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湖北高考“流浪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本是龙应台先生养在《文化是什么,文化在哪里》的,2008年6月被湖北借来做了高考作文材料,同年8月又被《意林》展销。对照看看,龙先生原作的“流浪狗”是用来和“随便一个人”的“他”观察思考与侃谈文化的,而被借用做了高考作文材料之后,人称由“他”变为“你”。成为“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就变为专对青年精英高考生了。就有了考察考量而且逼你选择的意味了,问题就出现了,叫人不得不重回首。再多看它几眼。
  湖北卷高考作文命题先提供“流浪狗”等一组排比材料,设置情景,启发考生联想和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再命题“举手投足之间”。受到广泛赞誉。可那“流浪狗”确属一处败笔,伤美,损美,甚至破坏了整个试卷的美。
  高考试卷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长了癣的流浪狗”现在还可以看到。不过,碰见这样的狗,几乎所有人首先不是“怜悯地避开”,而是本能地像躲避瘟疫一样躲开它,那种爱寻衅滋事的踢狗的流氓地痞小混混早已看不见了。
  30或20年前可能会有这种踢狗现象,却也从没见过高考生这样“一脚踢过去”。过去读几年书就成秀才,现在高中毕业十二年,早超过秀才了。秀才踢狗,听说过么?高考生不会踢,一般市民即使农民也不会踢了。我们可以奉陪命题人,拿着相机,走一座城一个省,走一天一个月,看能碰见几例。命题人这样设题,否定了教育自身,低估了国民素质的现状,不合人情,不合民情,也不合国情。
  高考试卷应该是时代的最强音。对于“长了癣的流浪狗”,命题人提供了两个选项:“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命题人意在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不能“一脚踢过去”,而应该“怜悯地避开”。这就合乎道德规范合乎社会公德具有时代风范了么?还有没有第三个第四个选项?命题人犯了选肢不全的逻辑错误。把人人都已经做到的不踢狗的道德底线向时代精英们作为风范来兜售,似乎有些幼稚无知。
  高考作文肩负着考察文化知识和人格品位的双重责任。最佳作文题和最理想社会一样,是让所有人都各得其所。流浪狗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的公害,我们姑且都不去计较,仍然闪烁人性。敬重生命,同情弱者,不冷酷,不厌恶,而是“怜悯地避开”。可这一避,任它满街满城满世界地流浪,跟唐家山堰塞湖一样,后面又该有多少人提心吊胆,多少高贵的太太小姐们魂飞魄散。所以“怜悯地避开”,只是消极小我,小善。独善其身。
  我们当然肯定当然提倡,也当然欣赏当然赞美小人物的小真、小善、小德、小美,但全省几十万考生,你敢肯定其中现在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你能断言其中将来没有兼济天下的伟人?可惜,命题人引导青少年做人却没有大家气概,在理性灵魂的层面上挖掘不够,没有高屋建瓴地为那些大善大德大美者提供抒发宏伟志向的平台,没给青年精英们升华人生态度和文化人格的机会与暗示,而将他们囿于或导向道德底线:“怜悯地避开”。
  无论对待自然或自然灾害,还是对待他人或他事,在当今社会,在高考当时“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和尔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日子里,都不缺“怜悯地避开”者,而需要热情的关注者,英明的预见者。慷慨的奉献者和智慧的志愿者,需要像山东农民自发租挖土机开几天几夜赴川赈灾和主动科学消除堰塞湖之类险情隐患的大真、大善、大德、大美,需要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管社会制度的伟大的志愿者。70年前,面对正在遭受蹂躏的贫穷落后的中国,白求恩没有“怜悯地避开”,不远万里来助。今天,全球1000多国际志愿者自费来到中国,又坚持要自费食宿,来圆“同一个梦想”……
  奥运会期间,倘若命题人进了京,看看一座微笑的城市,热情为你服务的城市,真正让你宾至如归而碰不到困难的城市;想想悉尼4.7万志愿者,雅典6万志愿者,北京170万志愿者(《南方周末》披露宁夏80/1的挑选比例),几乎全都是青年,再想想自己那“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该不会恍如隔世吧?
其他文献
教学背景  新课标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有“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但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叙述语多、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语言的亮点等问题。究其原因是:  1、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敏感度不高。2、不知道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让
修辞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来传递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修辞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辞格的运用。本文试图以鲁迅作品为例,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求贴切、辨色彩、善活用等方面来分析鲁迅作品的词语锤炼艺术。进而探讨出词语锤炼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求贴切    判断用词是否贴切,主要体现在用词是否恰当、是否最具表现力,正如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福
举篇学生的习作《车》的例子,原文如下:   小明今年六岁,小明家对面住着一位局长,小明见过局长,局长的肚子大大的,像怀了个宝宝似的。   小明发现每天都有很多车来局长家,都是晚上,关着车灯,不响喇叭,静悄悄的来,静悄悄的走。   有一天,小明看到局长家来了一辆车,白天来的,车顶上闪着五颜六色的灯,还响着刺耳的喇叭。   从此,小明再也没有看到来局长家的车。   加上标点,总共146个字,一目了然很
教研文化的讨论,对于一个地方的教研部门而言,无疑是决定其影响力、辐射力甚至存在价值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语文教研工作者,更是必须将教研文化的定位纳入到日常工作的应有之义,只有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避免将教学研究导入琐屑。  什么是文化?似乎难以准确定义,但它又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恩特斯·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
据《宋诗话辑佚·陈辅之诗话》记述,欧阳修在谈及屈原与其弟子宋玉的作品时曾说:“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而现代著名的楚辞学家姜亮夫在《宋玉简述》中则进一步写道:“宋玉所撰各文,影响于后世者极大而且多。比屈原影响于‘文学’方面还大得多。”宋玉师承屈原,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结合自己所处的实际,勇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不拘一格、推陈出新,完成了由楚辞到楚赋的转变,有效地拓展了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在赋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以静谧无言的夜作比喻,赞颂那些默默的奉献者,而“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张晓风则别具匠心,选择了行道树为奉献者的“形象代言人”,全文运用对比手法,以第一人称,抒写奉献者的无悔襟怀。  对比之一:行道树的生存环境与同类作对比。  同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行道树:“堕落”在双线道的马路边;唯一的装饰是“一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主讲教授,学术委员。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评审专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初中语文组专家组长。    文晓(以下简称“文”):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师培训工作几十年了,您也经常到中学听课,并多次担任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委,对语文教师、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在平时的检测中,很难把握诗歌的答题思路。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一.读题目,明诗型  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着装,什么样的着装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职业,什么样的题目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诗歌,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所不同。  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等,属于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往往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者对官场仕途
朱光潜的随笔《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备课资料(如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这篇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要么言之不详,要么含糊不清。  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文章的脉络解读为: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
21世纪屉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生”指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态”指生存的状态。生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策略,从结构上讲包括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在众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人、活动、环境又是生态教育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复合的教育生态关系。因为人是教育生态中的主体,故而,只有深人研究认真分析人与环境之间、人与活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显示生态教育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