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我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从新闻到论著,常常看到大师的说法与议论,我身在教育界,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自然也颇有感想,难免也参与其中。最近又系统地回忆一下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算是一个总结吧。
  
  一、“中国为何缺乏世界级大师?”
  
  有人提出“中国为何缺乏世界级大师?”
  这到底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首先,中国是否缺乏大师?然后才有“为何”的问题。而且还有世界级的标准问题,或者有大师,就是缺乏“世界级”的大师。
  第一,什么样的人叫大师?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算不算?还是教育家、社会科学家?还是别的什么师?清华大学过去说有四大名师,那都是很有学问的。教学不是一门技术,是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不讲学问,哪有什么“教学名师”?按凯洛夫教学法会培养出名师吗?古今中外没有教书匠成为名师的。
  第二,世界级有什么标准?得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才够格吗?日本学者田中耕一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算不算世界级大师?所谓“世界级大师”,这个标准还比较模糊,很难界定。如果说杰出人才,那就比较容易讨论一些。全世界每年出几个大师?还是每十年出几个大师?
  第三,有的人从教育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教育上强调全面发展,忽视了个性特点。教育强求一律,制订了许多标准化、规范化的东西,使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得不到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考研究生,外语不过线,政治不达标,总分不够数,不能录取;考博士生,有创新思想,被视为异端,不能录取;等等,就是这一类例子。达尔文上中学时,生物课不及格,但就是因为有创新观念,他创立生物进化论,成为大生物学家。现在有创新的文章,也难发表,因为它与编辑的保守观念不协调,而发表文章的权力在编辑的手中。同样,现今教育界仍然有很深刻的计划观念和长官意志,这使得许多教授学者忙于跑项目、跑基地、跑中心、跑重点学科,跑个没完。填表填个没完。检查也是没完没了。有研究能力的学者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之外的形式上去,花在迎合领导意图上去,花在接受检查上去。不能全心全意地自由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当时达尔文的研究也没有列入国家计划。对于他前期的研究,我们现在的领导也一定会认为他“不务正业”!科学家服从政治家,为政治家的设计而研究,不知哪一项是这样获得诺贝尔奖的。总之,是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
  第四,从中国历史上看,乱世出思想家比较多,例如春秋战国时代,就涌现一大批杰出人才,才有百家争鸣的局面。魏晋乱世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而且多是年轻人,如王弼20岁就开了一代新风,死时才23岁,流传至今还有五本书。汉代虽然有很多太学生和太学博士(相当于大学教授),真正著名的思想家却不多。唐代盛世出了不少著名诗人,在近三百年中,可以称得上哲学大家的却不多,一般哲学史教材中提到柳宗元、韩愈和刘禹锡三人,他们只是对天进行一场小小的争论。还有李翱的《复性论》,对后代也有较大的影响。政治方面,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议论,有些值得称道的思想。还有一些著名的佛教家、道教家、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和天文学家。宋代国势较弱,出的思想家就较多,北宋就有一大批,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和石介),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颢、程颐),以及王安石父子的新学、苏氏父子的蜀学。所谓唐宋散文八大家,就有六名在宋代,只有两人在唐代。南宋有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以陆氏兄弟为代表的心学家,以及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我国20世纪30年代出了一批大师,是否也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过去说“愤怒出诗人”,我以为“忧患出哲学家”。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国家危难,社会动乱,人们就要思考如何救国保种,如何恢复平静。这样就孕育产生了一批思想家。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是盛世,也有贾谊、董仲舒那样因为忧患太深,成为哲学家。乱世为什么出哲学家多,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社会混乱,思想家忧患多。另一方面当政者控制思想的力量削弱,思想家可以自由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才能有思想创新,才能形成思想体系。盛世的统治者往往实力强大,一切都在严密控制之下,思想家思想不自由,就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创新,倒是会出现不少歌功颂德的文字,这是专制制度的特点。如果建立民主社会,软环境比较宽松,那么,安定的时代可能更能出思想成果和思想家。
  第五,有的大师并不是当时就出了名的。例如汉代的王充,当时没有名气,过了二百年,他的著作才流行起来,现在看来,他可以说是东汉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中国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我们现在说这个时代没有大师级思想家,结论未免下得过早了点。现在大家公认毛泽东、邓小平是大思想家。过一百年,后代人回首看今天,也许他们又会发现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而这些思想家现在还在非常落后的地方艰难度日,没有地位,也没有影响。四川有一位著名画家,是一位中学教师,贫病交加,英年早逝。他的作品在他死后才被名人发现。这种情况,也可能存在于思想界、哲学界。古今中外,都有这种实例。所谓“生不逢时”,所谓“大智若愚”,所谓“曲高和寡”,都是说的这种情况。因此,说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大思想家,结论下得太早了。
  
  二、启功算不算大师?
  
  由于启功仙逝,许多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承认,启功先生是“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他有那么多的头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又有那么多著作:《读〈红楼梦〉札记》、程乙本《红楼梦注释》、《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说八股》、《启功讲学录》、《启功丛稿》,以及许多书画作品。北京师范大学介绍启功先生生平的有一挽联:
  评书画,论诗文,一代宗师;承于古,创于今,永垂鸿业标青史。
  从辅仁,到师大,两朝元老;学为师,行为范,不息青衿仰令仪。
  这里表达出三个作为“大师”的基本要求:一是有广博的学问,对于古今书画诗文所知甚多较广,孤陋寡闻者难称大师;二是对于各学问领域有精深的研究,能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有许多创新,才可以为一代宗师,知识面虽广,却不雅不精,也难称大师;三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道德情操有大亏损者,不足为名师、大师。启功这位大师,突出的特点是:学问博雅,道德高尚。
  关于学问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应多说几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篇》)他认为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现在有些人学习是为了让别人看的。所谓“古代”,就是他所提倡的内容,不要以为古代真的就是那样;所谓“今”,就是他针砭时弊的内容。
  启功先生就是实行的“为己之学”,在研究学问中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他谦虚谨慎、勤奋钻研,几十年如一日,学问不断增长,素质也不断提高,最后成为大师。他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自己几十年研究学问的深刻体会和精炼概括。
  现代议论“大师”有三种说法:一是无。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大师的时代,或者说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没有出现过大师;二是滥。好像到处都有大师,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师,发表几篇文章,出版几本书,或者讲了一门受欢迎的课,就都可以列入大师。甚至一个电视剧收视率高了,也可以出现一批大师。三是乱。先由一些人提出规范,再由单位推荐,领导批准,造出一大批“大师”;有国家级名师,当然就在“大师”之列,也有省部(直辖市)级的名师,那也是“大师”。像过去曾有过的“人造模”那样,不知群众是否认可。
  以上三种说法,可以商榷。
  谁说没有大师?启功先生就是大师。2005年7月7日有六千多人到八宝山向启功先生遗体告别。从中央领导到平民百姓,从北京到外地,从国内到国外,都有人参加吊唁。送花圈、花篮、挽联、挽诗、悼辞、唁函、唁电不计其数。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消息和网上的文章、消息,多达几十万条。开放以来,学者的葬礼以此为最盛。能说启功先生不是大师吗?群众承认他是大师。当然大师也不止他一个。
  传媒上封了许多“大师”,跟启功先生比一比,看够不够格?发表的文章有没有创新?出版的著作是不是精品?有的人做学问,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不信,利用假学问,欺世盗名。讲课、演戏、演电影,是否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大师”太多了,也就贬值了,有的滥竽充数,有的假冒伪劣,有的夸大,有的拔高。而启功先生则是实实在在的大师,名副其实的大师。
  国家级名师,当然就是大师。如果有的单位选拔出一百名这样的国家级名师,却没有启功先生,那么,评选标准和方式是不是都有问题?启功先生是公认的大师,却评不上,而一大批远不如启功先生的人却能名列其中,这不是很奇怪吗?也许规定了大师的年龄必须在什么范围之内,这种标准是不是有问题呢?大师能受年龄限制吗?孔子七十三,孟子八十四,董仲舒九十多,难道都必须排除在“大师”之外吗?在外国,这叫作年龄歧视。说到底,大师也好,名师也好,不是投票选举的,也不是御批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群众认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所谓“大师”应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有突出的贡献,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创新成果,有推动作用。大师应该是立言、立德的不朽人物。近几年逝世的钟敬文先生、张岱年先生,与启功先生一样,都是真正的大师。
  
  三、国学大师的标准是什么?
  
  有一个时期很热闹,用投票方式,评选中国20世纪十大国学大师(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
  120万人投票选出十大国学大师,又有一些人发表议论,有的认为某一大师该入选而没有入选,有的则不同意其中一些人选入“国学大师”。原因就是对“国学”有不同的理解,对“大师”也有不同的标准。
  首先,什么是国学?相对于洋学,而有国学,国学最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中国学。中国学包括哪些方面?有人说,国学只限于清朝从事考据学的那些学者。现在许多人讲国学,就不仅是那些人了。一般人认为应该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还有两大争议:一是国学包括不包括佛教。印度传进来的佛学,算不算国学?有的认为不算,如张岱年先生撰写的《中国哲学大纲》就没有讲到佛学;有的认为佛学也算,因为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化了,成为中国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例如许多《中国哲学史》教材,都有佛教的内容。汉语中据说有一千多个词来源于佛学,如智慧、世界、念头、灵魂、觉悟等等。中国人过的腊八节就是佛教节日,中国人因果报应观念就与佛教有关系。佛教如果算中国学的内容,那么基督教算不算?佛教传入两千多年,基督教传入也已经几百年了,到处有教堂,也有许多信众,复活节、圣诞节也有许多人过。而在中国有影响的世界各国文化,如果都算为中国的国学,那就可能泛化,有滥用的嫌疑。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学家有所创新,创造出像禅宗等那样的中国化的佛学,有许多著作传世。现在世界上保存佛教典籍最多的还是中国古代用汉语撰写的。别的宗教与文化就无法与佛教相比,因此,我赞成将佛教(中国化的佛教典籍)文化列入中国学的内容。而用梵文撰写的佛教经典就不在此列。一般地说,用汉字撰写的中国古代典籍,都属于国学研究范围,当然包括经史子集。有人提出这只是汉学,不是国学,因为还有很多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的著作。汉语在国内叫汉语,叫普通话,在台湾叫国语,在国外,就说是中国语。现在全国许多高校有中国语言文学系,讲的也主要是或者只有汉语言文学。为什么?汉族是最大的民族,是中国的代表。因此,国学、汉学、中国学,平常可以通用。大家按习惯用法,国学当然有一定的范围,主要包括对经史子集的研究。因此,我认为,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将《四库全书》作为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没有什么大错,反映了一般的情况和普遍的观念。国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模糊性,非要从概念上进行推敲,那就有讨论不完的问题,也违背了国学的一般规律。
  其次,大师标准是什么?我想,第一个条件就是有比较系统的国学知识。国学以《四库全书》为主,《四库全书》卷秩浩瀚,一般人是看不完的,那些被选入十大师的名家,多数也没有看完。看完不是必要条件,知道得多一些,是需要的。以上十位,看多看少,在这一点上都是合格的。第二个条件是对这些典籍中的某些内容有较深的研究,有创新的见解,即对国学研究有所贡献。研究范围有大小之分,成果也有大小区别,但他们在研究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成果。因此,他们也都合格。第三个条件,对国学有深刻的领会,有的推崇,有的批评,都对国学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第四个条件,总结出国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培养出一个或者一批国学名家。有以上三条,没有最后一条,可以称为国学名家或大家,未必够“师”的资格。有的人懂得几国语言,懂外语并不是国学大师的必要条件,但是,懂得较多外语,对于认识、分析国学的问题,会有所帮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季羡林先生自己认为不是国学大师,别人有的称他为国学大师。我想这是在两可之间。自称,是一种谦虚;他称,是出于敬仰。
  最大的问题是,有的学者激烈批评国学,能不能算国学大师?具体的说,鲁迅是不是国学大师。投票选上了他,有人提出反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孔子是大师,非儒的墨子也是大师,辟杨、墨的孟子也是大师,批评子思、孟子的荀子也是大师;董仲舒是大师,韩愈是大师,程、朱是理学大师,陆、王是心学大师。理学是国学,心学也是国学,虽然有诸子百家,都不在国学范围之外。汉学有大师,宋学也有大师,都在国学大师之列。不论是批评的,还是弘扬的,深入研究国学,都可以成为大师。只有那些没有研究的,或者研究不深入的,没有入国学的门,更谈不上登堂入室,他们不是真懂国学,不论是歌颂的,还是诬蔑的,都说不到点子上,始终是国学的门外汉。他们自然不是国学大师。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陈垣先生对国学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元典章校补》及释例、《史讳举例》、《清初僧诤记》、《明季滇黔佛教考》、《通鉴胡注表微》、《校勘学释例》等都是重要著作,在国内外史学界都有重大影响。他60岁以后,总结教学经验,创立“史源学实习”课程,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国学名家、大师,如启功、史念海、张守常、单士元、赵光贤、柴德赓。他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校长几十年。从各个方面来看,陈垣都可以称得上“国学大师”。有人提到其他一些人,也都够“大师”的资格,一大批人进行排序,当然就会有前后,不入前十名,即使排在第二十名,也是了不起的大师。因此,我认为有前十名大师,不能误解为只有这十名。另外在国学贡献方面,也不能说前十名就一定比十名以后大师贡献大,因为这投票者120万人中,真正深入研究国学的不一定多,读过他们的书,并进行比较的可能性也不大,他们的投票与候选人的社会影响有极大关系,经常有人提起,名字屡屡出现于报刊,就容易得到选票。国学研究与政治联系密切的,影响就会更大些,也容易被人提起,有的批评,如胡适;有的赞扬,如鲁迅。如果在十名以外,再有个前五十名或前百名的名录,就像军衔那样,除了十大元帅,还有十大将,以及上将、中将、少将。这些大师各有贡献,有的在某一方面比前十名都更加突出。如果在投票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的成就作介绍,那就可以推动青年对国学的了解,培养学术的兴趣,树立好的学风。这就算我对活动组织者的一种建议。
  对于投票选举“国学大师”是否合适?也有争议。我以为这一活动是可以基本肯定的,它促进了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不论这一活动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我认为都应该感谢组织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回族是在中国历史上,经由境内外多个族群不断融合、涵化、整合而成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承载着两种积淀深厚的文化——非中国本土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伊斯兰文
翅膀轻拍,带着梦想飞起来。飞过一个个留下的印记,收藏美丽的回忆。翅膀轻拍,放下过去望向未来,在回忆中生活,是最大的悲哀。就像只看过去的路,一样。翅膀轻拍,带走的是过去
期刊
她不懂,爱情不是算术,没有准确值,不是英文,没有ABC。是什么?不是加了冰块的柠檬水,不是言情小说,不是堆在文件库中百年不看的文件。爱情大概是一副无药可救的毒药,或是华丽
我在澳门拜会过一位土生葡人作家飞历奇。七十多岁的飞历奇嘴里含着一个大烟斗,穿白色短袖衬衣、吊带西装裤,吊带上印着大花图案。一张方脸,肉肉的大鼻子,灰白色的眉毛一根一
狗年将去,猪年即临。对于猪这一生肖,我们充满着种种的疑问。比如: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猪”这个词读音是怎么来的?从文字学的角度看,“猪”这个字还可以怎样写?从文化的角度看
1995年8月29日睛终于到浅川了从家里拖了大大小小的东西到浅川,下了车看到到处都是树,跟逛植物园一样,感觉有点恐怖,不知道这个城市的绿化建设每年投入了多少钱,但是如果可
追随就好,不会苦恼。过分的索取,只会带来伤害。追随就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乃至未来。追随就好,爱为执著存在。一个一个脚印,延伸向无望的爱。追随就好,让理念通过让道。单
期刊
7月3日晴那年我上初中一年级,不知为何迷上了写作。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妈妈忽然问:“你的文章发表过吗?”“怎么了?”我奇怪地问。“隔壁家的小亮发表了一篇文章,还得了奖品。
2006年12月26日,中国民俗协会命名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为“中国长城文化之乡”,在海内外引起反响。 On December 26, 2006, the China Folklore Association named Shanhaiguan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老年人常见急危重症,其病因复杂,可发生在临床各专科,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