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和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是海外教授汉语的志愿者主力军之一,不仅要具备英语交际能力,还须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本研究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英语中国文化掌握程度及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程度较差,同时这两个专业对于的英语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本研究对此现象提出了教学建议,并希望通过此研究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对外汉语教育者在此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关注,以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传播能力。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英语专业 ;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能力
1. 引言
在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外语能力是必须具备重要能力之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国际汉语教师的后备主力军,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的表单能力,还需要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才能达到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但是目前各高校对各专业大学生的外语要求,更多的偏重于日常的交流沟通能力,对于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一能力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很难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更阻碍了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
对于大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一现象,外语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始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师储备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是否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对上述两个专业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别对昆明理工大学(简称昆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3年级学生和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英语专业的学生各30名进行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测试,检测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程度和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在下面的文字表述中,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命名为第一组,西南林业大学英语专业命名为第二组。
2.2研究工具及设计
本研究采取测试的方式对上述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为三年级上学期,通过填空、匹配、选择和英译汉等题型和不同主题来检验学生对比较大众化的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英语表达熟练程度,共100小题,每题1分,测试时间为2小时。中国文化部分为哲学、京剧、民间技艺、体育、宗教、地名、节日、名著、专有名词、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民俗等11个部分。除了填空题和成语是英译汉或汉译英的主观题外,其余均为客观题。
第二次测试为三年级下学期,时隔半年,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测试内容,不过此次删去了原来的各项分类标题,同时也把原来的英语或汉语提示部分完全删去,要求学生独立写出汉语的英语表达或英语的汉语表达。
2.3数据搜集与分析
2.3.1两个组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2.3.1.1两个组第一次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2.3.1.2两个组第二次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在第二次测试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平均分分别为15.4750和38.4350,第二组平均分较高;通过t检验发现:Sig值为0.000x<0.01,说明两组成绩有极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第二次测试中,在删除内容的类别提示和英语提示后,两组的平均分存在极显著差异。另外,从表三可以看出,两组的均值差为-22.96,也就是说,第一组的平均分低于第二组22.96分。然而,回到表一,观察两组标准差发现:两组的准差分别为16.13636和17.93427,通过F检验,Sig为0.612>0.05,说明两组成绩波动无显著差异。
2.3.2成对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本研究的成对样本t检验做的是两个组的被试分别参加第一次测试和第二次测试的成绩对比,以及同一组里的同一名被试参加两次测试的成绩对比。
2.3.2.1第一组成对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2.3.2.2第二组成对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3.1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强于英语专业。
在第一次测试中,从两组的平均分来看,虽然无显著差异,但是第一组比第二组略高,尤其是哲学和京剧术语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正确率为100%,而英语专业的只有61.5%。例如英语为“Naturalness”和“Non-action”,要求翻译成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100%翻译正确,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而英语专业近40%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翻译。又如京剧术语“唱”、“念”、“坐”、“打”,剧名“The Drunken Concubine”和“King Chu Bids Farewell”,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英语或汉语的提示下翻译完全正确,而英语专业即便有英语或汉语提示也有近40%的人不知如何处理。
在20项类别的主题中,昆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除错误最多的一项,正确率只有53.3%,另一项85%以外,其余均在90%以上;英语专业正确率在90%以下的就有7项,60%左右的有3项。从这些错误中明显看出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功底不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比如对于成语的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确率为98%,而英语专业仅有55.8%。例:“to be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要求学生翻译成汉语的成语,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成“乡间小路”、“偏远山村”、“偏远山区”、“宁静的乡村”等,五花八门。“antique flavour”译为“古典家具”、“古风”等,似乎他们对于什么是成语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虽然理解英文意思,但是找不到恰当的汉语词汇来表达。
另外,在第一次测试中,第一组成绩的标准差小于第二组,说明第一组成绩差异小,第二组成绩差异大。这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比较均衡,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况,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的好,有的差,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就好一些,生活中较少接触的,掌握的就少。 3.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都极为欠缺。
第一次测试半年之后,让相同的被试再做相同的题,只不过没有了英语或汉语提示,要被试自己独立翻译成英语或汉语。
笔者就两个组两次测试的总体成绩进行了对比,在第一次测试中,两个组都100%做对的6个主题——宗教、体育、节日名称、民间技艺名称、名著、专有名词,在第二次测试要求被试独立写出其英译时,第一组的平均正确率仅为24.63%,第二组仅为50.23%。
对哲学和京剧两个主题的测试,第一组第一次测试的正确率是100%,第二次测试仅为23.6%;第二组第一次测试的正确率为61.05%,第二次测试仅为26.45%。
从各专业内部成绩对比出发,第一组第一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95.67%,第二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15.475%;第二组第一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88.70%,第二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仅为38.435%。
由此可以看出,有英语或汉语提示的第一次测试学生得分高,没有英语或汉语提示的第二次测试,学生的得分率都非常低;另外通过两个组两次测试的成绩成对样本检验发现,不论从两个专业的整体角度看,还是从每一组中相同被试的参加两次测试成绩的个体看,两次测试的成绩对比都有极显著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组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方面都非常缺乏。
3.3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表达能力方面亟待提高。
在对两组成对样本均值差检验时发现,第一组被试在两次测试成绩的均值差居然为80.195,t检验有极显著差异。虽然第二组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但是第二组的均值差为50.265,明显低于第一组。
另外从表十可以看出,第一组在第一次测试成绩非常好,但是第二次测试需要独立写出英文时,正确率非常低。 例如在成语一项中,第一次测试正确率为98%,第二次测试要求写出英文时,该项正确率仅为1%。
虽然英语专业的正确率也不高,但是通过查阅测试试卷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于自己有所知晓的部分用英语作答,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的试卷只字未写,暴露出该专业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非常欠缺。
4.建议
4.1设置独立的课程,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我国外语界开始逐渐注意到中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的欠缺,有的高校开始针对非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课,或者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针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在此方面的加强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对外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为5个模块,其中“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直接与学生外语能力密切相关,在注重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基础上,也应同时注重其英语能力培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4.2加大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国际汉语教师后备资源的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
英语专业毕业生也是在国家汉办挑选志愿者的范围之内,但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却令人堪忧,比如“Laozi’s words ‘The greatest virtue is like water’in Chinese means______”,题目中已经很明显的暗示学生该词的出处,但是只有23.7%答对,其他有各种翻译,如“海纳百川”,“清白”,“美的最高境界如水一般”,“功德无量”,“柔弱胜刚强”等,更多的学生不知如何翻译。
外语界学者已经注意到英语专业学的是英语,掌握的是英语国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在和外国人的交流中很难做到文化的双向交流,而作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后背资源之一,就越发不能忽视其自身母语文化欠缺的现象了。
总之,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应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和弘扬中国思想文化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其肩负着以英语为媒介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在培养他们英语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其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使之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4
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019-1
3.葛慧颖,曾瑜薇.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
4.郭睿.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看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中国教师,2009,(5)
5.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陈莉,孙永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
7.肖龙福,肖笛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英语专业 ;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能力
1. 引言
在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要求中,外语能力是必须具备重要能力之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国际汉语教师的后备主力军,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外语特别是英语的表单能力,还需要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才能达到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但是目前各高校对各专业大学生的外语要求,更多的偏重于日常的交流沟通能力,对于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一能力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很难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更阻碍了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
对于大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一现象,外语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始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师储备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是否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对上述两个专业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分别对昆明理工大学(简称昆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3年级学生和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英语专业的学生各30名进行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测试,检测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程度和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在下面的文字表述中,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命名为第一组,西南林业大学英语专业命名为第二组。
2.2研究工具及设计
本研究采取测试的方式对上述学生进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为三年级上学期,通过填空、匹配、选择和英译汉等题型和不同主题来检验学生对比较大众化的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英语表达熟练程度,共100小题,每题1分,测试时间为2小时。中国文化部分为哲学、京剧、民间技艺、体育、宗教、地名、节日、名著、专有名词、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民俗等11个部分。除了填空题和成语是英译汉或汉译英的主观题外,其余均为客观题。
第二次测试为三年级下学期,时隔半年,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测试内容,不过此次删去了原来的各项分类标题,同时也把原来的英语或汉语提示部分完全删去,要求学生独立写出汉语的英语表达或英语的汉语表达。
2.3数据搜集与分析
2.3.1两个组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2.3.1.1两个组第一次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2.3.1.2两个组第二次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在第二次测试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平均分分别为15.4750和38.4350,第二组平均分较高;通过t检验发现:Sig值为0.000x<0.01,说明两组成绩有极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第二次测试中,在删除内容的类别提示和英语提示后,两组的平均分存在极显著差异。另外,从表三可以看出,两组的均值差为-22.96,也就是说,第一组的平均分低于第二组22.96分。然而,回到表一,观察两组标准差发现:两组的准差分别为16.13636和17.93427,通过F检验,Sig为0.612>0.05,说明两组成绩波动无显著差异。
2.3.2成对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本研究的成对样本t检验做的是两个组的被试分别参加第一次测试和第二次测试的成绩对比,以及同一组里的同一名被试参加两次测试的成绩对比。
2.3.2.1第一组成对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2.3.2.2第二组成对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3.1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强于英语专业。
在第一次测试中,从两组的平均分来看,虽然无显著差异,但是第一组比第二组略高,尤其是哲学和京剧术语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正确率为100%,而英语专业的只有61.5%。例如英语为“Naturalness”和“Non-action”,要求翻译成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100%翻译正确,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而英语专业近40%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翻译。又如京剧术语“唱”、“念”、“坐”、“打”,剧名“The Drunken Concubine”和“King Chu Bids Farewell”,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英语或汉语的提示下翻译完全正确,而英语专业即便有英语或汉语提示也有近40%的人不知如何处理。
在20项类别的主题中,昆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除错误最多的一项,正确率只有53.3%,另一项85%以外,其余均在90%以上;英语专业正确率在90%以下的就有7项,60%左右的有3项。从这些错误中明显看出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功底不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比如对于成语的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确率为98%,而英语专业仅有55.8%。例:“to be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要求学生翻译成汉语的成语,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成“乡间小路”、“偏远山村”、“偏远山区”、“宁静的乡村”等,五花八门。“antique flavour”译为“古典家具”、“古风”等,似乎他们对于什么是成语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虽然理解英文意思,但是找不到恰当的汉语词汇来表达。
另外,在第一次测试中,第一组成绩的标准差小于第二组,说明第一组成绩差异小,第二组成绩差异大。这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比较均衡,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况,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的好,有的差,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就好一些,生活中较少接触的,掌握的就少。 3.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都极为欠缺。
第一次测试半年之后,让相同的被试再做相同的题,只不过没有了英语或汉语提示,要被试自己独立翻译成英语或汉语。
笔者就两个组两次测试的总体成绩进行了对比,在第一次测试中,两个组都100%做对的6个主题——宗教、体育、节日名称、民间技艺名称、名著、专有名词,在第二次测试要求被试独立写出其英译时,第一组的平均正确率仅为24.63%,第二组仅为50.23%。
对哲学和京剧两个主题的测试,第一组第一次测试的正确率是100%,第二次测试仅为23.6%;第二组第一次测试的正确率为61.05%,第二次测试仅为26.45%。
从各专业内部成绩对比出发,第一组第一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95.67%,第二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15.475%;第二组第一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88.70%,第二次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仅为38.435%。
由此可以看出,有英语或汉语提示的第一次测试学生得分高,没有英语或汉语提示的第二次测试,学生的得分率都非常低;另外通过两个组两次测试的成绩成对样本检验发现,不论从两个专业的整体角度看,还是从每一组中相同被试的参加两次测试成绩的个体看,两次测试的成绩对比都有极显著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组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方面都非常缺乏。
3.3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表达能力方面亟待提高。
在对两组成对样本均值差检验时发现,第一组被试在两次测试成绩的均值差居然为80.195,t检验有极显著差异。虽然第二组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但是第二组的均值差为50.265,明显低于第一组。
另外从表十可以看出,第一组在第一次测试成绩非常好,但是第二次测试需要独立写出英文时,正确率非常低。 例如在成语一项中,第一次测试正确率为98%,第二次测试要求写出英文时,该项正确率仅为1%。
虽然英语专业的正确率也不高,但是通过查阅测试试卷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于自己有所知晓的部分用英语作答,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的试卷只字未写,暴露出该专业学生英语表达能力非常欠缺。
4.建议
4.1设置独立的课程,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我国外语界开始逐渐注意到中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的欠缺,有的高校开始针对非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课,或者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针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在此方面的加强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对外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为5个模块,其中“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直接与学生外语能力密切相关,在注重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基础上,也应同时注重其英语能力培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4.2加大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国际汉语教师后备资源的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
英语专业毕业生也是在国家汉办挑选志愿者的范围之内,但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却令人堪忧,比如“Laozi’s words ‘The greatest virtue is like water’in Chinese means______”,题目中已经很明显的暗示学生该词的出处,但是只有23.7%答对,其他有各种翻译,如“海纳百川”,“清白”,“美的最高境界如水一般”,“功德无量”,“柔弱胜刚强”等,更多的学生不知如何翻译。
外语界学者已经注意到英语专业学的是英语,掌握的是英语国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在和外国人的交流中很难做到文化的双向交流,而作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后背资源之一,就越发不能忽视其自身母语文化欠缺的现象了。
总之,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应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和弘扬中国思想文化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其肩负着以英语为媒介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在培养他们英语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其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使之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4
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019-1
3.葛慧颖,曾瑜薇.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
4.郭睿.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看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中国教师,2009,(5)
5.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陈莉,孙永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
7.肖龙福,肖笛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云南昆明6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