希望能够解决教育教学资源的结构性匮乏问题。2006年,这种趋势愈发彰显了。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一直在研究、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地特点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2005年北京教育资源网基本建成,“后付费”形式的政府采购模式和构建开放的、协作的、能动的柔性教学资源环境的思路也应运而生。我们称它为教育资源运营的北京模式。同年12月,北京教育资源网开始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服务。
截至2006年9月底,已有20余万正式注册用户,其中已绑定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身份的83 970人,学生48 345人。网站内单条资源37万余条;9个服务频道提供了各级各类资源近100万条。平台内资源主要来源于32家资源厂商。就目前的使用统计情况看,按类型分案例、课件、素材和试题类资源使用较多;按学科分英语、语文和数学类资源使用较多;按年级分小学最多,初中其次,高中使用最少。
采用“后付费”的政府采购模式管理的资源平台,以电子货币的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主选择资源的机会。截至9月底,已陆续面向全市的教师发放了14万多张“北京教育资源卡”,100%覆盖了各年级和学科的一线教师。已发放的卡中有65.48%的卡已激活使用,其中近九成的区县已有一半卡被激活,7个区县已有80%以上的教师激活“北京教育资源卡”。全市广大教师开始普遍关注并用卡在北京教育资源网上选购自己需要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全市资源卡的使用率已超过15%。近4000名教师已将第一次发放的电子货币(5000点)消费完毕,并申请补充新的电子货币。
北京教育资源网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和提供的模式,使每一个资源提供方均有机会参与资源提供,每一位教师均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择适合自己的资源,每一个用户均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资源进行评价和交流。北京教育资源网的推出受到了广大教师和资源提供者的普遍欢迎。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化资源管理平台提供基于资源的合作对话,使得教师人力资源有效融合,促进课程资源穿越校园边界的应用,在教育管理、评价、教育资源配置等环节上,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广东佛山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以“区域性资源整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实验,以资源整理和重组为突破口,制定了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的实施方案。这种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学科网站群、区域教师培训、课题带动应用需求内化等。山东济宁量身打造了市、县、校三级资源建设平台。
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推进不但能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约大量的资金,而且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迅速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网上共享,为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当然,建设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还可以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以本地教材的知识点或目录作为组织纲要,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做到资源整合规模适中、资源建设渠道畅通、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查询检索工具真正易用直观有价值、激励机制有效。
信息技术跻身高考海南试水探路
2006年6月9日,海南省2007届高中毕业生基础会考结束。这是海南省作为全国首批高中课改实验区所举办的第一次基础会考,因将按其总成绩10%的比例折算入明年高考成绩总分,以及信息技术学科首次被列入会考科目,这次会考备受社会关注。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关于高考的改革方案逐渐被推到台前。海南省率先以会考形式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2007年高考成绩,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承载了展示课程价值、引导师生重视课程、探索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实践之路、实现对课程教学良好导向等多项重任。海南省对信息技术会考的理念、形式、内容等进行大胆创新——采用纸笔形式考试,一套试卷包含必修和选修内容,并将试题分为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三种类型分别进行考查。从海南省在阅卷后对试题分析和学生答题分析的情况来看,此次会考基本考查出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此外,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与作用有了重新认识,尤其对考试方式和试卷试题的认同度明显增加。作为高中新课程首次信息技术基础会考,切实起到了推动信息技术新课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作用。
继海南会考之后,各新课程改革实验省高考方案陆续出台。山东省2007年高考方案实行“3 X 1”方案。其中信息技术学科体现在基本能力考试(即“1”)中。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也把信息技术学科放在学业水平测试之中进行考核。
虽然信息技术以不同方式体现在各省高考方案中,且在各省高考方案中所占比例并不太大,但已经走出关键的第一步,必然对我国高考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产生推动。由此,2007年的各省高考实施也将更值得期待。
教育博客走向普及 区域教师博客群形成
教师博客自2004年进入人们的视野即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的兴起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亮点,现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最大的助力和最有影响力的方式。2006年,教师博客从最初自发的、尝试的阶段逐渐走向正规化、普及化,已经从教师个体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教师博客群。
教师博客将教师从“沉默”中解放出来,开创了一个自由、民主的个性化话语空间,可以让世界听到每位教师最真实、鲜活的声音,为教师智慧的开发、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教师博客的蓬勃发展使得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其专业领域的领头人。据有关统计显示,从GOOGLE关键词检索“教师博客”记录条数高达807万条,与“课程改革”(1240万条)、“基础教育信息化”(1200万条)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搜索信息量最大的三个关键词。
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项目”,教育博客的使用被纳入到培训内容和活动中。伴随着此项培训的实施和开展,将有1000万中小学教师学会使用教育博客。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教育博客必将变成像Word一样人人会使用的基本的信息工具。
纵观全国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情况,山东淄博、江苏苏州、浙江海盐、深圳南山、海南三亚、广州天河等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成为普及教师博客比较热点的地区。2006年5月,“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成立,将从“海盐教师博客”上的2600多名教师博客发表的3.5万余篇日志和近2万篇评论中精选出212篇,分不同栏目结集刊印成《海盐教师博客精华日志文集》出版。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教师博客为纽带的教师社团组织和出版物。到2006年9月,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上已发表日志2万余篇,交流回复达4万余条,成为苏州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可喜的成果和优良的态势成为了促进教师博客向更广阔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量。它带动了一片片教育博客群的建立,开辟了一个个新的领域,为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教师博客的推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学习资源。当然,在这些成就呈现的同时,教师博客也滋生出许多值得忧虑的问题,比如,在开通的博客中,不乏一些教师是为“赶时髦”而盲目跟风,据有关统计显示,许多博客开通时间不长便再无人问津,日志不过寥寥数篇或已许久未更新,没走多远便呈现落败景象;博客最初的宗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现在日志中更多的文字是教师情感的宣泄和生活的记录,教师的需求是多元的,这不得不使教师博客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在大规模普及的同时更应聆听不同的声音,鞭策我们清醒地前行。
Web2.0方兴未艾教育应用初显端倪
2005年,Web2.0席卷全球,推动了互联网第二次蓬勃发展。2006年,Web2.0已经从商业拓展到教育领域,它颠覆传统,简约的设计风格,清晰而实用的功能,给每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体验。这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创新应用值得我们期待。
在Web2.0时代,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索取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其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有Blog(博客)、RSS(聚合资讯)、Podcasting(播客)、Social Bookmark(社会化书签)、SNS(个人社会网络)、WiKi (维基)等。与Web1.0时代相比,其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它使得用户从冷漠的旁观者变成了热情的参与者,用户有了更加开放的平台,创造力得以爆发,从而缔造出了五彩缤纷的中国互联网新时代。
信息化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Web2.0这一互联网新一代模式恰好以其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为传统教育的突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为人们一直倡导的信息化教育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目前,Web2.0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Blog、在线课件制作、即时交流、在线文字编辑处理等都是Web2.0在教育领域的新应用,相关技术仍在探索和尝试开发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比如,目前Blog主要还是依托Blog网站来建构,而这些网站始终存在传统网站的一些弊端,速度慢、稳定性差、容易受到攻击。未来的Blog应采用P2P技术,使Blog的操作全部在本地完成,交流则通过P2P进行。可以将視频、音频完全整合进来,使Blog成为真正的个人信息发布中心。最终,能否实现Web2.0到Edu2.0转换,Web2.0能否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画上浓重的一笔,在互联网这个舞台上演绎出动人的一幕,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次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所掀起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大潮,冲击着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几年来持续的投入与建设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积淀出了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一些深层思考。岁末,我们将迎来第二次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这件业内期待已久的盛事必将把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向又一个高潮!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强应用、追求效益、创新发展将成为2007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为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