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 生活中捕捉情怀与精神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是叶辛40多年创作的一个信念。
  “倍感兴奋,倍感振奋,倍感鼓舞。”连用三个“倍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谈起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聆听习近平總书记讲话的总体感受。
  两年前的金秋10月,叶辛受邀参加2014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为7名发言者之一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还引起习近平总书记对自己知青生涯的回忆。笔记本上满满记下的会议实录与心得,叶辛至今仍时常翻阅领会,特别是习近平对优秀作品提出的要求,“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给予叶辛特别的触动。
  而今再次听到习近平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四点希望”,穿越时空的呼应,令叶辛与很多人相比有更为深切的体悟,感受到那份责任与嘱托。“习总书记讲话在整个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总书记从历史的角度、时空的角度和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角度都谈到了。在这样基础上,再来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作家的底气就更足了。”
  用各种方式到生活中去
  “我们要用各种方式到生活中去,热爱祖国和人民,并以此为出发点,用作品引导人民前进;而不是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题’。”生活,是叶辛写作的起点和归宿。只写经历和思考过的生活,是他的创作理念。
  1949年, 叶辛出生于上海,在贵州插队、工作21年后才回到上海。作为“文革”结束后涌现的知青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知青三部曲”《蹉跎岁月》《孽债》《客过亭》,刻画出一代人几十年的人生和命运轨迹,广受读者欢迎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
  “知青三部曲”的成功背后,是叶辛插队时乡间生活的积淀,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10年。黔北山区的自然环境、各民族的婚俗礼俗,印刻在他心里。“我知道农民是怎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怎样为温饱守着土地过日子,知道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我也知道我们这一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命运有了怎样的变化。我给小伙子当过伴郎,也经常挑鸡笼走山路,还看过当地的送葬……这些生活场景都是我熟悉的,于是才有把握写作。如果让我写东北生活,我就要从头做起,了解冬天怎样过,夏天什么样,饮食有哪些。”在叶辛看来,作家只有进入某种生活形态中,再提笔写作,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那种状态的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
  关于贵州,叶辛不仅以亲身经历贡献出知青文学。2015年,叶辛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圆圆魂》出版,将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妓女陈圆圆再次推到读者面前。这段距离今360多年的历史,依然与叶辛和他的贵州颇有关联。上世纪80年代初,新华社贵阳记者站记者发布了一篇关于“三百多年无法找到的陈圆圆墓在马家寨发现”的短消息。此后几年国内很多报纸杂志登载了这一“发现”,引得史学界议论纷纷,争执不休。事关贵州,叶辛一边颇有兴趣地读着这些文章,一边用心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
  2003年9月,叶辛在《新民晚报》十日谈栏目连载10天散文《陈圆圆归隐之谜》,从无人涉笔过的圆圆神秘消隐写起,她为什么要归隐,又归隐在哪里,反响很好。2014年4月,《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一篇报道,国内二十几家权威明史、清史专家在多年争论的基础上经过考证,证实陈圆圆的坟茔就在贵州岑巩县马家寨,并且进一步确认了300多年来了无影踪的吴三桂墓也在同处。曾跋涉于黔北山水的叶辛,又拿起笔来,循着弯弯山路,将对陈圆圆归隐贵州的选择做出诠释,完成《圆圆魂》。
  “现实生活教育着我,也让我感悟。”叶辛认为,作家对时代要有自己的认识,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了解人民生活的时代,知道他们怎么过日子;作家还需要有一双慧眼,从生活中捕捉到情怀和精神,把感受到的东西变成作品,用作品中的形象去说服人、感染人,“走马观花是写不出东西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感悟”。


  用笔捕捉时代的新意
  “我和叶辛同志都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辈。他讲到的一些体会和心态,像开始见到农村、农民的那种感受,我是很能理解的。他是在贵州插队,我是在陕北黄土高原。”2014年10月,叶辛受邀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他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叶辛至今记忆犹新。他还记得习近平说,“我们知青一代的人生追求,你还可以继续写”。
  而今,生活在上海,时常去贵州。那片生活过21年的土地,仍是叶辛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至今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生生不息的新意。正是在把贵州不断地与上海进行对比观照中,叶辛拥有两副目光看待都市和乡村,总有新的生活形态激起他的创作热情。从令叶辛声名鹊起的《蹉跎岁月》,到让他大红大紫的《孽债》,叶辛始终没有允许自己的笔触离开对时代的关注和表现,从文学家的角度对一些社会现象发出当代的诘问。
  2014年,叶辛长篇小说《问世间情》出版,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两亿多进城打工一族中时有所见的临时夫妻现象,直面新城市人。正如叶辛在座谈会发言中所言:“有人劝我说,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支流,不要去表现它。但是我看到生活中有过这种烦恼的感情经历的男男女女,像生活中漩涡般打转转似的情景,而且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呼吁关注这种现象。这是一种新的矛盾,处理好这样的矛盾有这个时代的新意。我还是放下正在创作的另一部作品,把《问世间情》先写出来。书出版短短几个月,就印了好几次。”
  在叶辛看来,作家不能对时代提出的命题视而不见,要有慧眼从纷繁复杂现实中捕捉提炼,不回避有争议的话题。“欲求、人心是多层次多元变动的。也许体现在文学写作中的时代气韵气息,在不同作家那里有浓淡之分、轻重之别,但那只是作家在生活认知与艺术追求上的个性化差异。”   刚刚荣获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的新作《古今海龙囤》,是叶辛2016年秋天完成的新作。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播州之役是明朝万历年间镇压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与宁夏之役、朝鲜之役一同被视为明神宗三大征。平播战争主战场海龙囤,位于遵义县西北50余公里的龙岩山上,因是宋、明两朝修建的关隘而闻名,是目前所知西南土司建筑中规模最大、地形最险、保存最完整的军事遗址,2015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从这处保留至今的明代最大战役古战场起笔,叶辛寻古问今,写到当年的插队生活,直至延续到知青一代人今天的感情生活。
  作为在那里生活过的作家,叶辛没有将杨应龙和平播战争简单地处理为逆“改土归流”的历史大势的反面教材,“土司官在这块土地上统治了725年,直到400多年后的今天,贵州遵义地区的老乡中还流传着土司历史与杨应龙的传说,所以小说家在这里有驰骋的空间”。
  2016年4月,中国作协组织各地作家重走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叶辛也参与其中。他们从江西出发,走到贵州、四川交界的赤水,沿路而行,作家们都深有感触,许多人一路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此后不久,叶辛还受邀参加贵州省报业集团联合美国一家电视台主办的“中美大学生联合体验长征之旅”活动,为中美大学生讲课,当讲到长征途中红军卫生员等一系列小人物、小故事时,美国大学生也流下了泪水。“我们今天坐着汽车,走了红军当年穿着草鞋、面对敌人围追堵截下走出的路,看着贵州的新景象,想到这些,心里面有很多感慨。这些长征路上的感慨,也会促使我继续创作。”
  不断地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是叶辛40多年创作的一个信念。在他看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每一个有追求的当代中国作家也应该为我们的祖国和今天所生活的时代书写新的篇章。
  文化根基在于對土地和人民的深情
  2016年,叶辛就回了7次贵州。多彩之地的文化和生活,是他的关注与牵挂。几十年来,叶辛收集的各历史时期、各民族的各类资料已不知多少。他把他们放在家中,记在心里。近几年,叶辛受聘为贵州省政府学术咨询会专家、贵州省旅游文化形象大使和贵州省茶文化形象大使,对于叶辛来说,履行好这些身份的共通之处,就是对文化的重视和对土地、人民的感情。
  叶辛与贵州茶结缘日久。在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农村当知青时,到了采茶期,他每天都和当地村民一起上山采茶。当年也正是一杯清茶的悠长滋味,支撑叶辛度过了艰难徘徊的蹉跎岁月,在艰苦环境中笔耕不辍。对于贵州的茶,他报以格外的关切:“我记得1990年我调回上海时,贵州90万亩茶,现在是690万亩,发展茶产业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凭借深厚积累,叶辛建议有关部门,将都匀茶的历史再次发掘,推向海内外。叶辛曾在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地区博物馆看到“鱼钩茶”的史料,而从鱼钩茶到毛尖茶的转折,则是他在贵州省博物馆读到的佳话。
  叶辛讲道,300多年后,1956年清明采茶时节,都匀团山几名青年茶农在《贵州农民报》上看到一则新闻——《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疆送虎皮》,就想“别人能寄礼物,都匀盛产好茶,为什么不寄一点茶给毛主席呢?”有了这个念头,几个青年在村里的支持下,采摘第一叶初展的茶叶芽头,加工炒制成3斤上好的茶叶,包好后寄给毛主席。
  大约半个月后,村里收到一封发自“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信,让几个采茶青年激动得说不上话。信里写道:“中央曾有规定,不准给主席寄东西。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16元钱,作为成本费。”信的结尾后面是毛主席亲笔签的几句话:“寄来的茶叶收到了,茶叶很好。今后可在山坡上多种些,茶叶可以命名为‘毛尖茶’。”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提倡皇帝,而是为了让顾客,尤其是外国的茶商看到我们深厚的历史。‘鱼钩茶’的记载在《明史》里能查到,毛主席亲笔复信的原件在贵州省博物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历史。不论是发展旅游还是茶产业,都要有文化,文化的积淀就要对这块土地有感情,对百姓有感情,对我们的历史有感情。”
  “温润人心,传得开,留得下”,习近平曾为优秀作品如是定义。“特别是后六个字,大有道理。传得开,是广度。留得下,是深度。”优秀的作品,考验作家的思想和眼力。“眼力不行,思想提炼不出来,作品就站不住脚。”同样,优秀的作品,同样考验作家的表达能力、表现实力。几十年前的畅销书,几十年后又剩多少仍旧为人渴读?“时间流逝会淘汰一切。最终,还有一个历史,多少年以后,历史会检验你的作品,到底有没有为人记住。”叶辛藏着一把隐形的尺子——作家的名字应当写在人民的心中。
  责任编辑 余玮
其他文献
他希望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找到和他一样爱读书的年轻人,岛上书店的灯光不灭,就是为那些爱读书的人守候的一盏暖灯  2017年2月,山西大学旧校门正对面,一家面积达1200平方米、24小时营业的书店——岛上书店正式开业了。这家书店是由一个地下车库改装而成的。书店刚开业不久,就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景,平日里去读书、喝咖啡、甚至拍照的人都很多。  书店的创始人卢虹任是个“90后”,是一个“书痴”,他笑着说,
期刊
当下,行走与见识变成人类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事。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邂逅一个未曾到过的地方,在这种全然陌生的旅游过程中获得的是内心的欢悦,倘若在这个地方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自然别有一番风味。因为邂逅一处风景只是表象,但是邂逅一种生活方式,会让人们反思现有的生活。  不仅仅当代人如此,古人也有这般心境。传统旅游着眼于“游”,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游为“旌旗之流”,意为“浮行于水”,指某种适意
期刊
“我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是为了报效贵州、报效祖国,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我都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下去”  1979年,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选择了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之路。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仍然战斗在科研的最前沿,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不忘初心”。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委主委、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  以刻苦之心追逐科研之梦  每个
期刊
“对于我来说,‘1+100’,关键要做好这个‘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辅导员本来就是应该和学生走到一起,和学生亲密交流的,一些习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辅导员显然不能够称之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只有真正融入学生中,辅导员才能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这是近期河南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
期刊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这样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动我的心弦。”“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他的《干法》一书中如是说。  朱熹有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浮躁社会,最为稀缺的便是持之以恒的从业心态。恩格斯早就说过,谁肯认真工作,就能超群出众。这种提醒对于当代青年,尤其是梦想一夜成功,但一遇坎坷就畏难,缺少奋斗毅力,一味埋怨机遇的人来说当有疗疾之用。  工作是什么?
期刊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讲话鞭辟入里,振聋发聩,就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规律,就催生优秀文艺作品、攀登文艺高峰必备的主客观条件,必遵的创作过程和创作规律,提出了许多画龙点睛的真知灼见,擂响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锣鼓。  5年时间,1800多个日出日落,中国作家们脚踏大地,心怀人
期刊
自1998年以来,中直工委连续组织中直机关青年干部赴革命老区开展支教扶贫工作,共有18批151名青年干部顺利完成在河北平山、山西临汾等地的服务锻炼。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中直工委决定继续深入开展中直机关青年干部赴革命老區支教扶贫工作。第十九批选派10名左右优秀青年干部组成中直机关青年干部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赴河北省平山县农村中小学
期刊
2016年11月30日上午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争取社会主义文艺的持续繁荣与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提供了动能,激发了信心。  作代会是文坛的节日。从近几届开始,盛大而隆重的全国作家代表大
期刊
从诗歌中,他收获了名利,也有过彷徨苦闷。上世纪90年代,诗歌退潮,他最后选择了不写诗歌。可他骨子里还是爱诗的,新世纪以后,他作为诗歌的“归来者”,开始了大量长诗的写作。  一次诗歌研讨会上,一位诗人邂逅洪烛,第一句“问候”就是:“你影响了一代人,也害了一代人。”随后,两人相拥笑了起来。  这虽是玩笑话,但是事实。1980年代,有一群才华横溢、青春年少的风云人物在校园诗江湖纷纷出道。洪烛就是纵横其中
期刊
这位诗歌界公认的“常青树”,曾是中国诗坛的“大管家”。诗意,于他不只是一种爱好与追求,更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恬淡悠然的情怀,一种从容、淡定、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杯茶,一缕阳光,一本诗集。无需过多的奢华,诗人叶延滨的生活充实而怡然。  一个人写不写诗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要有诗意的生活。一本书,一杯茶,闲看庭前花开花谢。恬淡而悠然的生活,绘就一阕诗意、浪漫的人生。奔七秩之岁的人了,叶延滨豪情犹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