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背景,对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其发展特征为多涵性、整体性、人本性、创新性和互补性。最后,依据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两者联动发展的模型,旨在为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西省;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92-04
A Study on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ZHANG Hong1, MIAO Miao2
(1. P.E. Inst.,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137000, Jilin China; 2. P.E. Ins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lk sports heritage.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notation, integrity,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moting associated development aiming at providing theory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folk sports; school sports; lifelong sports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均在晋南,即现在的山西境内。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蒲州形意拳、关公锣鼓、南阳走兽、永济背冰亮腰、尧造围棋、洪洞通背拳、垣曲高跷、清河舞狮、襄汾鼓车等等。
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移植于学校体育,给予它滋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所以本文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对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进行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从而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体育网搜集并阅读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与著作。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查阅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探索两者联动发展的特征及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称为实地调查法,分别对43名体育教师和25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及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
1.2.3专家访谈法对29名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针对山西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2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2.1学校体育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的传承,学校体育是最好的载体,它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特色,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民俗体育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控性来弥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将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山西省并州一中的大课间就融入了形意拳的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还频频吸引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学习。所以民俗体育要发展,必须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
2.2学校体育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对体育目标的大众性、民族性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了民俗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要求。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融合达到了新时期体育目标的要求,并且也将民俗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日本学校体育融入了日本民间舞、武道、软式网球、独轮车等民俗体育项目,韩国的跆拳道、朝鲜民族舞等也被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可见,只有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才能保证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最终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3民俗体育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胡小明(2008)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敛聚。将民俗体育移植于学校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这遵循了将目标与手段融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体育课程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一个全体的教育规划来统筹兼顾的同时,又要有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教育计划,从而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
山西地近边塞、民族杂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内容丰富的民俗体育形式(表1),这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民俗体育有利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深入贯彻与落实仇军(2003)认为,我国有68.8%的体育人口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在学校体育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从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俗体育运动简单、易于操作,对场地、器械、环境的要求不高,可以制约学生有“体”难“育”现象的发生,同时民俗体育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坚毅、沉着的精神,有利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永济的背冰亮腰、忻州的挠羊等,能够培养果敢、坚毅的体育精神;清河的舞狮、天塔的狮舞、新绛的花庆鼓等,能够培养合作、文明的体育精神。
3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
3.1多涵性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具有多涵性。例如:忻州的挠羊赛,既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成为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正是这种多涵性,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变为可能。
3.2整体性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截取两者的交集,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从而尽显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所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是任何一项民俗体育形式所必须依附的,他们三者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个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存在和它的整体性发展。
3.3人本性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课程的开发、选择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依靠人来实现。不论是活动参与者,还是文化继承者、创造者,他们的生活需求都会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协调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关系,着重引导、鼓励他们的参与程度。
3.4创新性创新是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的改善,使其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转化。进而提高参与性、观赏性以及促进两者充分的结合。例如,我国的舞龙运动,就是通过挖掘整理和试办各种舞龙比赛,使传统的民间舞龙习俗,走上世界舞台。并在1995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出版《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创编两套中国舞龙运动竞赛规定套路。
3.5互补性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有较好的互补性。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多种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是难得的素质教育素材,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可以实现集中传授,有选择地改进提高,高效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成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
4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从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程度水平;政府、社会、学校的支持程度;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教师的职业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图1)。
图1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
4.1提高学生的民俗体育认知水平对山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5.9%的学生对民俗体育概念模糊,不知道什么是民俗体育,以及民俗体育包括哪些内容,这是制约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注意在努力探索各学科科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合学生特点,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教育的优质课程。
学校本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却几乎全是西方体育。在此次调研中发现,22所学校中仅有8所学校开展了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后,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没有将民俗体育项目教材化、列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基本交给了社会。
4.2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宣传通过人的视觉或听觉的直接感受,起到文化传播、知识教育、产品推广等作用。新闻媒体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民族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对民俗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从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外体育新闻》的体育新闻报导统计分析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都是有关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很少涉及民俗体育活动的报到。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媒介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鼓励开展因地制宜,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一起形成合力,推动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播与项目发展。
4.3增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贾春峰(1995)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在发展思路上,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而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学校健康体育全面实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从山西省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但许多项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竞技体育项目。应该进一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出的大发展观、大项目观、大服务观思想,贯彻一城一地一品牌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积极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中。 4.4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几十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等各种渠道,我国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然而民俗体育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渠道,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民俗体育,尤其是学校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或瓶颈。
对山西省2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89.56%的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曾有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民俗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民俗体育能否成功进入学校,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水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的质量。
4.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市场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促使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5小结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提升民俗体育知名度,最终实现两者各自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但是,面对着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种困境与挑战,要实现两者的发展,就要从政府、学校和公众三个层面共同着手,充分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使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同时也能够促进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旻航,郄捍烈超循环视角下的民俗体育教育“认知-建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78-81.
[3]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 [J] .体育学刊,2010,17(1):84-87.
[4] 胡小明.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4.
[5] 吴灵萍,方利山,等.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特征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41-44.
[6] 龙明莲,黄平波. 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1):45-47.
[7] 涂传飞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8-11.
[8] 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 .体育学刊,2008,(9): 97-100.
[9] 诸大建,周向红. 政策分析新模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5.
[10]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 .体育学刊,2008,4(14):8-11.
[11] 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 .民族与人类学,2008,(1): 156-160.
[12] 黄荔娟,黄亚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9):37-38
[13] 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
[14] 朱应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尝试[J] .体育学刊,2001,8(3): 55-57.
关键词:山西省;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92-04
A Study on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ZHANG Hong1, MIAO Miao2
(1. P.E. Inst.,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137000, Jilin China; 2. P.E. Ins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lk sports heritage.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notation, integrity,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moting associated development aiming at providing theory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folk sports; school sports; lifelong sports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均在晋南,即现在的山西境内。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蒲州形意拳、关公锣鼓、南阳走兽、永济背冰亮腰、尧造围棋、洪洞通背拳、垣曲高跷、清河舞狮、襄汾鼓车等等。
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移植于学校体育,给予它滋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所以本文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对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进行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从而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体育网搜集并阅读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与著作。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查阅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探索两者联动发展的特征及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称为实地调查法,分别对43名体育教师和25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及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
1.2.3专家访谈法对29名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针对山西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2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2.1学校体育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的传承,学校体育是最好的载体,它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特色,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民俗体育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控性来弥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将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山西省并州一中的大课间就融入了形意拳的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还频频吸引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学习。所以民俗体育要发展,必须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
2.2学校体育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对体育目标的大众性、民族性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了民俗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要求。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融合达到了新时期体育目标的要求,并且也将民俗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日本学校体育融入了日本民间舞、武道、软式网球、独轮车等民俗体育项目,韩国的跆拳道、朝鲜民族舞等也被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可见,只有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才能保证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最终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3民俗体育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胡小明(2008)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敛聚。将民俗体育移植于学校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这遵循了将目标与手段融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体育课程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一个全体的教育规划来统筹兼顾的同时,又要有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教育计划,从而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
山西地近边塞、民族杂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内容丰富的民俗体育形式(表1),这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民俗体育有利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深入贯彻与落实仇军(2003)认为,我国有68.8%的体育人口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在学校体育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从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俗体育运动简单、易于操作,对场地、器械、环境的要求不高,可以制约学生有“体”难“育”现象的发生,同时民俗体育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坚毅、沉着的精神,有利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永济的背冰亮腰、忻州的挠羊等,能够培养果敢、坚毅的体育精神;清河的舞狮、天塔的狮舞、新绛的花庆鼓等,能够培养合作、文明的体育精神。
3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
3.1多涵性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具有多涵性。例如:忻州的挠羊赛,既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成为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正是这种多涵性,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变为可能。
3.2整体性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截取两者的交集,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从而尽显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所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是任何一项民俗体育形式所必须依附的,他们三者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个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存在和它的整体性发展。
3.3人本性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课程的开发、选择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依靠人来实现。不论是活动参与者,还是文化继承者、创造者,他们的生活需求都会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协调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关系,着重引导、鼓励他们的参与程度。
3.4创新性创新是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的改善,使其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转化。进而提高参与性、观赏性以及促进两者充分的结合。例如,我国的舞龙运动,就是通过挖掘整理和试办各种舞龙比赛,使传统的民间舞龙习俗,走上世界舞台。并在1995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出版《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创编两套中国舞龙运动竞赛规定套路。
3.5互补性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有较好的互补性。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多种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是难得的素质教育素材,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可以实现集中传授,有选择地改进提高,高效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成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
4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从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程度水平;政府、社会、学校的支持程度;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教师的职业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图1)。
图1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
4.1提高学生的民俗体育认知水平对山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5.9%的学生对民俗体育概念模糊,不知道什么是民俗体育,以及民俗体育包括哪些内容,这是制约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注意在努力探索各学科科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合学生特点,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教育的优质课程。
学校本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却几乎全是西方体育。在此次调研中发现,22所学校中仅有8所学校开展了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后,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没有将民俗体育项目教材化、列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基本交给了社会。
4.2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宣传通过人的视觉或听觉的直接感受,起到文化传播、知识教育、产品推广等作用。新闻媒体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民族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对民俗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从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外体育新闻》的体育新闻报导统计分析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都是有关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很少涉及民俗体育活动的报到。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媒介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鼓励开展因地制宜,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一起形成合力,推动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播与项目发展。
4.3增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贾春峰(1995)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在发展思路上,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而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学校健康体育全面实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从山西省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但许多项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竞技体育项目。应该进一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出的大发展观、大项目观、大服务观思想,贯彻一城一地一品牌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积极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中。 4.4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几十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等各种渠道,我国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然而民俗体育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渠道,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民俗体育,尤其是学校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或瓶颈。
对山西省2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89.56%的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曾有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民俗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民俗体育能否成功进入学校,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水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的质量。
4.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市场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促使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5小结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提升民俗体育知名度,最终实现两者各自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但是,面对着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种困境与挑战,要实现两者的发展,就要从政府、学校和公众三个层面共同着手,充分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使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同时也能够促进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旻航,郄捍烈超循环视角下的民俗体育教育“认知-建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78-81.
[3]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 [J] .体育学刊,2010,17(1):84-87.
[4] 胡小明.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4.
[5] 吴灵萍,方利山,等.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特征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41-44.
[6] 龙明莲,黄平波. 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1):45-47.
[7] 涂传飞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8-11.
[8] 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 .体育学刊,2008,(9): 97-100.
[9] 诸大建,周向红. 政策分析新模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5.
[10]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 .体育学刊,2008,4(14):8-11.
[11] 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 .民族与人类学,2008,(1): 156-160.
[12] 黄荔娟,黄亚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9):37-38
[13] 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
[14] 朱应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尝试[J] .体育学刊,2001,8(3):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