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不同时期的优伶政治表达

来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j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杂剧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一直没有与政治脱离联系.宋杂剧的表演者,伶人也经常利用杂剧的滑稽性来做出自己的政治表达,从王安石变法时期到蔡京执政时期的北宋,从秦桧专政时期到史弥远执政时期的南宋,伶人的政治表达有其集中的阶段与特点.
其他文献
在调查艾德莱斯这个手艺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本文通过查找艾德莱斯绸的发展历程,眼前再一次回顾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经过调研发现艾德莱斯绸手艺逐渐消失有以下几种原因:1.制作工艺复杂;2.织造机械化导致传统手工艺的淡化;3.艾德莱斯绸纹样的流失.看到艾德莱斯绸的消亡更加希望通过新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潮流结合起来,本文从文创入手,通过不同的文创产品与传统手工艺品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最后提出了可以通过小程序这个载体来让新的艾德莱斯绸文创推广出去,进一步达到希望传统文化继续传承的初心.
孔子常讲:“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道”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一直坚持的.他所坚持的、信仰的“道”是一种由内而发的真诚的力量.本文主要从“立仁、立志、使命感”三个方面来解读孔子《论语》中所体现的思想,以求从中获得一些人生启示,完善自我.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随着明楚藩宗室墓葬的发掘,其中特别的葬制逐渐显现出来.将其与明代其他宗藩和民间墓葬相比较,有助于研究楚藩葬制及楚藩宗室的生活状态和丧葬观念.
《读杜韩笔记》是“粤诗冠冕”李黼平的代表作之一.从“杜韩”并称以及研杜、研韩群体的特殊性入手研究其成书原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清代诗坛“杜韩”并称现象的日益普遍为《读杜韩笔记》的成书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李黼平常年于书院任教的经历直接影响了《读杜韩笔记》的成书.另外,《读杜韩笔记》或是李黼平指导弟子学习杜、韩诗的教案.
当前,国家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积极推动、发展地域文化,有助于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使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民族艺术、宗教信仰等的总和.了解地域文化,提取地域文化符号,准确地运用文化符号有利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旨在总结常德地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应用上的转化方法.
《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在情节范式上突破了东方文学惯常的大团圆的喜剧式结局,体现出浓重的悲剧意识.《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揭示了封建礼法规训与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冲突,而《源氏物语》则以光源氏与多个女性的恋爱悲剧完美地体现了人物自身的悲剧性.可以看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不仅在审美理念与历史主题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模式也不相同,从而导致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贾宝玉和光源氏的形象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悲剧性内涵.
21世纪以来,民间童谣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及介入路径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以文艺学知识与视角为主导的童谣的文学性特质与诗化的审美形式分析,以语言学知识与视角为主导的童谣的方言色彩及语料学价值研究,以民俗文化学知识与视角为主导的地方性文化知识与民族经验的解码,以教育学知识与视角为主导的关于童谣的教育价值的探究.对这些研究视角与路径进行辨析,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民间童谣的研究工作.
清代是河南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书院的官学化,河南书院实现了普及化.豫南书院创建于社会转型浪潮中的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其表现出新的办学特色:教学方针设定上新旧杂糅,教学管理上主要传承书院旧制,教育内容和书籍管理上具有现代化特征.随着书院改制,豫南书院的办学薪火代代相传至今.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11篇诗歌,是写实主义的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成书,收录了屈原、宋玉以及汉人关于“楚辞”体的作品.两部诗歌中都出现了龙意象,其中有共同之处,也有所不同.
1950年4月康藏公路开始修建,在修建过程中,为加快施工进度,西南军区决定从东、西两线同时动工.在1953—1954年的西线筑路工程中,参加施工的除太昭以西部队外,还有来自西藏48个宗(即县)的近万名藏族民工.筑路指挥部在藏族民工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动员工作,包括优化组织配置、做好利益保障、表彰劳动模范等.通过卓有成效的动员工作,筑路藏族民工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也逐渐加强了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