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蚤实验种群的建立和保持以及遗传稳定性的监测

来源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dininik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验室建立了人蚤实验种群,运用了交叉传代法以保持种群的遗传稳定性;同时运用RAPD技术对人蚤实验中种群遗传结构的时间变化作了监测,以确认遗传结构的稳定和传代有效性。结果表明,在5个的时间内,人蚤实验种群的遗传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种群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2088±0.0517和0.2140±0.0787,说明交叉传地对保持实验种群的遗传稳定性是有效的,RAPD技术在遗传稳定性监测方面的运用也是可
其他文献
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HeLa细胞内生长第7天出现包囊祥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培养14d的包囊显示高致密度均匀一致的囊壁。本文为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形成包囊的国内首次报告。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弓形虫单克隆抗体(McAb)。经克隆化获得2B10、2B11、2G8、2D12;和1D1McAb。用IFA鉴定筛选,2B10、2B11为抗弓形虫整虫的McAb、2G8、2D12和1D1为抗弓形虫膜抗原的McAb。用以上五株McAb进行小鼠保护性试验:1.感染前24小时、48小时分别
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应用于研究乙酰胆碱(Ach)和5—羟色胺(5—HT)对日本血吸虫雄性成虫皮层和肌细胞电活动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1)Ach对虫体机械活动和肌细胞(n=96)电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阿托品能
期刊
巢式PCR方法被应用于泰国疟区恶性疟原虫的基因分型,应用特异的等位基因引物扩增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基因的1、4变异多态区,以凝胶电泳分析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共分别
实战型指挥中心应具备信息处理和信息预警能力、快速反应和整体联动能力、实时跟踪和有效处置能力、实战演练和反馈纠偏能力。实战型指挥中心建设中存在资源整合不充分、应急
期刊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吸血双翅目媒介研究中的应用赵彤言陆宝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分子遗传学是近二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的技术方法几乎应用于生物学科
本文选用微量组胺测定技术,对中华硬蜱雌性成虫叮咬初次和再次感染宿主(家兔)血液和局部皮肤组织和中组胺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硬蜱初次叮咬家兔后吸血量233.78±40.53mg,宿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