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避免急躁和厌战情绪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200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要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就要坚决扛好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清醒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艰巨性,既不能有麻痹思想、松懈情绪和厌战心理,也不能有急于脱贫、急于摘帽的急躁心态。
  【关键词】脱贫攻坚 急躁情绪 厌战情绪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是一项艰巨、重要且紧迫的政治任务


  國家统计局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3.1%,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意味着平均每年要减少贫困人口1000多万人,而这些贫困人口往往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研究表明,深度贫困地区具有贫困人口占比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基础设施差等普遍特征,且各地经济基础、资源条件、民族宗教、自然环境等个性特征明显,医疗、教育、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等多重问题交织在一起,脱贫成本高,实施难度大,需要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个性特征。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这扶贫工作即将取得胜利但又亟待最后突破的关键节点,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不仅关系到这些地区的脱贫任务,更关系到整个扶贫工作的最终进度和全面成功。脱贫工作能否完美收官,取决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完成情况,意义十分重大。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时间紧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时间节点是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国家农村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目前距任务目标完成时间不过短短一、二年的时间,不仅任务重,而且时间紧。经过长期努力,我国脱贫攻坚进入“聚焦深度贫困,集中精力攻克坚中之坚”的关键阶段。该阶段成绩与艰难并存,急躁与畏难共现,需要冷静思考、精心应对。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急躁和厌战情绪表现在形式主义、悲观主义、放任主义


  一是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扶贫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完成脱贫任务是不需言说的政绩。但为了急于求成,大搞形式主义来应付上级检查则是一种政绩投机。比如,将贫困户住房“包装”换新;出现对扶贫对象的“挑客现象”,即挑选那些通过帮扶可以尽快看见良好转变的贫困户,撇开那些难以转好却急需帮扶的贫困户。“形式主义”是表面文章,忽略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更是对国家扶贫资源的浪费,也绝对不可能解决好贫困问题。
  二是工作中出现悲观主义,对工作畏难懈怠。深度贫困地区是长期扶贫后剩下的难点、短板。面对脱贫攻坚越往后越艰难、越是硬骨头的现象,有些地方甚至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困境中,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持悲观态度。面对扶贫难题,一些扶贫干部沉不下心去找原因,而是上面怎么安排就怎么做,不积极主动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不强调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三是工作中出现放任主义,腐败作假偶有发生。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放任主义是对工作的极度不负责。有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干部没有把脱贫攻坚当成重大的政治任务、重要的民生工程,作风不实、纪律不严,对贫困问题听之任之。有些甚至将扶贫资金挪作他用,以致于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友谋“福利”、不认真履行扶贫领域相关审核程序等腐败渎职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将会导致国家扶贫资源的损失,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急躁、厌战情绪产生的原因


  从个体层面来看,急躁、厌战等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人政治站位不高,没有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一种政治担当和政治责任。甚至有选派驻村扶贫人员认为这是额外附加给自己的任务。其次是对打赢脱贫攻坚战难度的递增性和时间的持久性认识不足,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战的“堡垒”,绝非朝夕之间就能完成脱贫任务。再次是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尤其是一线扶贫人员直接接触扶贫对象,每次走访后若发现贫困户没有任何改观、扶贫对象缺乏主动改变的意识、工作做不通时,容易产生急躁和厌战情绪。
  从扶贫模式来看,政府在扶贫中是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面对深度贫困地区复杂的致贫原因,政府几乎包揽了前期摸底、项目设计、项目执行、资源分配与传输、考核评估等所有环节的大小事务。然而,政府的优势在于统筹管理,劣势是效率不足,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全能角色”容易造成人力资源耗损、工作程序繁冗、腐败滋生,间接导致扶贫中急躁、厌战情绪的产生。在政府主导模式下,一方面,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效率是否最大化发挥值得考量。各机关单位、国企选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进村开展工作,督查巡查部门随机抽查帮扶开展情况,人力投入大。但有的选派人员实际上并未脱离原单位,易出现原单位和驻点村两头忙的现象,投入精力有限;选派入村的第一书记通常有两年的服务年限,年限期满可以离开,人员具有流动J生。另一方面,社会力量难以被有效激活,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的优势是灵活、快速反应、高效,可以与政府形成互补。但目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尚未形成规模,仅有少数大型企业、基金会等有所行动。政府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但如何参与扶贫工作、多元主体之间如何分工协调等仍在探索中。这也是造成扶贫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资金渠道单一的原因之一。
  从考核评估方式来看,各类考核手段在达到促进扶贫人员开展工作、了解扶贫进程作用的同时,也导致急躁、厌战情绪的产生。在目前扶贫工作考核中,实行奖优罚劣、考核成绩非常重要,关系到工作决策和资金分配、各地政府、各单位的对外形象,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扶贫人员的政绩。扶贫工作任重道远,短期内难出瞩目成绩。过度强调对扶贫结果的考核,可能会造成形式主义问题,滋生“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现象。同时,基层迎检工作繁重,扶贫人员疲于应付。督查巡查部门随机抽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帮扶不到位的,由帮扶干部承担责任。这样的考核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具有强化帮扶干部责任的作用,但同时也传导了压力与急躁。   从外部环境来看,急躁、厌战情绪的产生与外部阻力有关。阻力来源之一是由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带来的融入困难。在深度贫困的民族县,非本地、非少数民族的扶贫人员与扶贫对象之间,存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上的不同,甚至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差异,短期内融入当地环境并非易事。阻力来源之二是无法与扶贫对象形成良性互动。扶贫不是各级扶贫干部、一线人员单方面的扶贫,各项扶贫举措要发挥出作用必须有扶贫对象的积极改变。然而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主动脱贫的意识,即便参与扶贫项目,也不注重可持续性。阻力來源之三是贫困文化给扶贫人员带来的无力感。今天人们对贫困的理解不仅仅是收入不足,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信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匮乏。长期贫困形成了贫困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短期内不易改变。寄希望于通过下一代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办法。然而,面对当地落后的教育条件、家长对子女受教育长远利益考虑不足、甚至是子女本身都不愿再进学堂的时候,扶贫人员易产生无力感,出现急躁、厌战情绪。

克服急躁和厌战情绪、完成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任务


  首先,对广大扶贫干部、一线扶贫人员而言,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深处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关系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关系到千万贫困人口的民生福祉,是一件必须完成、必须千好的政治任务。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好方向。此外,也应充分了解深度贫困的原因、当地贫困户的总数、贫困发生率、各类资源状况等基础信息,具体分析每户致贫原因,做到对深度贫困全局把握。从而形成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脱贫所需时间的客观认识,如此才能沉下心分解任务,逐个击破。
  其次,面对政府主导扶贫模式的弊端,可以考虑逐步转变政府大包大揽的角色,有效利用社会力量,探索多元扶贫模式。一是倡导多元主体协作模式,充分发掘利用社会力量,减轻政府扶贫人员压力。在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很重视社会组织、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的协作共建,但囿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尚未成熟,专业扶贫组织更是缺乏,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尚未形成规模。应持续培育发展专业社会组织,同时加强西部贫困村落与东部社会组织的对接,以社会组织为枢纽,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有效对接;学习国际经典扶贫经验。鼓励发展社会企业,为贫困地区提供社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将贫困群体整合到劳动力市场,辅导其就业与创业。支持高校师生进驻贫困村,开展行动研究,参与地区建设。二是建立扶贫对象参与模式,杜绝“等靠要”思想,提高其自主性。2017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要使贫困户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才是最有能力改变贫困现状的人。从扶贫对象的角度出发,让其参与项目的策划,将计划交由他们组织、实施。在这个过程中让扶贫对象享有参与权和责任,形成主体意识。扶贫人员侧重于把关指导、资金借贷信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等。还要注重贫困村的能力建设,针对一些地方“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消极现象,应当意识到有效脱贫的核心是发展人的能力。充分整合贫困村内外可用资源,以党群服务中心和各类村民合作社为平台,找准契机,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培育和发展村民兴趣类、技术类等草根组织;组建培训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开阔视野,培养贫困村内“带头人”;对接外部社会力量,扩大村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促使村民获得主体意识,具备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决策的能力。
  再次,进一步完善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考核评估办法。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难度递增,短期内成效不易显现。现行的考核评估办法不能仅看扶贫结果如何,更要看到扶贫过程如何,也即注重过程评估。过程评估有利于明晰对扶贫对象提供了哪些服务、开展了什么项目以及如何开展、各类帮扶措施是否指向计划目标等。在实际中表现为,不仅要表彰率先完成脱贫指标的基层扶贫干部,还要表彰积极探索和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但因客观因素脱贫指标尚未完成的扶贫干部;不仅要注重数量上的脱贫,更要注重质量上的脱贫,即脱贫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贫困文化是否转变。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考核评估方法能够缓解广大扶贫人员的心理压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提高扶贫质量上来。
  最后,外部环境产生的阻力加大了扶贫人员工作的难度,但换一种角度看待问题、找准着力点或许能够改观急躁、厌战情绪。如少数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文化形成脉络和宗教信仰,贫困村内每个姓氏族群、每组每片甚至都有短期内难以发现的关系网络。刚入村的非本地、非少数民族扶贫人员感觉难以融入、被排斥是客观现象,不必为此失去自信。而是应时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敏感,不断反思,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扶贫对象主动性差的问题,扶贫人员要以扶贫对象为主体,把决策的权力交给他们,相信他们有向好的愿望和改变的可能。而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扭转贫困文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所谓“扶贫必须扶智”,面对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情况,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当地教育的投入、加强东西对口支援,提高教学水平;促使贫困群体认识到下一代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尽可能保障贫困户子女完成义务教育。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博士生郑悦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不管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特殊
期刊
选派优秀医生担任“第一村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山东省淄博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卫生强市、建设健康淄博,绝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掉队”的工作目标。市卫计委立足改革创新,推出多项健康扶贫的惠民新举措。2017年11月在全国首推“第一村医”创新机制,从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中,首批选派101名优秀年轻医生到基层担任“第一村医”,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优质医疗资
期刊
2018年正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发展动力韧性十足、活力澎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更要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激发发展新活力,充分发挥领导干部推动发展的动能。  发展活力很大程度上取
期刊
【摘要】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空间结构的不均衡,一方面,就整体而言,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一部分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因此,在坚持不懈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同时,要利用好逆城镇化发展趋势,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逆城镇化 城镇化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
期刊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在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农村文化事业的保障扶持力度。同时,也要建设高素质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動能,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关键词】乡村文化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
期刊
【摘要】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水平,为新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现阶段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思想、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主体的创新性、组织稳定性、资源供给持续性有着直接关系。基于此,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力量、强化资源供给,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意义重大。  【关键词】非公企业 党建工作 组织建设 资源供给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非公经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的跨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单科生”思想、目标模糊、导师缺乏等问题。跨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方法,但以专业基础为根本,鼓励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 跨學科 创新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的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
期刊
【摘要】当前理论界和社会上少数人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片面理解及不当行为,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引发了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地位。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坚定不移地做正确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既要反对任何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错误言行,又要坚持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关键词】维护中央权威 集
期刊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我国的网信事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传媒文明呈现出新的气象。深刻把握传媒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才能更好地建构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网信事业治理的新格局,塑造传媒文明的新气象。  【关键词】新时代 传媒文明 网络强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建构了网络运行的新秩序,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期刊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成功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当前,我国实践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思想界的理论交锋亦频频出彩。理论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