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展、点、练”习作教学新模式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fjm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表达潜能,加强习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引入“学、展、点、练”习作教学模式:“学”,鼓励学生习作前自主阅读、收集资料和主动观察,并在课上积极参与交流探究和体验实践。“展”,通过作前、作中、作后展示,帮助学生积淀情感,学会表达,分享收获。“点”,借助“榜上有名”“精彩再现”“成果登台”,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优缺点,取长补短。“练”,借力练读、练说、练写,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学展点练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表达潜能,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加强习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提高习作自信心和内驱力,我们引入了“学、展、点、练”习作教学新模式。
  正值端午,我抓住这一契机,运用“学、展、点、练”习作教学模式,在班里开展了“话端午,包粽子,品粽情”习作活动,把习作变成“一次活动,一个过程,一种体验,一次展示,一段真情告白”。本次习作历时两周。学生边活动边体验,学得兴致盎然,完成的习作也精彩纷呈。
  一、学
  “学”,即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明确的习作目标指引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具体的阅读、观察、习作任务。这里的“学”,是学生主动观察、自我体验、自主内化的过程,既包括习作前的自主阅读、资料收集和主动观察,也包括习作课上的交流探究和体验实践。
  教学前,我以聊天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端午节快到了!有关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儿歌、古诗词……你们知道多少呢?我们一起去搜集资料,然后跟着家人学包粽子,最后来个粽子品尝会,这肯定很有意思。今天回家,大家先完成资料卡上搜集资料的任务,最好再美化一下资料卡。我们最后会评选出最佳端午手抄报,在全班展示。”有了这样的动员,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投入到了资料搜集活动中。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上网查询,或向家人请教,或逛社区商店,完成了各自的手抄报。
  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提炼后,我选取了李隆基的《端午》、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杜甫的《端午日赐衣》、褚朝阳的《五丝》、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等与端午有关的意味深长的诗歌,还选取了“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粽叶香,裹五粮;剥个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初五是端午,家家户户包粽子,门窗插起艾条草,胳膊系上百锁子”等脍炙人口的儿歌,组织全班开展端午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儿歌积累内化语言。学生诵读时,我用“为你读诗”软件为他们配乐,还将他们的诵读录制成作品,发布在家长群,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积淀了情感,为习作打下了语言和情感的基础。
  为了跟踪反馈学生学包粽子的情况,我还特意组织全班学生举行了一场包粽子比赛。包粽子对很多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而“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又是高难技术活儿。因此,包粽子的过程中,学生笑话百出,包成的粽子也奇形怪状。端午节前一天,我们开展了粽子品尝会。学生品尝着各种口味的粽子,耳畔萦绕着一首首端午的诗歌,眼前浮现着自己包粽子时的各种情景,倾吐的欲望喷涌而出。
  在“学”的环节,学生于品读、感知、经历、感悟中积淀,既增长了知识,又体验了生活。在此基础上,他们自主选材,自由命题,表达格外生动,情感格外深入,习作也就水到渠成。
  二、展
  “展”,即展示交流,包括作前展示、作中展示、作后展示。作前,通过美文朗读、手抄报等展示活动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作中,通过实践交流展现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作后,通过优秀习作展示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下面是“话端午,包粽子,品粽情”活动作前、作中、作后的展示。
  (一)作前展示:积淀情感
  学生对端午文化是陌生的。利用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展示相关内容,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端午”“品端午”“思端午”,更贴近学生认知。手抄报内容涉及端午节的由来、饮食、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如图1、图2)。
  在搜集资料、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读屈原的故事,了解赛龙舟、戴五丝、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与端午相关的文化习俗,视野得以拓展,情感得以生成、积淀、喷涌。
  (二)作中展示:学会表达
  如果说作前的手抄报展示为学生积累语言、生成情感打下了基础,那作中展示则能让学生学会生动表达。
  在“展粽子成品,聊包粽子趣事”活动中,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第一次包的粽子。看着眼前奇形怪状的粽子,包粽子时的情景会浮现在眼前。此时,我又积极为他们搭建作中展示的平台,鼓励他们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明确包粽子的细节,学会正确表达。图1是一位学生在班级学习平台展示的包粽子方法和过程。
  有这样直观、形象的图示做支架,学生的表述自然条理清晰、有序具体。下面是两位学生写的包粽子的经历:
  “外婆先教我把粽叶卷成圆锥形,然后捞起白白胖胖的糯米,轻轻往里面放。外婆说了,糯米不能塞得太满,也不能塞得太少,要刚刚好。这时,轻轻拉过粽叶的一角,盖上‘锥体’,一个粽子就大概成型了!但还有多余的粽叶要处理,别急,看我的!将上头的粽叶往里再一卷,一裹!还剩个叶梢怎么办?请丝线来帮忙呀!穿针,引叶,捆绑,完工!此刻拎在手中的粽子,是不是活像个玩蹦极的胖墩儿?”
  “轮到我包粽子了,我愣在那儿,手里摊张粽叶,不知该如何下手。许久,我才反应过来,哦,卷粽叶。可能是因为一时激动,也可能是因为蛮劲爆发,我猛地一扯,一卷,还没等我扣住,粽叶就被扯断了!算了,革命总是免不了牺牲的。向两片粽叶致歉告别后,我又捞起一片粽叶。这回,我做得格外小心,无奈技藝不精,卷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天哪,粽叶又裂开了。这不是屡战屡败吗!”   作中展示,让学生聚焦片段,进行清晰、明确的表述,这为整篇习作的完成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作后展示:分享收获
  学生的习作完成了,教师还要通过作品展示与讲评,让学生发现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升习作水平。一般来说,我会通过“榜上有名”“精彩再现”“成果登台”三个环节展示学生习作。
  榜上有名,即展示、讲解优秀习作。“话端午,包粽子,品粽情”中的《我与粽子的约会》《DIY包粽子》《粽子里的情思》《第一次包粽子》《甜甜蜜蜜品粽子》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与端午节相关的亮点,有的选材独特,有的情感真实,有的关注细节,有的动作描写精准,有的单元训练要求达成度高。这样的展示,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保持习作激情。
  精彩再现,即展示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师生共同赏析评议。如某学生写品粽子的细节特别用心,我便会将此展示给全体学生——
  等呀等呀,终于等到品尝粽子的时刻了。粽子刚盛上来,我就忙不迭拿起一个,速速剪开了线,扒掉了粽叶,让粽子又白又嫩的身子尽显眼底。这时的粽子,一粒粒晶亮的糯米粒泛着玉色,紧紧地挤在一起,里面还夹杂着一颗颗饱满的红豆,像一颗颗小小的红玛瑙镶嵌在白玉团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用叉子小心翼翼地叉一块粽子送入口中,嚼一嚼,甜甜的,软软的,有糯米的饭香,粽叶的清香,还有红豆的甜香。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待学生读完,我会和他们一起赏析这个片段,引导他们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习得风趣幽默语言的叙述之法。这样的展示,学生都很喜欢。
  成果展示,即全方位展示与本次习作相关的成果。如我把学生作品做成习作小报,在班级刊物上刊出;举办年级“朗读者”活动……成果展示的覆盖面越广,越能让大部分学生爱上习作。
  三、点
  “点”,即精讲点拨,也是在作前、作中、作后进行,意在点燃学生主动观察、积极体验的热情,教给学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使其领会主题习作的写作要领。在“话端午,包粽子,品粽情”习作活动中,我给予学生如下点拨。
  习作前,基于学生对端午节没有太多认知的现状,我给他们讲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展示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粽子图片,用娓娓道来的语气叙述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更会用煽动性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去了解端午。
  习作中,针对学生交流包粽子过程时的表达欠准确、欠生动等问题,我进行了重点点拨,如:“同学们,粽子好吃,包粽子却是个技术活。你们第一次包粽子,一定经历了很多有趣的、难忘的,甚至是尴尬的情景吧?来说说你的独特经历吧!”用这样的“点”,唤起学生的记忆,以求拓宽他们的表达思路;针对学生“我抓起一把糯米,高举着,米哗啦啦往下掉,有的跑进了粽子里,更多的漏在了外面”这样的描述,我给予其“哈哈,米粒很调皮,居然跑到外面去了。你有没有弄明白它们跑到外面去的缘由?”的回应,意在让学生观察得更细致、表达更具体;针对学生“我连忙往下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是‘筒’底漏了。我赶紧把粽叶卷紧了,放满了糯米,把口封住,但又听‘嘶啦’一声,粽叶破了,紧接着,又是几声‘嘶啦’……粽子俨然成了伤员,而我则成了医生。经过几十分钟的‘鏖战’,终于‘包扎’完毕。看着里三层外三层的粽叶,我哭笑不得”的陈述,我给出“看着‘里三层外三层都是粽叶’的粽子,你想到了些什么?”的启发,意在让学生学会想象,让表达更丰富……此类细致到位的点拨,促使学生不断观照细节,最终把包粽子的情景描述得活灵活现。
  习作后,需聚焦立意的鲜明与深刻。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习作时缺少理性的思考。囿于此,他们的表达往往是情景的再现,缺乏深入的思考和体验。此时,教师巧妙、精当的点拨,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深入,进而使文章的立意鲜明。因此,学生完成习作后,我点拨道:“同学们,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屈原,想起了他投入汨罗江的悲壮之举。粽子在口,你有何感想?”由此,学生的思维便不再停留于包粽子、吃粽子等环节,而是向纵深前进,如有学生说:“粽子的香气飘荡,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屈原,想起他为了自己的国家投入滔滔不绝的汨罗江的壮举。我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楚国,切身感受到了当时的国情、民情,不禁对卑鄙无耻的权臣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英雄应迈出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停止追寻真理的脚步……粽子在口,正义在心中。”可见,通过点拨,学生的思考和写作的立意都深刻了起来。
  四、练
  “练”,即练习表达,既包括学生习作前的小练笔,也包括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还包括习作讲评后的修改。练习表达能够有效凸显学生在习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说”“写”练习中掌握习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在“话端午,包粽子,品粽情”习作活动中,练习表达贯穿始终:有练读,如前文提到的端午诗歌的诵读以及优秀习作的朗读;有练说,如习作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分享包粽子、品粽子的点滴;有练写,如制作手抄报时概括、总结相关资料,练写片段,习作讲评后进行修改……多种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话端午,包粽子,品粽情”的习作活动构建了“学、展、点、练”的习作新模式,让学生成为习作活动的主体。它拓宽了习作的时间和空间,夯实了学生的积累,贯通了表达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构建了“吸收内化→自信展示→输出文字”的平台,轻松掌握生动表达的秘诀。
  “学、展、点、练”不是固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合。如有时可以是“学→练→展→点”,有时可以是“学→点→练→展→学”;还可以根据每次习作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设计丰富的习作活动。如围绕“诵雨、听雨、赏雨、想雨”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写春雨;围绕“买小动物、养小动物、驯小动物”,引导学生学写动物;围绕“观赏秋叶,捡秋叶,做秋叶贴画”等活动,引导学生学写秋叶……巧妙组合“学、展、点、练”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态、自主、综合的习作实践过程,在参与、竞学、互助中快乐习作。
  参考文献:
  [1] 何晓波.展示性学习:课堂转型的新视角[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 王笑梅.兒童作文的本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当前世界工业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机械零部件的加重磨损失效,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国家科委和我国许多工业部门,对于本系统所用的易磨损件,
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非电起爆领域已取得许多成就,这些成就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安全性能、提高效率和使爆破设计更加灵活。 大多数采石场的爆破工作采用两种方式起爆,一是电雷
过去,无论是对新胶带进行连接,或是使用中胶带拉断、撕裂需重新再接,许多单位惯用硫化胶接法。此法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需要加热装置。如果操作不当,还会发生起泡、烧焦、脱胶
期刊
英国杰弗里·戴蒙德(BJD)公司生产的300kW萨普马迪克(Supermatic)双滚筒采煤机(以下简称BJD采煤机)的总能源采用F35型水冷感应电动机,牵引系统采用R11型液压牵引装置。F35电
期刊
目的:   对于结肠癌患者而言,淋巴管浸润与预后密切相关,但分期方法如.AJCC的TNM分期中并未对其详细归纳。本研究将评估Ⅱ、Ⅲ期结肠癌患者不同独立危险因素,着重研究淋巴
课堂观察是教学的另一种“精耕细作”,是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作为研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三位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记录关键人物和焦点事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
目的:本研究检测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脂联素和脑钠肽的表达,探讨脂联素和脑钠肽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观察使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各
卵巢癌仍然是迄今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尽管卵巢癌的治疗手段已有很大改进,但总的5年生存率仍维持在45%左右,其中晚期病例仅为30%。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临床晚期及初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