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记录清中期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夷雅》刍论

来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hao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南杂志》为清嘉庆年间云南布政使梁敦怀幕僚曹树翘所辑,其附“方言”载《夷雅》一编,分别为“释天”“释地”“释亲”“释身”“释宫”“释器”“释食”“释用”“释植”“释动”“释杂”,总11篇.其所记语言涉及彝语、壮语、傣语、纳西语,语料来源于乾隆年间所编《东川府志》《恩安县志》《丽江府志略》《广南府志略》,仿《尔雅》体例“依类训释”.《夷雅》的编纂顺应清朝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认识和治理需要而产生,其目的是解决“虽薄海同风,而各种方言仍难臆揣”的夷言莫解的现实困难,期“补《周官》土训、象胥之未备”,游滇者可“按谱而求”.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文化内涵.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多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更为集中、突出.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注重以文化为指引,选择文言文的精华,从而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结合部编版教材,基于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反(丝)(绝)为(丝)(继)”是见于《说文解字》的一个著名论断.文章采用出土文献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反(丝)(绝)为(丝)(继)”现象的成因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一)“反(丝)(绝)为(丝)(继)”不符合古文字构形正反无别的通例,不符合先秦文字的用字习惯.(二)“(丝)”“(丝)”正反无别,而“绝”“缵”古音相通,“反(丝)(绝)为(丝)(缵)”符合先秦文字的古音和用字习惯.(三)所谓“反(丝)(绝)为(丝)(继)”是把“反(丝)(绝)为(丝)(缵)”之“(丝)(缵)”同义换读为“(
明代言官作为明代“以文制武”政策的表征,对明代军政乃至后世军队建设都产生重大影响.对明代言官军事监控职权而言,正统时期是其重要节点:明代卫所制的缺陷在正统时已显现,明朝军事监控举措的失效、文官集团的崛起及皇帝的大力支持,导致言官军事监控职权得到加强.
从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来看,民俗学一直存在着人类学与历史学并行的两种研究倾向与路径.进入新世纪后,人类学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现今的民俗学研究,其历史学倾向逐渐衰弱.顾颉刚作为早期民俗学的实践者与历史学研究倾向的塑造者,亦较少被学界关注.顾颉刚在民俗学研究中曾创立独特的史学演进路径,今日反思其所重视并躬行的史学传统,可在民俗学学科内部寻求理论发展的历史动力.
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称谓并不统一,研究宗旨和路径也差异较大.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是中国古代文论在文人主体、文学批评范畴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理论体系建构范式.而从明代文学流派论争研究出发,也可以综合揭示文学流派论争对于文学批评空间拓展、文学理论催生和文学批评升华的重要作用.
有明一代,出现大批《史记》评点著作,唐顺之的《荆川先生精选批点史记》就是其中产生时间较早的一种.该书在明清两代的书目中鲜有著录,且至今未被学界予以充分重视.然而,此书不仅是一部以文学性为选文标准的《史记》选本,而且还是一部从文学角度批点《史记》的评点本;由于产生时间较
文学作品中的滇缅公路,是一条抗击外辱之路、中外友谊之路、民族团结之路、追求自由之路,这些构成了滇缅公路的正面意象的丰富内涵.滇缅公路同时也是一条苦难之路、危险之路、屈辱之路.滇缅公路意象生成的原因主要有:筑路的恢弘与悲壮、滇缅公路的特殊贡献、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玉溪“米线节”流传的区域,有不同的口头讲述解释米线节的起源,不同的讲述对应着不同的群体文化.“漂木成神”透露出米线节可追溯至本地山林信仰,“阿普治水”表达了迁入者农耕文化的诉求,“甥舅争神”则反映出根源不同的村落相互融合的过程.
毛际可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本谱以毛际可《安序堂文钞》《会侯先生文钞》《浣雪词钞》为主要资料依据,旁征毛氏诸多亲友、交游的别集、年谱、方志编纂而成,对毛氏生平、仕宦、交游、著述等进行了梳理和考证.
奇异诞生故事在大理白族地区流传范围较广,当地的奇异诞生故事从母题上来说有单纯的“神奇怀孕母题”“怪异降生母题”“奇异长相母题”“神速生长母题”,同时也有复合母题存在.奇异诞生故事表达出人们传宗接代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人们对英雄主义的崇拜,体现出民众的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与白族人民的信仰、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