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林柏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委会副主任,民进徐州市委会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委员。长期致力煤矿瓦斯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主持人,曾获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提及“瓦斯”,人们谈虎色变,它是煤矿瓦斯灾害事故之元凶。可是,有一个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生痴迷瓦斯:亲近它,接触它,研究它,熟悉它,掌控它,应用它。他就是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主持人林柏泉教授。
苦心求知打基础
一生与煤矿结下不解之缘的林柏泉,出身在福建龙岩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生活所迫,他既饱尝过挖煤的艰辛,更目睹过煤矿生产之凶险。
为此,他暗下决心好好读书,希望以己之力为父辈们分忧。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林柏泉以优异成绩被福州大学录取,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采矿工程专业。林柏泉每回忆起四年大学生活时,都自豪地说:“那时的我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天晚上读书到深夜,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志愿到福建龙岩田螺形煤矿工作,在工作的一年期间,有件事深深刺痛了他,那就是亲眼目睹一起煤矿安全事故夺取了两个工友年轻的生命。他为由于自己知识的匮乏而不能改变煤矿安全生产现状而深感内疚。
此事使他产生读研继续深造的念头。1983年林柏泉如愿考取了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瓦斯专家周世宁院士。他如鱼得水,专心求知。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叠加,苦心的钻研,丰厚的实践,为他今后瓦斯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伏虎搞科研
事物往往有两重性。一方面,瓦斯是井下“老虎”,煤矿第一杀手,几乎每年都有煤矿瓦斯夺人生命的报道。另一方面,瓦斯又是井上能源,80%以上是甲烷,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清洁可燃气体。如何将瓦斯化害为利,既避免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发生,又能作为宝贵资源有效利用,乃是当今科学家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
林柏泉和他的团队自198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瓦斯课题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苦行僧般地执着“修炼”,面前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春天终于到来,到了21世纪,林柏泉及期团队终于有了丰硕的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等50多项奖项及专利,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并且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
和林柏泉较长时间接触共事的人,都说他是工作“狂人”。他每年都有1/3左右的时间深入现场第一线,不畏井下1000多米具有瓦斯突出危险的工作环境,足迹遍及平顶山矿区、韩城矿区、郑州矿区、焦作矿区等全国数十个煤矿,为矿山提供科研服务、处理现场事故、解决安全技术难题。他下矿井、钻巷道、打钻孔,与矿上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摸爬滚打,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水,井下一待10多个小时,每年完成的实际工作量都超过学校规定应当完成工作量的3~4倍。
同时,他又是青年的“恩人”。林柏泉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他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经他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近百人,遍及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林柏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传授给研究队伍中的年轻人,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精心安排,有的压担子独立承担课题 ;有的进行传帮带。几年的磨炼,他带的几个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企业的中坚核心成员。
对家庭林柏泉常常有一种亏欠感。2003年5月,林柏泉作为专家组成员应邀参加安徽淮北芦岭煤矿“5·13”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调查工作,此时的他刚失去父亲不足两个月,还沉浸在父亲逝世的悲痛中难以自拔,但想到事故中丧生的矿工,他强压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时常说:欠家人的感情太多太多。为了“大家”弃“小家”,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由于常年工作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
热心参政为社稷
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林柏泉积极参政议政,几年来,他结合自己教学特别是科研工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提案:2014年针对我国养老问题,提出了《关于构建新时期社会养老体系服务的建议》;2015年,针对安全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我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关于建立水质安全科学检测指标体系的建议》;2016年,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安全,带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提升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建议》参加了福建省两会。
安全领域,任重道远。登上一山又一山的林柏泉,没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而更多的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使命感。他暗暗告诫自己:今后的路还很长,“气老虎”还没有完全被驯服,一定矢志不渝,砥砺奋进。
林柏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委会副主任,民进徐州市委会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委员。长期致力煤矿瓦斯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主持人,曾获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提及“瓦斯”,人们谈虎色变,它是煤矿瓦斯灾害事故之元凶。可是,有一个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生痴迷瓦斯:亲近它,接触它,研究它,熟悉它,掌控它,应用它。他就是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主持人林柏泉教授。
苦心求知打基础
一生与煤矿结下不解之缘的林柏泉,出身在福建龙岩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生活所迫,他既饱尝过挖煤的艰辛,更目睹过煤矿生产之凶险。
为此,他暗下决心好好读书,希望以己之力为父辈们分忧。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林柏泉以优异成绩被福州大学录取,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采矿工程专业。林柏泉每回忆起四年大学生活时,都自豪地说:“那时的我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每天晚上读书到深夜,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志愿到福建龙岩田螺形煤矿工作,在工作的一年期间,有件事深深刺痛了他,那就是亲眼目睹一起煤矿安全事故夺取了两个工友年轻的生命。他为由于自己知识的匮乏而不能改变煤矿安全生产现状而深感内疚。
此事使他产生读研继续深造的念头。1983年林柏泉如愿考取了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瓦斯专家周世宁院士。他如鱼得水,专心求知。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叠加,苦心的钻研,丰厚的实践,为他今后瓦斯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伏虎搞科研
事物往往有两重性。一方面,瓦斯是井下“老虎”,煤矿第一杀手,几乎每年都有煤矿瓦斯夺人生命的报道。另一方面,瓦斯又是井上能源,80%以上是甲烷,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清洁可燃气体。如何将瓦斯化害为利,既避免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灾害事故的发生,又能作为宝贵资源有效利用,乃是当今科学家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
林柏泉和他的团队自198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瓦斯课题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苦行僧般地执着“修炼”,面前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春天终于到来,到了21世纪,林柏泉及期团队终于有了丰硕的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等50多项奖项及专利,在国内外有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并且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
和林柏泉较长时间接触共事的人,都说他是工作“狂人”。他每年都有1/3左右的时间深入现场第一线,不畏井下1000多米具有瓦斯突出危险的工作环境,足迹遍及平顶山矿区、韩城矿区、郑州矿区、焦作矿区等全国数十个煤矿,为矿山提供科研服务、处理现场事故、解决安全技术难题。他下矿井、钻巷道、打钻孔,与矿上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摸爬滚打,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水,井下一待10多个小时,每年完成的实际工作量都超过学校规定应当完成工作量的3~4倍。
同时,他又是青年的“恩人”。林柏泉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他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经他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近百人,遍及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林柏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传授给研究队伍中的年轻人,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精心安排,有的压担子独立承担课题 ;有的进行传帮带。几年的磨炼,他带的几个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企业的中坚核心成员。
对家庭林柏泉常常有一种亏欠感。2003年5月,林柏泉作为专家组成员应邀参加安徽淮北芦岭煤矿“5·13”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的调查工作,此时的他刚失去父亲不足两个月,还沉浸在父亲逝世的悲痛中难以自拔,但想到事故中丧生的矿工,他强压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时常说:欠家人的感情太多太多。为了“大家”弃“小家”,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由于常年工作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
热心参政为社稷
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林柏泉积极参政议政,几年来,他结合自己教学特别是科研工作,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提案:2014年针对我国养老问题,提出了《关于构建新时期社会养老体系服务的建议》;2015年,针对安全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我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关于建立水质安全科学检测指标体系的建议》;2016年,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安全,带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提升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建议》参加了福建省两会。
安全领域,任重道远。登上一山又一山的林柏泉,没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而更多的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使命感。他暗暗告诫自己:今后的路还很长,“气老虎”还没有完全被驯服,一定矢志不渝,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