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颗粒细胞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o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39岁,因肛门坠胀4个月就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均未见明显异常。门诊肠镜示:盲肠一黏膜隆起,大小约0.6cm×0.5cm(图1)。内镜超声提示:病灶为一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回声均匀,来源于黏膜肌层(图2)。

其他文献
患者男,19岁,因吞入不锈钢镊子1把来我院治疗。患者自诉曾用棉线将镊子尖端绑扎。行胸腹部X线透视检查:中上腹部有一长约8Cirn的长条状低密度影,考虑上消化道金属异物。临床诊断:胃内金属异物。因胃内金属异物长度太长,胃镜下取出很困难,建议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但患者强烈要求胃镜下取出。胃镜治疗前交待病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常规术前准备,肌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20mg。
异物的摄入和食物团块的嵌塞是急诊消化内镜的常见原因,仅次于消化道出血。尽管大部分上消化道异物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事件或死亡,但在美国每年仍有约1500例患者死于该类事件。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尖锐异物的处理一直都是临床上的难题,特别是位于食管上段者,由于此处内镜视野不清,患者反应大,因此操作上存在食管穿孔的风险,患者往往需行外科手术。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主办、烟台毓璜顶医院承办的“2009胆胰疾病内镜诊疗新技术论坛暨第四届烟台国际消化内镜演示会”于2009年8月1413至16日在烟台东方海天酒店成功召开。本次大会有600多名代表参会,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日本、香港、澳门的7名国际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2—5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委员等众多
患者男,56岁。因反复上腹部胀闷不适2个月前来就诊。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胀闷不适,尤以饮酒后加重,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未引起重视,未行治疗。但近1个月来患者自觉症状加重,
患者男性,72岁,1年前行食管中段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术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吞咽困难,2个月前胃镜检查为吻合口狭窄,行探条扩张治疗,为再次扩张治疗来我院。胃镜距门齿30cm处见吻合口,直径约7mm。送入导丝,直径9min和11mm的萨氏硅胶扩张探条循导丝进入顺利,12.8mm的探条循导丝进入时有明显阻力感。
目的观察直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预防组在ERCP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及山莨菪碱各10mg,同时给予引哚美辛栓100mg塞肛;对照组在ERCP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及山莨菪碱各10mg。ERCP术前及术后6h、24h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比较预防组和对照组ERCP术后6h、24h血清淀
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指消化内镜检查阴性的不明来源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58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施行了76例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1例为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ERCP对肝胆术后胆漏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ERCP诊治的120例肝胆术后胆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胆漏患者中,诊断肝外胆漏(Ⅰ型)71例、肝内胆管漏(Ⅱ型)39例、胆囊管漏(Ⅲ型)10例。其中76例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35例行胆管内支架引流术(ERBD),3例行ERBD+ENBD,2例单纯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1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其准确诊断、定期随访,对监测胃癌的发生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以及萎缩程度的分类和病理的相关程度,以达到更好地诊断和随访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肠气囊肿症(pneumatosis cystoidsintest inalis,PCI)是指消化道黏膜下或浆膜下多发的充满气体的囊肿,如仅发生在结肠,称之为结肠囊样积气症(pneumatosis coli)。因其病因不明,临床少见且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被漏诊和误诊。我院近年来共检出PCI5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