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主观题层级化建构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考试题把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的设问以及答案进行结构化,实现试题情景、学科知识和解答思维三者结构化的融合,最终培养出具有关键能力与学科品质的人。围绕高考试题展开层级化建构,通过定性、定量地分析,对审题思维、解题思维、答案思维进行重构,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层级化建构;审题思维;解题思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明确指出:核心素养要应对的是带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挑战,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内容,筛选典型情景用于命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也就是说,情景源于真实生活,命题要求情景进行结构化处理,不论是良性结构还是不良结构的试题情景,都要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命题者通过创新的设问,强化考生针对命题逻輯结构进行有效信息获取、学科思维转换、答案逻辑表述的学科能力要求,以充分支持“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
   一、基于审题思维的层级化建构
   层级化建构,又称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即针对某一事物的分析、研究所进行的逻辑推理、哲学思辨、历史求证等思维方式和建构模型结构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层级化建构在高考主观题中的作用,本文选用2020年全国1卷文综政治38题第2小问为例:
   试题材料(略)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
   从命题结构来看,该命题符合高考政治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的要求。精选题材建构问题情景,通过创新的设计问题,即对情景、设问、任务进行层级化设计,凸显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基于设问的层级化建构,可以切割成6部分,其中第3部分的“设问关键词”属于考生的短板,即考生比较缺乏层级思维的建构,容易出现审题的错误。比如“①结合材料,陷阱1”,作为陷阱1,考生可能只关注到材料二,忽视材料一的有效信息获取;“②A.消费变化,陷阱2”,考生可能忽视情景中的“消费变化”有哪些,或者找不全,缺乏综合的学科思维能力;“③B.我国生产,陷阱3”,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生产”的内涵和外延。虽然设问仅有4个陷阱,但已经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最基本的“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学科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基础能力,直接关系到问题的指向。但考生在审题时经常找不出设问的隐藏信息,也提炼不出材料的有效信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引导考生从试题的结构上观察不同类型的主观题,在比较中找出命题人如何设置问题陷阱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规避主观题的陷阱。
   二、基于解题思维的层级化建构
   该试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对问题探究、思维转换、逻辑表述、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者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材料信息,迷惑考生信息转换的能力,增加解题的难度。
   基于试题情景的综合性,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模型建构2来看,依据设问的“A消费变化”在试题情景中找出相应的有效信息进行分层,每层信息都需要调动学科知识进行切换,通过建构逻辑思维层层推导知识,最终产生对B生产的重要影响。
   由于不同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不同,导致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考生对试题的切割思维比较缺乏,不能针对性地调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也就是说,在A→B的逻辑推导过程中,考生难以建构知识的桥梁;甚至出现部分基础比较扎实的考生,习惯于照搬教材内容,导致答案的针对性不强。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科知识进行思维转换,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依据试题情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提升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三、基于答案表述的层级化建构
   2020年全国1卷文综政治38题第2小问,以生活中消费的变化,通过创新的设问,引导考生从知识中提取、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迁移运用,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对答案进行层级化建构,呈现比较准确的答案表述。而答案的建构需要采用“动宾结构”,即“主体 动词 宾语 结果”的表述方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考生比较缺乏“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的高阶思维,导致答案的呈现缺乏逻辑思维,导致考生在解答过程中知识考什么内容,但写不出来的现象。这就需要在模型建构1、2的基础上,强化考生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层级化建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四、基于核心素养能力训练的层级化训练
   虽然命题情景的设置存在“良性”与“不良”之分,但从解答过程来看,依然需要考生进行层级化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引进时政话题,精选题材建构问题情景,通过创新的问题设计,给考生真实的环境,强化学科思维能力训练,落实核心素养。
   设计的问题都是基于社会生活情景,考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够依据问题进行层化建构,在问题推导过程中生成学科思维能力,在答案的构成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由于命题者需要通过高考试题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而解答主观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这就需要引导考生通过层级化建构,针对试题有效提取信息、调动学科知识进行思维转换以及答案组织等角度进行模型建构,从而得出更准确、更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李同.例谈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9):40-44.
其他文献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见。谓赵王曰:“秦乃者过柱山,有两木焉。一盖呼侣,一盖哭。问其故,对曰:‘吾已大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一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铁钻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  (选自《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参考译文】  苏秦为赵王出使秦国,返回赵国后,三天
一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浏览时事的时候,“南京突发疫情”等字进入我的视野。我立即点开查看详情:2021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工作人员测出9例阳性;江宁部分区域成为高风险区。随着发布消息的增加,我的心情变得越发紧张。我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疫情可以很快得到控制。可几天之后,情况似乎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人被确诊。  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已有经验,连夜制订“作战计划表”,启动南京疫情防控工作,开启全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对于小学数學教学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课堂开展的基础,合理规划教学目标,重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提升,打破小学生的思维定式,实现小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式;有效化解   思维定式也被称为“惯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固定难以改变的思维模式。数学这一科目具备较强的抽象性
我家的人都喜欢花草,所以爸爸就在院子的一角开辟了一小块地,专门种一些花花草草。虽然这些花草不怎么名贵,但一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却也是满园芬芳,争奇斗艳。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一只只蝴蝶、蜜蜂在花间翩翩起舞,美不胜收。  有一天,爸爸从他的朋友那儿带回一株郁金香,但家中没有空余的花盆栽种。爸爸看到一盆菊花瘦弱枯黄,即便稀稀落落地开着几朵小花,却也蔫不拉几,没有一点生气。于是,他就把菊花拔掉,在花盆里種上
按例要在这个时候拜访一下姑姑了。还未踏进院门,一阵淡淡的栀子花香便在鼻尖萦绕。  小院有些老旧,但在姑姑的打理下依旧井井有条。最显眼的莫过于那棵纤细的栀子树,嫩嫩的绿叶仿佛能挤出水来,叶间清晰地点缀着几朵白色的小花,宛如一阕厚重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阵清脆欢悦的笛音,给这破旧的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机。  姑姑坐在栀子树下,手里做着一些简单的针线活。她又瘦削了不少,针线飞舞的手上又多了些岁月走过的痕迹。“姑
本期主持 陈南新  陈南新,中学高級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校。  主持人语  小说,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小说中有悲欢离合,有爱恨情仇,有世态炎凉;有人物的外貌穿着,神态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在小说的世界里徜徉,你可以接触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小说的天地中驰骋,你可以体会现实世界的世故人情。今天,初初就带你走进本单元所描述的故事。  在科
问:我感觉到很无奈,我爱爸爸,我想阻止一切对他不好的事。我劝他别吸烟,可他改不了,我有时甚至觉得他并不那么爱我。而他的一句关心的话都会让我流泪,我太敏感,是不是? (皓叶)  答:你爱爸爸,关心爸爸,却帮不了爸爸,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学会去理解爸爸。  建议:从了解爸爸的吸烟史开始去了解爸爸的人生经历吧,这也许会帮助你找到爱爸爸的最佳方式。    问:我的英语老师很喜欢我,让我帮她做一些事,她甚至还让
名师简介  王玉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名教师,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升格支点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行文方向的“舵”就是主题,把好文章的“舵”就是规划好文章的主题。如何把好文章的“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升格。  一是集中。文章内容无论怎样丰富,但主题需明确、统一,这就是“集中”。写作提供的材料和要求一般很宽泛,可以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来,但题目一旦确
临近的村庄请来了戏班子唱戏,这在农村算是盛事。  恰逢正月十五,人多自是不必說的。只记得我在人堆里钻来钻去,好长时间才贴着墙立定了脚跟。舞台上唱的什么戏,是锡剧还是越剧,我一概不知。不是离得远看不真切,而是因为根本看不懂。但这些都不重要,小孩子嘛,看的就是热闹。  可等戏散场,我傻了:我根本就找不到本村来看戏的任何一个人!我跟他们走散了!要知道,平日里看露天电影无论去多远的村庄,我都是跟着他们的,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然而相对于它们而言,“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感知起来比较困难。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对“千米”没有明确的定义。怎样才能使1千米真正走进课堂呢?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在哪里?如何丰富学生对千米的体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认识千米”教学片段进行了再思考。   一、初体验:课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