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地温能开发研究概况及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来源 :地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se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浅层地温能发展及研究现状,以及浅层地温能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包括浅层地温能勘查以及热泵系统,并阐述了浅层地温能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地质基础研究工作滞后,以及开发浅层地温能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指出,地质基础研究以及勘查工作是浅层地温能开发的前提工作,并且在开发浅层地温能过程中避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浅层地温能 地热泵 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1-2
  0前言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新型可再生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成立,浅层地温能逐渐得到重视与发展,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得到应用,由于其可再生、储量大、清洁环保和可用性强等特点,国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大力推进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应用,地质勘查是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基础,更需要与热泵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所以在全国进行浅层地温能地质勘查是现阶段的重点工作。现阶段浅层地温能应用过程也存在地质基础研究工作滞后,开发浅层地温能对地质环境存在影响等问题。
  1浅层地温能发展及研究现状
  用于开发浅层地温能的热泵技术是1912年由瑞士人提出的,1946年第一个热泵系统在美国俄勒冈州诞生。1974年起,瑞士、荷兰和瑞典等国家政府逐步资助建立示范工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热泵技术日臻成熟。在国际社会中,由于其在减少二氧化碳方面得到普遍认可而受到广泛关注。利用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较好的国家有美国、瑞典、瑞士和德国,已有大量装机的国家有加拿大、奥地利、法国和荷兰,开始重视和推广应用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热泵增长较快的主要还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
  我国1965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水冷式热泵机组,随后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相关领域才开始了一些研究,在热泵模型仿真、试验装置、能耗评价以及系统材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2006年开始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试点工作;2007年国土资源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地热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市地勘局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2008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全面部署我国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勘查评价、规划编制和地质环境监测工作;2009年国土资源部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能资源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北京市地勘局举办了四届全国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高级研修班,目前,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了解到,2009年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正在各地全面展开,累计安排调查经费4.1亿元,这一统计数据表明,作为可再生的绿色新能源,地方政府对浅层地温能已完成了由不了解到逐步认识的过程,并将浅层地温能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作为了改善地方能源结构的一个重点[1]。
  2浅层地温能研究开发技术支持
  2.1浅层地温能勘查
  浅层地温能勘查是对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蕴藏的热能进行的地质勘查。勘查的主要任务是采用综合勘查方法,查明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确定可开发利用的地区及合理利用量,进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预测,经济成本评估,提出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案建议。浅层地温能勘查分为区域浅层地温能调查和场地浅层地温能勘查两类。
  2.2热泵系统
  利用浅层地温能为建筑体供暖制冷需要地源热泵系统(grou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现行的二种开发浅层地温能的热泵技术包括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地质条件较好, 浅层地下水丰富且容易回灌,可采用水源热泵; 地质条件不好, 可采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技术是指抽取与地层相同温度的地下水, 并通过机组与抽取的地下水进行换热。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水源中, 实现制冷; 在冬季, 则从水源中提取能量供暖。根据系统负荷及需水量的大小, 地层的出水能力和回灌能力来设计抽水井和回灌井的数量。在这过程中, 水源水经过热泵机组后,只是用于交换热量, 水质不发生变化。地源热泵技术以土壤作为热源和热汇, 通过埋于地下注满循环液的换热器与土壤进行冷热交换, 并根据系统负荷量的大小、地层的导热能力来设计换热孔的形式、数量和深度。只要有少量的电能, 基本上所有地区都能使用地源热泵。
  3浅层地温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地质基础研究工作滞后
  虽然浅层地热能应用发展很快,但由于地源泵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长,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一些规程规范的不尽完善,使得地源热泵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需要聚集“地源热泵技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监测与数字模拟和系统控制”等多专业的技术力量联合开展这一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浅层地热能地质基础研究工作比较滞后。“浅层地热能在我国起步并不晚,但现在发展已经滞后了。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浅层地热能没有进行详尽的研究。”专家说,浅层地热能在国外发展依靠的是地质先行,而在我国,则是一些地质以外的行业(主要是热泵机组厂商)作为推动力量,有一部分人以为只要有了先进的热泵技术就可以进行浅层地热能的开发。浅层地热能发展的好坏,取决于对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当前,我国即将迎来一个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高潮,需要地质勘查与地热泵研究技术相关人员合作,研究浅层地热能结构和换热效果,这样在设计的过程中才能更合理地根据供暖面积来决定工程的施工方案[2]。
  3.2开发浅层地温能对地质环境影响
  随着使用浅层地温能项目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不同利用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回灌难,造成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系统整体不节能;水质污染;地温场的变化等问题。目前,由于缺乏必要的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系统,浅层地温能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没有定论。
  目前地下水回灌技术尚不成熟,多为自然回灌,造成回灌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回灌井的堵塞现象。造成堵塞的原因包括物理、化学等原因。如果成井工艺不当,可能造成水中含沙量较多,造成井的堵塞影响回灌。另外,抽灌水温度的不同和压力的变化,使水中一些物质析出沉淀也是造成井堵塞的原因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回灌井的堵塞不可避免。回灌不利又可造成水资源浪费,并且是造成地面沉降的隐患。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可能造成水质污染是因为不同水质的含水层水混抽、混灌引起的。对于直接进入机组的地下水,工质、润滑油的泄漏也是水质污染潜在的危险。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由于采用埋管的闭式循环进行换热,对地下水影响不大,但需要较大的换热温差和较高的埋设密度,对局部地温场的干扰比较大。因此有必要在土壤换热孔内不同深度和周围土壤中布置测温元件,采集其温度场,测得土壤层内温度变化动态,更好地为优化设计、计算资源量和评价环境影响,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因此,有必要对地下水采取一定的监测措施。各地在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的同时,应建立浅层地温能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网。对不同深度的地温、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地面标高等项目实施长期监测,及时掌握地温变化动态、水土质量和地面变形情况,一旦发现地温长期持续单向变化,或水土污染、地面沉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防止产生地质环境问题。为了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法、技术等方面加强示范引导,各省(区、市)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立若干监测实验区。
  所以针对以上的问题要以地质勘查评价为基础,科学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前期的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重点开展热泵相关土壤、水文参数调查[3];研究浅层地热能资源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热泵适用区划分,估算热泵适宜区浅层地热能资源量;制订切合实际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地温变化动态、水土质量和地面变形情况,真正让浅层地热能成为绿色能源为人们所用。
其他文献
[摘要]宁东煤田韦州矿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南地区,其煤层中能够供开发的区域主要是沿韦州倾斜两翼而展开,煤层主要分布有无烟煤以及焦煤、瘦煤和各种肥煤、气煤等等。矿区的煤变质程度主要是向东翼倾斜,然后斜转折端,再向斜西翼处出现增高。本文主要探究宁东煤田韦州矿区煤变质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宁东煤田 韦州矿区 煤变质 规律 成因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贵州岑巩县大有乡木召古城遗址的布局特点、时代和文化性质。结合文献中关于元明时期田氏思州政治变迁的记载,提出该古城约从1275年沿江安抚司设置时起,至1281年成为思州田氏土司政治中心后进一步完善,并一直使用至永乐十三年(1415)左右,经历约140余年的政治变迁,其真正被废弃的时间可能晚至正统末年(1449)。特别是在1281年至1413年间,古城曾是元明思州
期刊
[摘要]涂里塘矿泉水厂利用2号和8号泉进行生产,虽然2个泉相距仅45m,但泉的性质截然不同,水质相差甚大,2号泉水中溶解性总固体、游离CO2、偏硅酸、锂、锶均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规范的界限指标,为复合型碳酸水,而8号泉水仅偏硅酸达标,具有一定的特色。本文通过调查其水文地质条件、水质数据来分析研究2个泉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理。  [关键词]含水层 构造 矿泉水 水质 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 P641
期刊
[摘要]该矿区磁铁矿属于风化壳型超贫磁铁矿。矿区矿体呈似层状,受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表层风化深度控制。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条件好。  [关键词]磁铁矿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南召县 胡家庄  [中圖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25-1  1区域地质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南缘之华熊台缘坳陷,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变动强烈。多期的区域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广从断裂带(广州-从化断裂带的简称)的展布情况等基本特征,结合地质地貌、断层气体和浅层地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初步将该断裂带划分为三段,并对它们依次进行了活动性对比分析,认为广从断裂带北段晚更新世以来较为稳定,中段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控制了第四纪沉积,而南段活动性较强,突发性断裂活动切穿了晚更新统,其最新一次活动可能发生在距今2万年左右。  [关键词]广从断裂 断裂分段 断裂活动
期刊
[摘要]矿山环境地质和地质环境在矿山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联系紧密,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解决矿山开发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对于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矿山环境地质 地质环境 地质问题  [中图分类号] P6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4-1  1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地质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
期刊
[摘要]目前,花岗岩与成矿从有关花岗岩Sr、Yb含量的统计角度出发,对两者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诠释。根据调查发现,金铜成矿与钨锡成矿分别与埃克达型花岗岩与南岭型花岗岩有关。而其中成岩和成矿的深度起了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论金铜钨锡成矿与花岗岩的关系。  [关键词]成矿 花岗岩 关系  [中图分类号] P6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7-
期刊
[摘要]矿床位于祁连县北西20公里郭米寺北,大地构造单元属秦祁昆造山系北祁连弧盆系北祁连蛇绿混杂岩带。矿体赋存于中寒武统的基性-中酸性火山沉积岩地层中,含矿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流纹质粗晶凝灰岩以及由火山沉积夹层组成的蚀变岩中。构造以紧闭褶皱加断裂为主体,地层走向、褶皱轴向和断裂方向都为北西向。矿区分布有北、中、南相互毗邻的3条蚀变带。蚀变带本身的岩石为绢云母石英片岩,与矿化有关的蚀变类型有绢云母化
期刊
[摘要]果榄冲金矿区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广西大瑶山复背斜南东翼次级的夏郢~料口复式向斜东端的北翼,与佛冈~丰良东西向斜构造带和郴州~怀集断褶带的交汇地段,金矿体主要产于构造破碎带中,金矿化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本文对果榄冲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区内找矿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金矿 地质研究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
期刊
[摘要]青海沱沱河地区扎那日根由早期花岗斑岩及晚期二长花岗岩组成,本文以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花岗斑岩呈斑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晶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基质为显微文象结构及球粒结构。岩体具有高硅、富钾低钠和低磷含量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11~1.18,富集Th、Rb和K,亏损Sr、P、Ti,相对于Th和K亏损Ba。Nb,Ta具有弱的负异常,属弱过铝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