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态学视域下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规划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广西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面向东盟的广西语言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语言规划理论的核心思想,分别就现实基础、驱动因素和实施方略对广西的语言规划进行探讨,旨在制定科学系统的面向东盟的广西外语策略。
  【关键词】语言生态学 东盟 广西 语言规划 语言习得 壮语方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1-0042-03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由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推出的经济发展倡议。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多元文化战略十分重要。其中,多种文化符号的传播更是重中之重。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广西作为核心跨境区之一,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越南)又有海上通道(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省区,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广西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因此,面向东盟的广西语言规划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广西和东盟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有助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语言生态学又叫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简单来讲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语言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也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如果把语言看作一个物种,那么生物学中的群落也就对应着语言群,生物学中的物种多样性也就对应着语言的多样性。在语言学中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与保护物种多样性一样重要,这也是语言生态学的主要原则,即保护全球语言的多样性。东盟国家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因此,用语言架起广西与东盟、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桥梁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在语源上,广西的壮语与东南亚不少语言同宗同源,在发音和拼写方面十分相似,所以广西人在学习东盟国家的语言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广西面向东盟国家的语言规划对与东盟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加快中国—东盟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语言规划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一带一路”跨境区广西的语言规划分别就现实基础、驱动因素和实施方略进行探讨。
  一、基于语言生态学的语言规划研究
  (一)语言生态学
  自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领域第一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生态学研究热潮。人们将其应用于各个学科,引申出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如教育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和经济生態学。当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之一的语言生态学也应运而生。语言学家渐渐意识到语言作为世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可以在生态学的理论视角下进行研究。语言生态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语言生态学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它结合了生态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并且有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包括语言多样性、语言习得、语言濒危、语言变异、语言生态危机、生态位、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等。
  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语言生态模式,一种是Haugen的语言生态隐喻学说,Haugen认为语言生态学就是用“生态”作为“环境中的语言”的隐喻,研究所有可能增强或削弱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而Haliday则从生物学上理解“生态”,认为语言生态学应该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和作用。在语言生态学的研究中主要有两个关注焦点:语言的多样性和环境对语言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之后,“语言生态”作为一种隐喻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这使得语言生态学学科的理论框架得以确立(范俊军,2005)。此后,语言生态学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将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一个系统而科学的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规划。
  (二)语言规划
  Uriel Weinrich在1957 年首次提出“语言规划”这一术语。其后,Haugen(1959)首次阐释了这一概念,认为语言规划是规范拼写、语法和词典而进行的规范活动,后来又把语言规划重新界定为“对语言变化的评价”。20世纪60年代之后,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语言规划做出了多种诠释,其中以语言问题规划观和语言生态规划观最具代表性。语言生态观以倡导语言多样性为导向,旨在促进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
  学术界对语言规划有不同的分类,包括Kloss的二分法;Cooper,Haarmann和胡壮麟等学者的三分法;Kaplan & Baldauf的四分法。Cooper认为语言规划有语言地位规划、语言本体规划和语言教育(习得)规划三种基本类型。语言地位规划旨在提高某种语言在某个国家或言语社区语言生态中的地位,通常这种语言是国语或者官方语言的选择等;语言本体规划是对语言系统结构自身的改变,如对语言文字本身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语言教育规划其实也就是Cooper所说的习得规划,是指有关语言学习的规划;本文采用Cooper的理论,希望从这三个方面为广西构想一个较为可行的语言规划战略。
  二、面向东盟的广西语言规划
  (一)语言规划的现实基础和驱动要素
  广西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几乎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广西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因其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著称。自治区内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京等民族,壮语方言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苗语和瑶语等。就广西目前的语言生态进行分析,广西的双语和多语现象虽然十分普遍,但越来越多的人的双语为普通话和另一种语言,掌握多方言或双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在家庭内部,普通话常常作为第一交流语言,而壮语或是桂柳话等语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可见,目前广西的民族语言的使用率在缓慢下降,其中壮语等语言的功能和使用场合也在减少,这就面临着语言消亡的危险。广西目前的语言政策是以普通话为主,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为辅。且将英语作为几乎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将英语等级考试作为评判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之一。   东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语言博物馆”,东盟十国拥有丰富的语言,语言的种类繁多。比如东盟各国的官方语言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中有七个国家把英语定为官方语言,分别为文莱、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本文就东盟目前的语言现状进行大致的总结,如表1所示。
  其中需要特别指出文莱目前实施英语和马来语的双语教育政策,老挝语和中国傣族、壮族语言比较相似,菲律宾则用英语进行教学,英语在新加坡不仅是第一官方语言,同时也是行政语言和家庭第一语言。英语、马来语和汉语在东盟十国中的语言活力较高,并且在东盟国家中其他语言也大量存在,从而呈现复杂的语言状况。
  广西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沿海自治区。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并与越南毗邻的地理位置让广西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施行,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如何运用语言为“一带一路”的建设提供保障进而加强广西与东盟的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少数民族与东盟国家许多民族“同源异族”。因此,了解广西和东盟国家的语言生态和时代背景是制定相关语言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速广西经济的发展。
  (二)语言规划的实施方案
  1.语言地位规划
  英语作为东盟通用语在东盟语言生态中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东盟十国中,只有三个国家没有将英语设为官方语言,但在这三个国家中英语仍广泛使用。因此,广西应根据英语在东盟国家的强势地位制定相关的语言地位规划。比如在标准语为汉语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加强英语的教育,提高个人对英语的掌握能力。汉语在东盟国家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广西应该继续坚持普通话的普及,从而能更好地向东盟各个国家输出中国文化。从表1可以看出马来语是众多东盟国家使用的语言,因此,广西应该加强马来语教育,如在学校中开设马来语专业,进而更好地向东盟输出语言人才。汉语和英语等的强势地位会对广西的民族语言壮语造成威胁,由于东盟国家中很多语言与壮语同源,壮语在广西的地位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广西群众而言,保护好壮语和学好壮语不仅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也为学习东盟其他语言提供便利,并从广西与东盟的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中获利。
  2.语言本体规划
  语言本体规划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广共同语和民族标准语。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就将国语称为普通话,也就是汉语。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次年又公布《汉语拼音方案》,随后教育部也做出相应措施。目前在广西普通话已经普及,大有成效。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方言口音衍生出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广西仍需在普通话的标准发音上付出努力。鉴于广西人口中壮族占有很大比例,再加上壮语与东盟很多国家的语言都很相似,壮语应作为广西壮族群众的民族标准语,对壮话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同时对壮文标准的规划和制订也应该落实和加强。目前广西虽然仍有不少人说壮语,但几乎很少有人会写壮文。因此,保护广西壮语的语言生态在还需从文字方面考虑。英语的拼写和发音在约翰逊编写的英语词典和语言学家编写的《英语发音词典》中分别有了统一的标准。英语作为东盟的通用语而被大量使用。在中国与东盟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一些新的科技术语、行业术语和其他专用语也逐渐衍生出来。面对这样的局势,广西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时刻注意这些在与东盟交往中出现的新词汇,并在英语的学习中灌输该词汇的概念和用法,以减少在贸易往来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东盟国家的其他语言,有的采用拉丁字母的形式,有的采用拼音的文字形式,因此,广西面向东盟开展的多语种教育也需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授,为广西东盟的书信交流提供便利。设定一定的语言标准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语言由于使用對象和使用场合的不同等原因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异,人们应该紧随语言的流动,肯定积极的变异,纠正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错误,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
  3.语言习得规划
  语言习得规划即语言教育规划,不仅包括政府和学校等组织机构的语言学习计划,同时也包括家庭环境中语言的习得。面向东盟的语言教育规划需要迎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规划出较为全面的语言教育生态战略。英语作为东盟国家通用语的强势地位是世界融合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只有继续坚持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育,才能达到整个广西区域语言的生态平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许多东盟国家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变体,在施行英语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语言口音、禁忌语和某些特定的表达习惯。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语言开放的情感态度和对该国语言文化的掌握,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调试能力。因此,广西英语教育目标应该设立为培养更多熟练掌握英语文化并且对东盟国家英语变体有一定了解的新世纪高素质英语人才。
  广西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仍比较单一,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迫切需要全方位的东盟小语种人才。基于广西的地理位置,广西自然而然成为东盟语言学习和教育的首选之地。广西应该及时抓住机遇,应对东盟对中国人才的需求,可以从培养东盟语种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入手。比如学校可以要求学生除英语外再学习一门东盟小语种。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东盟小语种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其以后的就业很有帮助。对小语种的学习应该从中小学外语教育抓起,如从小学到大学再到所学语种的国家学校,建立“一条龙”的小语种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东盟各国的企业和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如在学习小语种的同时增加旅游、农业、商业和制造业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实践。政府和教育部也应该设置诸如PETS和CET等针对小语种语言水平的测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广西的语言生态体系更加平衡和稳定。
  在推广普通话和英语的基础上,广西还需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壮语,注重家庭语言教育规划。要落实壮语的代际传承和教育,利用对壮语的学习进一步为东盟小语种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维持广西语言生态的平衡。   总之,语言生态观要求人们平等对待每一种语言,广西是拥有多种语言的省区,因此对其他语种如瑶语、苗语和侗话等民族语言要加以保护,提高这些语言的语言活力,最后实现广西众多语言的和谐共处,维护广西面向东盟语言生态的良性发展。本文从语言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希望可以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为广西的语言规划提供一定方向性的建议,以促进广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augen 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Essays by Einar Hauge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崔桂华,齐红英.生态语言学:语言系统的生态学视角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陈兵.“英语作为通用语”在东盟国家的发展——《英语作为东盟的通用语:一种多语模式》述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4]陈颖.语言资源理论视阈下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6).
  [5]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6]滕星,海路.语言规划与双语教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7]王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16(15).
  [8]王晋军.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9]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10]韦锦海.广西东盟国家语种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11]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郑丽萍.“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广西地区语言服务产业体系的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7(6).
  注:2018年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东盟国家语言变迁的时空变化分析”(17-259-16-12)
  【作者简介】傅广生(1963— ),男,湖北宜城人,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翟露露(1997— ),女,山西临汾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
  (责编 黃 煌)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够重视“一带一路”倡仪、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完善、“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方式不健全等现状,提出民办高校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论述以学风为导向的城市研学实践课程建设的实践,介绍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的经验:以全域视角,开发设计基于学风建设的研学实践课程,从主题定位、基地建设、项目学习、评价体系、协同育人等角度创设城市研学实践课程范式,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人文品质与道德修养,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综合能力的迁移应用,与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智慧课程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阐述职业院校工作室常见运作模式,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论述服装工作室“前店后坊”运作模式的构建,提出从环境营造、组织构架及职能分工、产训融合工作流程、工产品及品牌推广四个方面实施,进一步探索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途径、规范工作室的管理评价机制和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等,完善“前店后坊”的运作模式。
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专业的需求,分析目前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新型活页式教材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述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的路径,以供中职教改参考。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为例,从广西田阳县的乡土地理资源入手,以培养学生分析田阳县圣女果种植的区位因素为教学任务,将乡土地理与地理教学相融合,从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摘 要】本文认为现代社会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并存的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通过不同渠道进入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产生影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面临着立德树人无用论、道德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方面的挑战,提出高职院校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开展社团朋辈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道德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学生在融入校园新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对东盟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进行分析,提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特色化设计的措施:创新“多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模块”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等。
本文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认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职称不相称、培训系统和激励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采取拓宽教师引进机制、校企融合和一页纸项目管理计划等措施。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现场参观教学的认知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政策指导下,提出采用网络直播模式的认识实习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从拉近参观距离、可持续递进式自主学习、灵活的教学设置、安全性等方面分析网络直播模式认识实习的可行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职院校认识实习课程的优化改革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网络直播 认识实习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适应职业岗位有重要影响,针对高职院校田径教学存在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体育活动不够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多和教学评价有待建立等问题,提出应当强化质量意识,建立校园体育活动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建立教研新模式,优化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标准,优化教学评价等解决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田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田径教学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