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7年10月14日,由《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和"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思想、风范"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思想、风范的实质内涵、产生源流、生动展现与时代价值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0月14日,由《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和"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思想、风范"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思想、风范的实质内涵、产生源流、生动展现与时代价值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他文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写专文阐述其城市观,但他们关于城市的论述散见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的论著里。仔细梳理他们关于城市的表述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限制大城市规模的主张,他们对于大城市的形成条件及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于大城市的正面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他们对城乡关系走向的展望,都有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意蕴。这种意蕴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共产党人所制定和推行的大城市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萌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现实前提和实践来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不断深化的,又是我们坚定不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的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不只是单纯出于实施工业化战略的发展需要,而是为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平衡对农村粮食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具体体现为:政治层面,中共中央出于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经验与破解中国国情约束的需要;民生层面,中共中央出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与民生需求之间平衡的需要;社会层面,中共中央出于推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以增加粮食产量和克服农民贫富分化的需要;发展层面,中共中央出于加强城乡物资交流与化解粮食供需矛盾的需要,最终通过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现对粮食的国家性建构。
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思想是其唯物史观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以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辩证眼光。对待人类社会演进中的代价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代价的深刻反思,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探索如何扬弃代价,最终指向社会和人协同发展的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征程中,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纵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实践是要早于其概念的提出的,而概念又是随着实践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的。这种发展或是之前实践经验和认识积累的总结,或是原有概念内容的深化和丰富。从横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部的组成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做出的宏观的战略部署与规划,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我们要以系统思维去认识与研究总
围绕全球化问题的治理产生了全球治理议题。民族国家的合作共治是全球治理的核心机制。然而,全球治理与民族国家治理存在着根本性张力,导致全球合作共治机制面临着民主赤字问题,危及全球合作共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选举民主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协商民主机制是调节全球治理民主赤字的可行选择。未来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供给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结合,提高全球治理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是在自由人联合体和民主的政治视角下的一种分配原则。它仅仅是消费资料的分配原则,而且要求劳动者服从代际正义和自觉完成劳动义务。它的含义一是平等地促进劳动者免于在劳动过程中被异化或去技能化等;二是平等地促进每一个劳动者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享有劳动自由、创造性和尊严。两者都是评价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平等的正义要素。因此,它是以平等为诉求核心的分配正义原则,不是道德乌托邦构想。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基于自身价值增殖的本性不断嵌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而产生了文化的资本逻辑。资本介入文化,催生了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推动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强化了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然而,资本的内在矛盾使资本逻辑布控下的文化出现异质发展的现象,表现为文化的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和唯工具化发展。由此,文化的发展陷入现代悖论:既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诠释新的时代内涵,又由于资本逻辑的布控而迷失发展的本义。走出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一方面,要借助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进一步以经济利益刺激现代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文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构建。司法体制作为维系法治国家的制度基础,其设计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治理因素的左右。在发展主义驱使的国家治理阶段,我国司法体制呈现出地方化和行政化的特征。虽然地方化和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规模治理带来的有效性困境,但也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存在紧张关系,在国家治理迈向现代化的背景下启动以独立和专业为目标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成为必然选择。从具体实践看,为了实现司法独立与专业化目标,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具有显著的全面性特征。
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年鉴(2016)》,是我国学者经过多年努力编成的第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年鉴,具有原创性、创新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后续性的特点。《年鉴》从当今世界约130个共产党、工人党中重点选择26个国家的共产党,写出它们2016年度发展报告,并对四大类地区共产主义运动2016年度发展情况作出了综合性总结报告,展现了2016年世界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的实况。期待这项年鉴工程能够持续出版,力求一年比一年编得更好。希望《年鉴》能够成为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省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