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传统必考题“古诗鉴赏”会涉及古诗鉴赏的一些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古诗鉴赏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其内涵,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令人尴尬的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及教辅书籍均无提供此方面的资料。虽然网络上也能查到一些常见的基本概念,但较为零散,不够系统,亟需把这些基本概念构建为一个体系。而学术界现有的文艺理论专著及艺术鉴赏专著对此只有零星论述,诗歌鉴赏也侧重于新诗,鲜少系统涉及古典诗歌。作为古诗鉴赏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尚付之阙如。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在此对古诗鉴赏基本概念体系试作一系统论述。对其概念本身,除了涉及体系内容较为复杂的情况外,一般不作解释和繁琐举例。
诗歌可从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其中艺术手法亦称表达技巧,它包括三大类: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格与表达方式:
1、修辞格(掌握9 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只有5 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其中,描写分为6 种:
①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例:汉乐府《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例: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③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例:杜牧《咏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④白描:原系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文学上指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例: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⑤动静结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以动来衬托静,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显出厚重,庄严,从而达到别样的表达情致。例: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⑥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例: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至于抒情,情况较为复杂,首先分为两大类,再细分: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例: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间接抒情(7种):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要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引人联想。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①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景是情的媒介。
②借景抒情:先有情后有景。景是情的投映对象。
③寓情于景:见“景”不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④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水乳交融,“妙合无垠”。
⑤托物言志
⑥用典
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鉴于间接抒情中的情与景的关系比较复杂,在此單独析出分析。
(一)间接抒情中情与景的关系:
①触景生情(先景后情,景多情少):
要素:a要有能引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象);
b创作主体要有一定的心理敏感度;
c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或内心世界。特点:景是酵母,景在情先,情由景生。
例:李白《长相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②借景抒情(先情后景,景少情多):
特点:“景”中“情”——情在景先,以景衬情。写景是为抒情,以情为主,为情服务。甚至可以为情造景。
例: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郑燮《竹石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③寓情于景(先情后景,景多情少):
又称移情入景、融情于景、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特点“:情”中“景”——纯写景,不出现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而情感自在其中,如水中著盐。效果:见“景”不见“情”。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④情景交融:(不分先后,各占一半):
特点:情中寓景,景中见情,情景相生,“妙合无垠”(王夫之语)。
例:《诗经?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情与景的组合关系:
情与景的组合关系有四种:乐景乐情、乐景哀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
1、乐景乐情:
例: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乐景哀情: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哀景哀情: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哀景乐情:
例: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至于说明,常见于科技、社科文章。文学作品中使用,仅见于戏剧舞台效果、角色动作效果的说明。例: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天章)做叹科(科,样子。下同)”、“(蔡婆)作相见科”、“孛老(张驴儿之父)吃科”、“(张驴儿之父)做倒科”“、刽子作开刀,正旦(窦娥)倒科”。又或用于像《后汉书?张衡传》关于候风地动仪的描述,或《核舟记》、《口技》一类的说明文。
二、表现手法(掌握6组):
表现手法掌握六组即可,即:烘托与渲染;对比与映衬;象征与比兴;伏笔与照应;联想与想象;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
希望这个古诗鉴赏概念体系能为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学术支撑,为考生提供一个抓手、一套工具,更好地服务考生,服务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姓名:黄伟群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63年 12月 籍贯:福建南安学历:本科,文学学士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词、传统诗词。
诗歌可从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其中艺术手法亦称表达技巧,它包括三大类: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格与表达方式:
1、修辞格(掌握9 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只有5 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其中,描写分为6 种:
①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例:汉乐府《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例: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③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例:杜牧《咏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④白描:原系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文学上指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例: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⑤动静结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以动来衬托静,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显出厚重,庄严,从而达到别样的表达情致。例: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⑥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例: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至于抒情,情况较为复杂,首先分为两大类,再细分: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例: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间接抒情(7种):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要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引人联想。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①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景是情的媒介。
②借景抒情:先有情后有景。景是情的投映对象。
③寓情于景:见“景”不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④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水乳交融,“妙合无垠”。
⑤托物言志
⑥用典
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鉴于间接抒情中的情与景的关系比较复杂,在此單独析出分析。
(一)间接抒情中情与景的关系:
①触景生情(先景后情,景多情少):
要素:a要有能引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象);
b创作主体要有一定的心理敏感度;
c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或内心世界。特点:景是酵母,景在情先,情由景生。
例:李白《长相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②借景抒情(先情后景,景少情多):
特点:“景”中“情”——情在景先,以景衬情。写景是为抒情,以情为主,为情服务。甚至可以为情造景。
例: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郑燮《竹石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③寓情于景(先情后景,景多情少):
又称移情入景、融情于景、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特点“:情”中“景”——纯写景,不出现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而情感自在其中,如水中著盐。效果:见“景”不见“情”。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④情景交融:(不分先后,各占一半):
特点:情中寓景,景中见情,情景相生,“妙合无垠”(王夫之语)。
例:《诗经?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情与景的组合关系:
情与景的组合关系有四种:乐景乐情、乐景哀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
1、乐景乐情:
例: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乐景哀情: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哀景哀情: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哀景乐情:
例: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至于说明,常见于科技、社科文章。文学作品中使用,仅见于戏剧舞台效果、角色动作效果的说明。例: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天章)做叹科(科,样子。下同)”、“(蔡婆)作相见科”、“孛老(张驴儿之父)吃科”、“(张驴儿之父)做倒科”“、刽子作开刀,正旦(窦娥)倒科”。又或用于像《后汉书?张衡传》关于候风地动仪的描述,或《核舟记》、《口技》一类的说明文。
二、表现手法(掌握6组):
表现手法掌握六组即可,即:烘托与渲染;对比与映衬;象征与比兴;伏笔与照应;联想与想象;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
希望这个古诗鉴赏概念体系能为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学术支撑,为考生提供一个抓手、一套工具,更好地服务考生,服务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
姓名:黄伟群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63年 12月 籍贯:福建南安学历:本科,文学学士职称: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词、传统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