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19900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的本质目标是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生态学的等级和尺度理论融合其中.乡村生态学学科由此应运而生,与城市生态学构成生态学空间互补、内容交叉的生态学图谱.乡村生态学的学科属性定位为一种跨学科模式下的交叉学科研究,涉及农业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其目标在于研究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索农民、农村和农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关系.乡村生态学从时间和空间尺度研究乡村生态系统特别是城乡交界面景观的物质、能量、信息、价值和人力资源流,揭示乡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为破解当前三农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上述理论探讨,提出了针对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学理论框架、热点问题及层次变革方向,即依次从重新评估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变革农业的组织形式、革新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回归农业的有机耕作方法等4个层级重构一个可持续的乡村生态系统.
其他文献
作物秸秆和畜禽粪肥是有机肥资源的主要组成.研究等氮施肥下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南方黄泥田水稻产能、化肥替代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南方丘陵稻田改土培肥、增产提质增效提供依据.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6个处理,有机物料联合还田氮素投入分别占农田总氮投入的0(RO0)、20%(RO20)、40%(RO40)、60%(RO60)、80%(RO80)与100%(RO100),其中RO20、RO40、RO60、RO80和RO100处理稻秸干物量(kg?hm?2)投入分别为750、1500、2250、3000
氨挥发是农田活性氮损失的重要途径,准确、有效地测定农田氨排放量是环境评估和政策制定的基础.由于氨挥发监测方法多样,且方法间缺少系统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研究数据的进一步利用.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氨挥发监测方法是通气式海绵吸收法和密闭室间歇抽气法,目前,两种监测方法仍缺少大田条件下的实测对比.本研究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于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作物生长期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土壤氨挥发排放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水平下,通气式海绵吸收法测得的氨挥发累积量低于密闭室间歇抽气法25%~35%,稻麦两季
NH3挥发是稻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基肥期尿素氮肥深施、追肥期用缓释肥替代尿素和配施脲酶抑制剂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NH3挥发影响少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共设置了7个原位试验处理:1)空白处理,不施氮肥(CK);2)当地常规氮肥表施处理,施氮量300 kg?hm?2(SN300);3)减氮10%,氮肥表施处理,施氮量为270 kg?hm?2(SN270);4)减氮10%+基肥氮深施+追肥表施尿素处理(DN270);5)减氮10%+基肥氮深施+追肥表施尿素+脲酶抑制剂(DN270+UI);6)减氮10%
长江中下游稻、菜、果种植业发达,是氨挥发的主要场所,迫切需要掌握其氨排放特征与减排关键技术.本文系统梳理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长江中下游种植业高效控氨减排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十四五”期间的研究重点.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明确了典型稻菜果氨排放系数与特征,稻田氨排放系数和变异最大,平均为14.2%,露天蔬菜次之(平均为11.2%),果树最低(平均为4.76%).2)以“减、抑、控、固”全链条氨减排思路,提出稻田优化减氮技术、稻田深施控氨技术、稻田周丛生物成膜抑氨技术
以缩短熟期换取充分脱水时间的机械粒收品种选择和推广给北方春玉米增产和热量充分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揭示不同热量条件下玉米机械粒收品种如何通过合理密植实现产量和热量资源高效利用协同的机制,可为机械粒收品种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内蒙古4个不同热量条件区域[分属于热量充沛地区(以种植中晚熟或晚熟品种为主的生态区)和热量有限地区(以种植中早熟、早熟品种为主的生态区)]进行密度联网试验,分析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阶段发育、产量形成和热量利用效率(HUE)的影响,并解析其对
根际注射施肥在果树种植上应用广泛,但目前注射施肥及配套灌溉管理对果园氨挥发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于2019年3—9月在河北省晋州市果园示范基地进行,利用动态箱法分析了梨树追肥时期不同水氮管理下土壤氨挥发速率和损失量的变化规律.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氮肥表面撒施+常规灌溉(BW1)、注射施肥+常规灌溉(IW1)、氮肥表面撒施+节水灌溉(BW2)、注射施肥+节水灌溉(IW2).结果表明,各处理各时期氨挥发基本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在5~10 d后结束.BW1、IW1、BW2、IW2氨挥发损失量差异
为了给茶叶保险提供精细化气象指数类产品,利用福建省历年气象资料、产量资料和灾情资料,构建茶叶寒冻害保险时段和触发气象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茶叶不同等级寒冻害产量减产率和出现概率,进而得出保险纯费率,基于GIS进行茶叶寒冻害风险评估,厘定出不同风险区不同触发条件下的区域保险费率;考虑茶叶寒冻害强度、危害时段和保险历年平均赔付情况,制定出不同寒冻害等级、不同时段的赔付比例和保险赔偿金,并验证寒冻害理赔的合理性,设计出茶叶寒冻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结果表明:以极端最低气温4℃作为茶叶寒冻害指数保险起始触发指标
蔬菜不仅是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矿质元素等的重要来源,其提供的一些植物化学物质也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作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等改变了蔬菜的生长条件,然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蔬菜品质及其机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因子如大气CO2浓度、温度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其与水分和氮素互作(非气候因子)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提升蔬菜品质促进人体健康提供依据.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人工模拟试验和作物生长模拟开展,总体而言CO2浓度升高使蔬菜中蛋白质、
本文追溯了马世骏先生倡导的生态农业理念的提出及其产生背景,对中国生态农业4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认为生态农业理念被广泛接受,并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经济体系建立、生态经济效益不断上升;生态农业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逐渐凸显.同时,本文也指出了目前生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生态农业的工程化、体系化程度仍不够高;生态农业与碳市场衔接度不高;市场上的生态农产品尚需消费者的更多认可;生态农业建设缺乏充分的政策支持;生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程度依然偏低.展望未来的生态农业建设,作者认为:生态农业建设应更加工程化、
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再生稻主要种植省份(南方九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再生稻安全播种日期、安全播种日期至安全齐穗日期持续天数(简称安全生长期)和高温热害时空变化特征,为南方九省再生稻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和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根据南方九省601个气象台站1981—2019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近39年研究区再生稻安全播种日期、安全生长期及高温热害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9年九省再生稻安全播种日期以3.3 d?(10a)?1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