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部分。计算机逐渐变得没有“神秘感”,从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好感度降低。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兴趣的角度出发,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简单阐述了如何“善于观察学生,巧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领悟知识真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教学理念;兴趣;信息素养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曾经的“神秘事物”——计算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件常用的“家用电器”。学生不再觉得计算机是一样“稀奇”“神奇”的东西,也不再对其抱有好奇心和兴趣性?学生曾经渴望、神往信息课,而如今却对信息课失去了原有的新鲜度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学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均设有课程。甚至多数大学的毕业条件之一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我是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试问,如果学生对信息课失去兴趣,信息课的最终目的将如何达成?由此可见,抓住学生的“心”就变得尤为重要。在阅读了《陶行知谈教育》一书后,让我受到了不少教育教学上的启发。我粗浅的认为,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是“善于观察学生,巧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那如何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开展呢?
一、教学做合一
传统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文章中提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变通,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不应该根据“老师想怎样教”去选择,而是应该真正从学生出发,寻找教法。
最近学校给学生拍了证件照,学生们都很兴奋。但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拍的不够好,比如脸比较黑,脸上有痘痘等。他们前来求助于我,很希望我可以帮他们“PS”一下。信息技术课本上正好有一课内容与“修图”有关,由此引发了我上课的灵感。
信息技术课本上第六章第一节的课题为“图片获取与加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图片的类型与格式,掌握获取和加工图片的基本方法。其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图片类型,掌握获取图片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某一个图片加工软件处理图片。既然是难点,就存在有部分学生对于这个“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不够好,甚至有的学生觉得太难了,直接放弃了学习。
在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授这节课的方法都是笼统的介绍一下“什么是图片”“图片有哪些类型”“图片加工软件有哪些”等,然后再教授某个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发送一系列练习素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操作或者小组讨论操作,最终学会这个软件。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确实没有什么积极性,并且课本素材都比较枯燥死板,有的学生看到课本素材一下子就没有学习的欲望了。如此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学习的不精,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以及“证件照”的启发后,我联系了课本内容,认为学生不一定要学习有难度的photoshop,转而可以学习较为简单的却又能收获满满的美图秀秀。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先展示了班级学生的证件照,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老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让学生掌握图片获取的途徑)。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证件照有什么问题”“你想对自己的证件照做何修改”。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针对学生说的照片中“脸比较黑”“有痘痘”“黑眼圈”等问题,开展“美图秀秀”软件的教学。每位学生都想把自己的证件照修得好看点,所以上课听讲非常认真,并且总能发现新的问题举手提问或者相互探讨得到答案,课堂氛围非常愉悦。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并且都能掌握“美图秀秀”的使用方法。
我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融入至本节课中,让学生“边问边学,边学边做”,充分调动了学生整堂课的积极性,学生学有所获,也能够把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这引发了我的感想。计算机是我们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工具。我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并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那如果将生活实际与计算机联系到一起,是否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又引发了我教学的灵感。
“老师,我的鼠标动不了。”
“老师,我的电脑蓝屏了。”
“老师,我的电脑卡住了。”
“老师,我的网页打不开。”
……
每次信息课堂上都会有这些层出不穷的声音。
我说:“在学校里,计算机出现故障了,老师可以帮你们解决,那如果在家里,计算机遇到这些问题了,你们怎么处理呢?”
学生的回答竟然出奇的相似:“拿去店里修!”
其实,学生碰到的“电脑比较卡”“鼠标动不了”“网络不通”等问题都是“小问题”。也许平日里,我认为是“小问题”所以也就忽视了给学生解答,随手就处理掉了。而这些“小问题”也会出现在学生日常的家庭计算机上。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观点的启发,如果以这些“小问题”为出发点,将它们的出现原因、处理办法、防范方法等串联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出现上述计算机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计算机可能“中毒”了。信息技术课本上第二章、第三节课题为“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生学习了本课内容后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计算机中的“小问题”。
课堂上我以趣味视频的方式介绍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引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小组讨论并罗列出可能会感染到计算机病毒的途径——根据感染途径引出“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隔离来源和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介绍防火墙的和杀毒软件的重要性。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实践探究:生活中常用的几种杀毒软件的名称及其功能作用。最后,学生回想家里的计算机,是否曾经因为浏览网页、下载不明邮件、QQ接收不明文件等情况导致计算机出现“卡”“不能开机”等情况,结合本课知识并相互交流,回家后你会如何处理计算机的“小问题”以及未来使用计算机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由于有些家庭对计算机使用不当,导致了计算机感染病毒并出现问题。我将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出现的问题引入信息技术课堂上,正符合陶行知先生对于“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课堂教学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的身份。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真谛,全面发展,做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教学理念;兴趣;信息素养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曾经的“神秘事物”——计算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件常用的“家用电器”。学生不再觉得计算机是一样“稀奇”“神奇”的东西,也不再对其抱有好奇心和兴趣性?学生曾经渴望、神往信息课,而如今却对信息课失去了原有的新鲜度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学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均设有课程。甚至多数大学的毕业条件之一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我是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试问,如果学生对信息课失去兴趣,信息课的最终目的将如何达成?由此可见,抓住学生的“心”就变得尤为重要。在阅读了《陶行知谈教育》一书后,让我受到了不少教育教学上的启发。我粗浅的认为,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是“善于观察学生,巧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那如何在实际教学课堂上开展呢?
一、教学做合一
传统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文章中提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变通,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不应该根据“老师想怎样教”去选择,而是应该真正从学生出发,寻找教法。
最近学校给学生拍了证件照,学生们都很兴奋。但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拍的不够好,比如脸比较黑,脸上有痘痘等。他们前来求助于我,很希望我可以帮他们“PS”一下。信息技术课本上正好有一课内容与“修图”有关,由此引发了我上课的灵感。
信息技术课本上第六章第一节的课题为“图片获取与加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图片的类型与格式,掌握获取和加工图片的基本方法。其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图片类型,掌握获取图片的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某一个图片加工软件处理图片。既然是难点,就存在有部分学生对于这个“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不够好,甚至有的学生觉得太难了,直接放弃了学习。
在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授这节课的方法都是笼统的介绍一下“什么是图片”“图片有哪些类型”“图片加工软件有哪些”等,然后再教授某个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发送一系列练习素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操作或者小组讨论操作,最终学会这个软件。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确实没有什么积极性,并且课本素材都比较枯燥死板,有的学生看到课本素材一下子就没有学习的欲望了。如此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学习的不精,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以及“证件照”的启发后,我联系了课本内容,认为学生不一定要学习有难度的photoshop,转而可以学习较为简单的却又能收获满满的美图秀秀。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先展示了班级学生的证件照,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老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让学生掌握图片获取的途徑)。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证件照有什么问题”“你想对自己的证件照做何修改”。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针对学生说的照片中“脸比较黑”“有痘痘”“黑眼圈”等问题,开展“美图秀秀”软件的教学。每位学生都想把自己的证件照修得好看点,所以上课听讲非常认真,并且总能发现新的问题举手提问或者相互探讨得到答案,课堂氛围非常愉悦。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并且都能掌握“美图秀秀”的使用方法。
我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融入至本节课中,让学生“边问边学,边学边做”,充分调动了学生整堂课的积极性,学生学有所获,也能够把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这引发了我的感想。计算机是我们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工具。我希望学生能通过学习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并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那如果将生活实际与计算机联系到一起,是否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又引发了我教学的灵感。
“老师,我的鼠标动不了。”
“老师,我的电脑蓝屏了。”
“老师,我的电脑卡住了。”
“老师,我的网页打不开。”
……
每次信息课堂上都会有这些层出不穷的声音。
我说:“在学校里,计算机出现故障了,老师可以帮你们解决,那如果在家里,计算机遇到这些问题了,你们怎么处理呢?”
学生的回答竟然出奇的相似:“拿去店里修!”
其实,学生碰到的“电脑比较卡”“鼠标动不了”“网络不通”等问题都是“小问题”。也许平日里,我认为是“小问题”所以也就忽视了给学生解答,随手就处理掉了。而这些“小问题”也会出现在学生日常的家庭计算机上。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观点的启发,如果以这些“小问题”为出发点,将它们的出现原因、处理办法、防范方法等串联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出现上述计算机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计算机可能“中毒”了。信息技术课本上第二章、第三节课题为“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生学习了本课内容后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计算机中的“小问题”。
课堂上我以趣味视频的方式介绍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引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小组讨论并罗列出可能会感染到计算机病毒的途径——根据感染途径引出“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隔离来源和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介绍防火墙的和杀毒软件的重要性。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实践探究:生活中常用的几种杀毒软件的名称及其功能作用。最后,学生回想家里的计算机,是否曾经因为浏览网页、下载不明邮件、QQ接收不明文件等情况导致计算机出现“卡”“不能开机”等情况,结合本课知识并相互交流,回家后你会如何处理计算机的“小问题”以及未来使用计算机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的工具。由于有些家庭对计算机使用不当,导致了计算机感染病毒并出现问题。我将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出现的问题引入信息技术课堂上,正符合陶行知先生对于“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课堂教学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的身份。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真谛,全面发展,做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