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色彩观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i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饱含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情感表达,是最直观的构成要素。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环境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色彩观念也千差万别。中国绘画讲究“随类赋彩”的自然意趣,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推崇“光色变幻”的色彩技法,色彩观念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不可忽视的两类艺术表现形式。文章通过探究中西方绘画色彩观的特点和演变、比较二者的差异以及差异存在的原因,以期为绘画色彩技法的发展进行有益探索,使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绘画;色彩观念
  色彩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色彩的认知。而色彩观念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界的一大研究对象,则是因为色彩存在于人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之中,并且在光与影的作用下千变万化。色彩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关键技法和重要表现形式,更是绘画的灵魂。中西方绘画是在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淀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因此,作为思想和情感直观展示的色彩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色彩观念的不同:西方绘画把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更加突出不同色彩的碰撞,以及光与影的配合;而中国绘画对于色彩的表达则相对平和和含蓄,着重突出色彩的协调统一、互容共生。本文尝试从色彩观念这一独特角度出发,来剖析中西方绘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二者的具体特点、演变过程以及差异性分析探索中西方绘画的发展路径和主要特征,以此揭开中西方色彩观念的神秘面纱,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观念,进而发挥出色彩观的应有之义做出理论探索。
  一、从“随类赋彩”探究中国绘画的色彩观
  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载体,遵循中国儒释道哲学体系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国绘画色彩观呈现出独有的鲜明特色、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独一无二的绘画技法。“随类赋彩”是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一种设色方法,是评画“六法”之一,更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随类赋彩”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物象的特征和类别为其赋彩,可以相同或者相近的物象特征为参考;其二是指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来赋彩,此时赋的彩已然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色彩,而是通过画家的感知与体悟来赋予物象相应的颜色,是画家主观思维的无限放大与扩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中国绘画的色彩观也不断更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主要对其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做简要分析。
  (一)中国绘画色彩观的演变
  中国绘画色彩的起源早于文字,如果说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那么色彩便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比文字更直观、更清晰。最初,人们把色彩当作一种“文化符号”用以交流,虽不足以提供明确的信息,但也能够传达出暗示性的含义,此时,人们更多将色彩观作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文字出现后,“五彩”的记载首次进入人们的眼帘。“五彩”是反映出物象本质的基础色彩。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以色明礼”的色彩观,推动了色彩认识从形而下转变为形而上,把“五色”定为正色,其他色彩定为间色,并赋予其严格的等级象征意义,不可逾矩。道家“以色显道”的色彩观从“法自然”的角度选择了纯粹的色彩,做出了回归单色的选择。汉代及以前,中国绘画的色彩仍然以黑、红为主色调,直至魏晋时期佛教美术传入,青绿色才逐渐兴起。到唐宋时期,青绿山水则占据主导地位。宋元后至明清,以黑白色调为主的水墨画一度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近代,中国绘画的色彩观仍在不断发展,但始终依托于中国哲学思想,更多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的体会,用色彩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
  (二)中国绘画色彩观的主要特征
  一是象征性。中国绘画的色彩观与中华文化是分不开的,与中国的儒释道哲学观念具有直接联系,是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而来的,因此色彩的内涵较为丰富,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伦理特征。二是主观意向性。中国绘画的色彩是抽象的总结,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描摹,因此色彩的选择并不是模仿自然,是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表达的是一种意蕴,尤其是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更是如此。三是装饰性。中国绘画的色彩更多注重抽象含义,具有装饰性,所以,不能以是否符合客观对象来作为评判色彩的准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装饰美,是一种符号语汇。
  二、从“光色变幻”探究西方绘画的色彩观
  提到西方绘画色彩技法,首先会想到光与影的结合、光与色的变幻。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启蒙于石头,其建筑、雕塑等艺术多以白色大理石为原料,因此白色也是西方人心中最为圣洁、最为美好的颜色。西方绘画的色彩观是以单色为起点的,直至后来发现了各色宝石的存在方进入多彩世界,以红、蓝、黑、白、绿、紫等为主色调。由于受到石头材质光面与背光投影而形成光与影强烈反差的启发,西方艺术家一度十分热衷于研究此类技法,尤其是印象主义绘画更是将这种色彩观发挥至极致。
  (一)西方绘画色彩观念的演变
  中世纪以前,相对于物象的颜色,西方画家更加重视对物象轮廓的勾勒以及形状的描绘。到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画家开始尝试素描等技法,仍然很少有人重视色彩的技法。直至威尼斯派诞生,西方人才注意到绘画色彩的重要性。17世纪盛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淡化了构图的理念,强调光线和色彩的搭配,此时西方的色彩观念才发生巨变。后来,印象派画家更是融入主观感受,创造了很多沿用至今的色彩技法,为西方绘画带来了缤纷绚丽的色彩艺术。而后的野兽派在沿袭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装饰性技法,更有抽象派,用极有张力的色彩表现传达出超强的主观意识。西方绘画色彩观的演变简单来说,就是从纯净的单色出发不断探索光影结合、光色变幻的过程。
  (二)西方绘画色彩观的主要表现
  西方绘画不同于中国绘画的轻描淡写,更推崇用多重且浓重的色彩技法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西方色彩技法一直在不断发展、创新,已经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色彩技法以及各个派別不同的色彩观,以此构成西方绘画艺术的色彩观。下面以几个典型派别为例,对其色彩风格的表达技法进行分析和诠释。   1.威尼斯派色彩创新
  16世纪,以乔尔乔内和提香为代表的画家,在吸收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在色彩上创新,将颜色堆得很厚,运用高强光加强主要人物,将次要人物融合在阴影中,使得画作更加生动明快。
  2.印象派自由技法
  20世纪初,伯纳尔在高更与日本浮世绘绘画理念的基础上,开创了印象派色彩表达自由技法,通过对光线的变幻以及色彩的调整,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以厚涂或者薄涂的方式展现色彩技法,使画作更加缤纷绚丽,烘托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3.野兽派随性技法
  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画家,放弃了阴影、透视、明暗、纵深等表现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随性、大胆地运用明快的色彩进行光线调节,同时融入东方绘画的装饰性色彩技法,给人以趣味性,转向写意主义,呈现清新、愉悦的艺术效果。
  4.抽象派张力技法
  以罗斯科为代表的抽象派画家突破了线条、画框等限制,在创作时更加主观和随性,运用色彩度和亮度相似的颜色,达到色彩的稳定,用薄涂和快速染色等技法,突出画作的精神力量,通过色块的交融,增加画面的动感和表现张力。
  三、中西方绘画色彩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色彩观念也存在差异,中国绘画色彩观念以墨色和留白见长,讲究追求“有笔有墨”,主要特点是以墨代色,注重对墨色的运用,更通过“墨分五色”等技法来表现物象的明暗和浓淡,进而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而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演变的,更崇尚自然,以模仿自然为目的,强调要体现色彩的客观性,光学和色彩的表现要遵从自然。中西方绘画色彩观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绘画更关注于物象的本质及背后的含义,通过“象”和“形”的表象来揭示背后的意识与精神,比如赋予墨梅、青绿山水等人文精神,体现了“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意境,而西方绘画更善于描绘物象的表象和瞬间变化,在色彩观上更注重体现精确化、自然化的特征。综上,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存在的差异:
  (一)类型化与个性化
  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崇尚和谐统一,在色彩观上讲究类型化,强调“随类赋彩”,即使是不同朝代的绘画作品在赋色上也具有一致性。西方绘画在着色上更注重写实,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将物象的色彩表达具象化,而是在色彩觀念上更加强调独特性,通过色调、光线、明暗等差异突出个体化。
  (二)意象化与精确化
  正是由于中国绘画色彩观念的类型化特点,中国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意象化,在遵循“随类赋彩”的同时强调细微差别,从眼中之色升华到心中之色而后提炼出画面之色,乍看即明确物象类别,但细品又能体味出别样的内涵和韵味。西方绘画色彩观的个性化决定了其在创作过程中要精确化,如此方能准确表达出个中特点。相较于中国绘画,西方绘画的色彩观更强调本色,遵循“如实表达”,推崇色彩运用的精确性。
  (三)平面化与立体化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观上还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差异,便是中国绘画强调装饰化而西方绘画注重自然化,这也是由以上两类差异衍生而来的。呈现在绘画作品中则是中国绘画色彩观并没有明暗等差别,主要通过色彩的点缀与装饰来表现物象、传达情感,相对更为平面化,而西方绘画色彩观强调利用光线和投影,通过调整和改变颜色来表现出透视、立体的效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绘画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影响,在色彩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二者的色彩观念开始相互渗透、互相借鉴,归根结底,绘画色彩观念都是为绘画艺术服务的,都是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高度凝练和风格表现。
  参考文献:
  [1]刘原一.试论中国绘画的色彩观[J].山花(下半月),2014(7):171-172.
  [2]胡冰华.浅谈西方绘画中色彩技法的表现[J].戏剧之家,2016(6):166.
  [3]周颖.浅析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79-180.
  [4]赵爱稣.中西绘画色彩比较[J].艺术科技,2016(15):219.
  [5]杨晓歌.论中西绘画的色彩观[J].美与时代(中),2017(9):16-17.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代乡土油画创作是乡土题材和民俗文化的呈现形式,不仅结合了当代绘画的特征,又融合了民俗文化元素。当代乡土油画创作中的民俗文化的内涵是文章重点分析探究的内容。文章剖析民俗文化对乡土油画题材、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及乡土油画成因,深入探究民俗文化之下乡土油画在当代环境中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形式,具体从民间美术、地域性特征、民俗形象等三方面进行论述,肯定了当代乡土油画创作中民俗文化的价值意义。
摘 要:尚扬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在绘画的道路上,独辟蹊径,致力于对传统架上绘画的实验与创新。其独特的创作理念与风格从20世纪80年代到近年来经历了多次革新,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同时受到了当代美术界的广泛关注。时下对尚扬绘画的研究与论述有很多,其独特的绘画语言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艺术理念,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
摘 要:当下,绘画理论界对图像时代的造型艺术、主题性绘画当代性价值的探讨十分激烈,在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如何保持主题性的同时兼顾艺术性与当代性是大家极为关注的。作为绘画创作实践者,我们在时代大环境之下,思考绘画创作的题材选择以及如何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时代特征、绘画性与个人艺术语言风格是极为重要的。文章在对大量当代中国画主题性美术作品进行研究后,从自身创作实践出发对写生在当代中国画主题性创作中的意义进
黟县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保留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如今传统村落物质遗存普遍性价值得到肯定与保护,传统村落发展如何体现出各自的特殊性需要探索更多的路径.文章以
摘 要:《夜坐图》是沈周晚年创作的作品之一,画面结合题跋表现了沈周夜坐时所思所想。欣赏《夜坐图》感受画家夜间丰沛思绪的同时,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感悟。文章从创作背景、构图、题跋等方面对吴门画派沈周晚年作品《夜坐图》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明代;沈周;《夜坐图》  沈周,字启南,善诗画,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沈周的山水画大致可分为粗笔和细笔,以粗笔为多,笔墨由早期的严密细秀开始转向粗
摘 要:中国是版画的发源地,中国的版画创作群体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教师往往既是版画教师又是版画家。国内版画的境况并不十分乐观,甚至有边缘化的趋势。文章简要分析了版画被忽视的原因,同时分析了版画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并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版画专业设立、发展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版画教学;高等师范院校;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一、高等师范院校版画教学被忽视的原因  版画的制作融合了绘画、
摘 要:民族美术作为我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果,对于民族艺术、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民族美术被逐渐传承,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粹。而美术教育是民族美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媒介,但是目前美术教育在传承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以此更好地将民族美术进行发扬。  关键词:民族美术;优化策略;民族文化  美术教育在当前物质文化
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文章通过分析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的中国画课程教学现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问题,
摘 要:泼墨法是中国美术里一项独有的绘画创作技法,在中国画中被广泛使用。南宋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将泼墨法率先运用在写意人物画上且被大众熟知的成功案例。在写意人物画中,泼墨法大刀阔斧的用笔能够给观者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每一笔饱满且富有变化的墨色能够给画面带来深长的韵味。从著名画家梁楷开始,这一技法被逐渐运用在写意人物画当中,并传承至今。到了今天,经过画家们的不断努力与探索,泼墨法在人物画中的
摘 要:精微素描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精微素描训练,对物体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其探究性思维,从而促进绘画教学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微素描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精微素描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并阐述了精微素描教学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精微素描;教学改革;物体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西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素描基础课中精微素描教學改革初探”(HXXYJY-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