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鸟朝凤》是唢呐独奏曲目中里程碑式的一首作品,曲调以其优美 动听的旋律、浓郁的乡土韵味和生动的鸟鸣描摹技巧而家喻户晓。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电影因一跪而被炒热,影片关乎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接续的问题,并涉及到了文化问题、社会问题以及艺术问题等。本文以观影后对传承的感悟为笔触,谈当代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点滴思考。
【关键词】唢呐;百鸟朝凤;传承;民间音乐
一、百鸟朝凤,哀鸣力竭
《百鸟朝凤》这部吴天明大师的遗作,是一部留恋小农时代的电影,通过讲述唢呐艺人的传承故事,用高亢且具有穿透力的唢呐声熔铸了对人生、时代和变革的感悟,传达了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它追忆的不仅是文化的技艺,更是孕育这种文化和技艺的农耕文明和纲常伦理。
影片聚焦乡土音乐人的兴衰,返璞归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实的影像风格,浓郁的民俗特色,悲天悯人的哀婉乐曲,都让这部作品像是一部经典片。小孩练基本时吸水的有趣,乐队东奔西走的窘境,外加生猛的粗口与群殴,吴天明导演手下的故事淳朴隽永,幸福又孤独。焦三爷的唢呐声和矮坟前的《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极致。
尽管影片感动了不少观众,但制片的不足与缺陷也引起广泛热议,除了演员不用乡音造成脱离唢呐生存土壤的感觉,化妆道具组乡土气息不足以及细节处理粗糙之外,乐界人士尤其提出不少质疑。片中《百鸟朝凤》的“主”乐动机相对于原曲十分弱,甚至没有听到一曲完整的《百鸟朝凤》,相反“配”乐部分却渲染得磅礴大气。导致有人发问:除山东鲁南地区外,陕西是否也存在另一个版本的《百鸟朝凤》?部分传统比如《百鸟朝凤》是否只能在丧礼上奏响,是否真的仅配为德高望重的人演奏?说到德高望重,片中所述的“四台”与“八台”等级的唢呐演奏究竟是什么样以及差别在哪里?作曲家对唢呐音乐的写作并没有把唢呐在剧中所承载的剧情用音乐呈现出来,唢呐匠通过唢呐演奏的规模和选曲来对远行故去者进行具有象征意味的生命评判,剧情安排为创作提供了极大空间,观众却未曾睹目和倾听到其中的不同,乐曲最终的难度和价值却还是靠焦三爷从喇叭口里喷出的鲜血呈现的。
然而影片的价值又不只是一部电影,它反映着现实问题又发人深省,深刻展现了一个民间唢呐班社的辉煌过去和难堪现状,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真实现状的写照。片中所讲述的唢呐班社在当前所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并不为其游家班所独有,传统音乐屡遭打击,老百姓不爱听,后生不愿意学,传统文化艺术处处都有消亡,年年都有学者为此奔走呼吁。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生存现状的人而言,《百鸟朝凤》是一个好的窗口,它既是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又是一曲新时代的哀嚎!
二、百鸟朝凤,百折不移
传统音乐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传统音乐生存的土壤面目全非。随着民间剧团被收归国营,文革时期的破四旧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大发展,打破了大批艺人的创作模式,摧毁了各地戏班的生存方式。农村逐渐只剩老人小孩,乡土社会逐渐不复存在,人们对农村的感情变淡,对农村乡土音乐漠视,失去听众和习者,传统音乐也就失去了传承的可能。
戏内有个情节记忆深刻:唢呐匠们在演奏时“门前冷落鞍马稀”,人们更愿意聚集在对面的西洋乐队和露着大腿的主唱前。唢呐匠们的“斗乐”他引来了小流氓的砸场,打架时唢呐被摔坏踩在脚底,这便是“礼崩乐坏”,“乐坏”时表面的,“礼崩”才是深层次的,除了对古老艺术的感怀,影片同时也有一种对人物关系的变革、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时代变迁的无奈。然而在戏外,《百鸟朝凤》的上映恰遇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的冲击,排片少的几乎下线,戏里戏外一个命运,才引起了不时尚的百鸟朝凤与不体面的“下跪”营销方式热议,颇为无奈。
近几十年来对中国的经济而言,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但对中国传统音乐甚至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就是与时俱退或与时锯腿的时代,腿被锯了,传统音乐的路就走不动了。我们以为,戏曲和曲艺的没有民间歌舞传承得更好,因歌舞是依附在一定的节庆和祭祀仪式中的,只要土地还在,婚丧嫁娶的仪式还在,那依附于此的民间艺术就不会消亡。然而,即便民俗还在,音乐也未见得会一成不变,如丧礼还在,《百鸟朝凤》是否尚依旧?
焦三爷在片中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吹唢呐也是匠活,是匠活,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他是艺术家,是传承者,是捍守的灵魂。我们如何看待民俗,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西方和传统的问题,该如何做好一代文化艺术的传承人,如同融在民族血液的基因中,百鸟朝凤后飞向何处,代代相传着伦理准则与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2]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庞洁,1993年9月生,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关键词】唢呐;百鸟朝凤;传承;民间音乐
一、百鸟朝凤,哀鸣力竭
《百鸟朝凤》这部吴天明大师的遗作,是一部留恋小农时代的电影,通过讲述唢呐艺人的传承故事,用高亢且具有穿透力的唢呐声熔铸了对人生、时代和变革的感悟,传达了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它追忆的不仅是文化的技艺,更是孕育这种文化和技艺的农耕文明和纲常伦理。
影片聚焦乡土音乐人的兴衰,返璞归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实的影像风格,浓郁的民俗特色,悲天悯人的哀婉乐曲,都让这部作品像是一部经典片。小孩练基本时吸水的有趣,乐队东奔西走的窘境,外加生猛的粗口与群殴,吴天明导演手下的故事淳朴隽永,幸福又孤独。焦三爷的唢呐声和矮坟前的《百鸟朝凤》将传统文化的灵与美,哀与殇发挥到极致。
尽管影片感动了不少观众,但制片的不足与缺陷也引起广泛热议,除了演员不用乡音造成脱离唢呐生存土壤的感觉,化妆道具组乡土气息不足以及细节处理粗糙之外,乐界人士尤其提出不少质疑。片中《百鸟朝凤》的“主”乐动机相对于原曲十分弱,甚至没有听到一曲完整的《百鸟朝凤》,相反“配”乐部分却渲染得磅礴大气。导致有人发问:除山东鲁南地区外,陕西是否也存在另一个版本的《百鸟朝凤》?部分传统比如《百鸟朝凤》是否只能在丧礼上奏响,是否真的仅配为德高望重的人演奏?说到德高望重,片中所述的“四台”与“八台”等级的唢呐演奏究竟是什么样以及差别在哪里?作曲家对唢呐音乐的写作并没有把唢呐在剧中所承载的剧情用音乐呈现出来,唢呐匠通过唢呐演奏的规模和选曲来对远行故去者进行具有象征意味的生命评判,剧情安排为创作提供了极大空间,观众却未曾睹目和倾听到其中的不同,乐曲最终的难度和价值却还是靠焦三爷从喇叭口里喷出的鲜血呈现的。
然而影片的价值又不只是一部电影,它反映着现实问题又发人深省,深刻展现了一个民间唢呐班社的辉煌过去和难堪现状,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真实现状的写照。片中所讲述的唢呐班社在当前所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并不为其游家班所独有,传统音乐屡遭打击,老百姓不爱听,后生不愿意学,传统文化艺术处处都有消亡,年年都有学者为此奔走呼吁。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民间音乐生存现状的人而言,《百鸟朝凤》是一个好的窗口,它既是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又是一曲新时代的哀嚎!
二、百鸟朝凤,百折不移
传统音乐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传统音乐生存的土壤面目全非。随着民间剧团被收归国营,文革时期的破四旧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大发展,打破了大批艺人的创作模式,摧毁了各地戏班的生存方式。农村逐渐只剩老人小孩,乡土社会逐渐不复存在,人们对农村的感情变淡,对农村乡土音乐漠视,失去听众和习者,传统音乐也就失去了传承的可能。
戏内有个情节记忆深刻:唢呐匠们在演奏时“门前冷落鞍马稀”,人们更愿意聚集在对面的西洋乐队和露着大腿的主唱前。唢呐匠们的“斗乐”他引来了小流氓的砸场,打架时唢呐被摔坏踩在脚底,这便是“礼崩乐坏”,“乐坏”时表面的,“礼崩”才是深层次的,除了对古老艺术的感怀,影片同时也有一种对人物关系的变革、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时代变迁的无奈。然而在戏外,《百鸟朝凤》的上映恰遇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3》的冲击,排片少的几乎下线,戏里戏外一个命运,才引起了不时尚的百鸟朝凤与不体面的“下跪”营销方式热议,颇为无奈。
近几十年来对中国的经济而言,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但对中国传统音乐甚至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就是与时俱退或与时锯腿的时代,腿被锯了,传统音乐的路就走不动了。我们以为,戏曲和曲艺的没有民间歌舞传承得更好,因歌舞是依附在一定的节庆和祭祀仪式中的,只要土地还在,婚丧嫁娶的仪式还在,那依附于此的民间艺术就不会消亡。然而,即便民俗还在,音乐也未见得会一成不变,如丧礼还在,《百鸟朝凤》是否尚依旧?
焦三爷在片中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吹唢呐也是匠活,是匠活,就得有人把责任负起来。他是艺术家,是传承者,是捍守的灵魂。我们如何看待民俗,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问题,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西方和传统的问题,该如何做好一代文化艺术的传承人,如同融在民族血液的基因中,百鸟朝凤后飞向何处,代代相传着伦理准则与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2]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庞洁,1993年9月生,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