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下旬,美国新一任纽约市长将产生。有意思的是,一位来自华尔街的媒体大亨一路过关斩将,即将进行最后的决战,他就是59岁的彭博(Bloomberg)。
彭博是美国金融媒体的传奇人物,他不仅为自己创造了40亿美元的财富,而且缔造了一个全新的金融媒体帝国,号称“改变了华尔街的赚钱方式”。他的彭博专线,不仅是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信息源泉,而且在美国金融界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媒体帝国
在北京一家银行总部,一些交易员的办公桌上放着三四台电脑终端:彭博机、路透机、道琼斯等。为了写这篇专栏,笔者特意比较了一下彭博机。
首先在外形上,彭博用的是双屏幕—一种在中国市场还没见到过的显示屏,外观像笔记本电脑,可以折叠,只不过笔记本的键盘面也改为了显示屏,形象很酷,在一桌的电脑中卓而不群。据介绍,彭博定期免费为用户提供最为时髦的电脑终端。
其次,彭博用电视、广播、文字、数据、软件分析等各种手段,即时向用户直播全球重大的财经新闻、以及各地各种交易市场的实时行情。这里的交易员说,用户只需在电脑上轻轻地点击,就可以看到小布什正在进行的讲话、或者日本一家著名公司的股东大会实况、或者香港银行公会的会场、或者一所大学中某位教授的讲座……网络电视的模型,正在成为彭博专线利润的来源。
第三,彭博的看家法宝是分析软件和历史数据,据交易员介绍,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赚钱工具,很多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购买彭博专线,主要就是冲着这套分析工具。
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几个交易员一年支付给彭博、路透等专线的信息费用大约为20万美元。
目前,彭博在全球有16.5万用户,每户每月租金为1285美元,昂贵的价格使彭博的用户基本上为全球顶级的投资银行、跨国公司、新闻媒体等,不仅包括像美联储这样的决策中心,甚至梵帝冈的教皇也有彭博专线。
彭博帝国共有7200名雇员,机构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提供大量的文件、报告、自传、数据以外,每天全球各地的记者还要发回4000多条信息,平均每分钟3条自采的报道。
除专线以外,彭博财经新闻在遍布美国200家广播电台播放,彭博的电视节目用7种语言10个电视网在世界各地播放,1995年彭博的网站建立,成为互联网上最普及的个人理财网站;同时彭博出版了两套丛书系列和5本杂志。
由于彭博的广泛影响和权威地位,它的每一篇报道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1997年,有人在彭博的网站上,制作了一条假的新闻网页,报道一家电信设备公司将会以两倍的价格卖给一家以色列公司,结果当天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坐上了火箭,从8.50美元窜到11.13美元——没有人会怀疑彭博的权威性。
在每年约70亿美元的数据终端市场中,彭博要攫取25亿——在这个市场曾经有四大豪门:路透、彭博、桥讯、道琼斯,由于彭博的崛起,先是道琼斯首先撤退,将这块业务卖给桥讯,而前不久,桥讯也难以支撑,被路透兼并。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路透也焦头烂额,被同样也有100多年的《经济学家》杂志屡屡奚落。
不论是内容、还是技术,彭博专线都将财经资讯的模式推向了一个时代的巅峰。
美国梦
彭博出生在一个蓝领家庭,父亲是一个牛奶场的簿记员。
中学毕业后彭博考上霍普金斯大学,为了学费,他代人泊车,每周只是为了区区35美元,这所大学后来获得他1亿美元的捐赠。在哈佛拿到MBA之后,彭博于1966年进入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华尔街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尽管开始只是一个办事员,但他此后平步青云,从交易主管到兼信息主管,1972年,成为该公司合伙人。
1981年,风华正茂的彭博在一桩兼并案被公司无情解雇。好在当时的“金降落伞”制度救了他,他从公司拿到了100万美元的解雇费。在用这笔钱给太太买了一件紫貂皮大衣之后,他把剩下的都投入到了一个将给整个华尔街带来一场革命的新行业中——他的朋友称他整天都在捣鼓着几台计算机,并把它们称作“彭博机”(Bloomberg Box)。就是这几台机器,借助着信息革命的东风,一发不可收。
这种思路,掰开看,其实中国也有:将财经信息收集起来,传给客户,收取每月若干元的服务费,这个盈利模式并不复杂。但是,最复杂与最重要的是传什么和用什么方式传输!传真机时代,与互联网时代,传输的内容与效率显然不一样!彭博在人们还在用传真机的时代,就将传输模式改用电信专线,从而极大地扩大了他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
作为资深交易员,彭博当然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具有竞争力。他第一个成为了将金融信息、金融数据与金融分析软件打包卖的人。彭博主管过信息业务,当时,他常常为寻找3周前的股票价格而翻遍《华尔街日报》,他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卖出钱来,而几乎是同时,比尔·盖茨也在西海岸开始为一场电脑革命做热身。当一个新的工具与一个新思想组合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变革悄然发生的时候。
当然,还要感谢机遇,美林老板第一个订下了彭博20台终端,花了3000万美元,并且持有30%的股份,并且随后,很温和地一脚踢开彭博,让他不要吃美林的“独食”,而要去开辟新的市场。逐渐地,彭博机开始在华尔街普及,成为各大公司的挣钱工具。
从此彭博一发而不可收,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并在员工中创造一种亢奋的工作氛围,公司总部设在曼哈顿的公园大道,一个个小工作间密密麻麻地排列,就像一个紧张忙碌的证券交易所,人们背地里称之为“新闻血汗工厂”。
成为名人之后,他在纽约、伦敦、百慕大建了3处豪宅,驾驶飞机,举办名流晚宴,1993年与妻子离婚。
当然,媒体的报道也如潮水一般,彭博最为得意的报道,就是一位《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手笔。现在,这位记者已经成为《彭博新闻》的总编,并且是彭博自传《彭博就是彭博》一书的合作者之一。
竞选市长
彭博说:这个世界上有4个令人羡慕的职位——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行长和纽约市市长。尽管纽约人民有65%的人并不认识他,但他还是坚信自己能当好纽约市长。
从他宣布竞选开始,他立刻就成为一个新闻人物。
首先是彭博宣布个人斥资1400万美元投入竞选活动。在他的对手还在为100万美元的经费苦苦求人的时候,此举无疑是具有挑衅性的。在他之前,新泽西的一个富翁创记录地破费6000万美元,竞选参议员,有好事者算出,平均每个选民的成本合40多美元!美国法律曾经对候选人的经费来源有严格的限制,但在1974年的一个判例中,这个限制被取消,因为自己花钱竞选,是一种言论自由。
纽约虽是全球最富有的城市,但其市民的立场却倾向于平民。在纽约,民主党员占绝大多数。彭博原属民主党,但他一看民主党的候选人个个都非等闲之辈,立刻变节,投奔共和党,这可乐坏了共和党,不但有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候选人,而且还不用费力为他筹集经费!
《纽约时报》的一次调查显示,民主党中的4个候选人的任何一个,支持率都要高于彭博。当然,这是在彭博还没有花完1400万美元的时候。现在,彭博搭起了豪华的竞选顾问班子,其中包括前总统克林顿的顾问。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像是彭博个人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他许诺,他要当了市长,他只领1美元的工资。
一些了解他的媒体评价他“貌似忠厚,内藏奸诈”。的确,即使他没有选上,1400多万也不会浪费,那会使他公司的商标“彭博”在纽约擦得更亮。尽管,在曼哈顿的地上、墙上、公共汽车上、海底隧道里,“彭博” 的标志无处不在。
9月11日那天,本来是初选,结果纽约遭到劫难,原市长朱利安尼的表现在市民中超过总统小布什,在随后的民调反映,人们仍希望把选票投向已任满两届的老市长。
彭博能带领纽约走出危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