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教授的是高中历史课,所教的班级是平行班,甚至还有体育特长班,他们基
础偏弱,特别讨厌课后的那些作业。课改以前,我们一般在课后要求他们完成学校所发的《课课练》和书本后所附的一些作业。课改后,也是按老习惯,直到有一天事故的发生,让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认真尝试改变这种现状。那天的事故如下:
有一次,学校临时分配一个体育特长班给我,我第一天给他们上完课后,开始给他们布置作业,我大声并威严地宣布:“课本后的练习和《课课练》相应的作业要做完,《课课练》要上交,我要检查。”就在这时,一位长得白净而神态又有点傲慢的男生站起来大声的挑衅地说:“交作业,交、交、交,交我一把伞。”(这是新余粗话,意思是拒绝交作业),这时,教室气氛是一片安静、僵硬,与以往谈笑风生的体育生格格不入,学生们神态各异地看着我,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我五味杂陈,但为换救局面,我以更为洪亮的声音回答:“好,以后你就交伞过来,一次不交作业就交一把伞,两次不交作业就交两把伞,十次不交就十把伞,其他同学想向他学习的,也可以这样。”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开玩笑地说:“老师,那你可以开伞店了。”那个傲慢的男生也笑了起来,事情就先这样解决了。但回到办公室后,我开始怀疑是我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实践的失败使最初的狂热和激情荡然无存了,职业的倦怠再次席卷了我。
面对这群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多是自主学习差的学生,课后作业的上交经常是拖三隔四,该怎么办呢?我必须采取行动,保证我的学生主动起来、能力提上来,让他们有所进步,让他们能自主地、心情愉悦地完成作业,让作业的布置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用以前布置作业的办法,一部分自觉的同学还能有所收获,但多数同学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在逐步的探索中我订制了一套个性化的作业布置方法。
一、有层次性、有区分度地布置作业,作业最好“多样”化。
常规教学中,我们讲求“因材施教”,那布置作业也一样,应该“因材布置”。不盲目追求数量,不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生,他的认知基础、兴趣睥性、学习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应用速度也是有差异的,那么作业也应该是多层次、有区分度的。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要求“一碗水端平”。适当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上网查资料、实地调查等方面的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那么学生可能会减少对做作业的厌烦。
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已有的练习中选择自已感兴趣的作业,但要求一定要认真做,自已独立完成。比如在那個体育班,就经常用这个办法,他们有的做选择题,有的选做填空题,做问答题的较少,但他们比以前要乐意多了,几乎做到了全班同学都交作业。多次之后,我发现一部分“懒惰”的学生有机可乘,几乎每次都做选择题,后来我用了激励机制,在某一个同学偶然从选择题扩展到做问答题时,我就在课堂上大肆表扬,并给他奖励漂亮的笔记本,这种小恩小惠让一部分同学流起口水来,做问答题的同学越来越多,在这之后,我又开始在下发任务时,做到具体细化、实时监督,依据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
甚至特印了一些不同级别的试卷,放在办公室,不强迫每个同学都做,让愿意做的同学自已来办公室领取。这种方法一直到高考前我都在用,愿意来领取卷子的同学也在逐渐增多,效果较好。
二、对作业的讲解与评价做到多样化、个性化。
对于作业的讲解,我也做到丰富多彩,方法多样。对于一些较难的作业,亲自详细讲解,而容易一些的,有时我会邀请一部分好学生在自习课时给同学们讲解,同时酿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让他们互相探讨,这既激发了好学生的斗志,又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些方法之后,甚至在平时做完练习后,会做的同学有时都会被其他同学邀请到讲台上当场讲解作业,课后,经常会看到一部分同学聚在一起为讨论某道难题而争得脸红耳赤,此时,我就特别的感动。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课后,针对作业,我让同学们一对一帮助,让他们结成对子,课后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连那个“要交伞”的同学也乐于用这种方法。一些经常考不及格的同学,我多次陪他们一块做作业,每次作业批改完后,及时叫他们来办公室,亲切耐心的指导他们。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每节课的知识点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同时,班级的学习也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很多同学也不像以前那样死板了,看到我也不像以前那么陌生和仇视了,而是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趣味十足地向我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曾多年前做的调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大学生是什么,他们回答是圆;问高中生是什么,回答是圆、铁环;再问小学生,回答真是千奇百怪,圆、月亮、太阳、烧饼、碟子等等,无奇不有。对于这,我不禁问: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到底教些什么,又该怎样去教呢?也许,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都有一本说不完的故事,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见解,都会让我们感到莫大的安慰。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课改,能摸索出一套更能适合学生、更能发挥出他们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课改之路。
廖春梅(1977—7),女,汉族,江西省新余市人,新余市第一中学,338000,江西省新余市,大学本科,中教一级,从事高中历史教学。
础偏弱,特别讨厌课后的那些作业。课改以前,我们一般在课后要求他们完成学校所发的《课课练》和书本后所附的一些作业。课改后,也是按老习惯,直到有一天事故的发生,让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认真尝试改变这种现状。那天的事故如下:
有一次,学校临时分配一个体育特长班给我,我第一天给他们上完课后,开始给他们布置作业,我大声并威严地宣布:“课本后的练习和《课课练》相应的作业要做完,《课课练》要上交,我要检查。”就在这时,一位长得白净而神态又有点傲慢的男生站起来大声的挑衅地说:“交作业,交、交、交,交我一把伞。”(这是新余粗话,意思是拒绝交作业),这时,教室气氛是一片安静、僵硬,与以往谈笑风生的体育生格格不入,学生们神态各异地看着我,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我五味杂陈,但为换救局面,我以更为洪亮的声音回答:“好,以后你就交伞过来,一次不交作业就交一把伞,两次不交作业就交两把伞,十次不交就十把伞,其他同学想向他学习的,也可以这样。”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开玩笑地说:“老师,那你可以开伞店了。”那个傲慢的男生也笑了起来,事情就先这样解决了。但回到办公室后,我开始怀疑是我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出了问题。实践的失败使最初的狂热和激情荡然无存了,职业的倦怠再次席卷了我。
面对这群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多是自主学习差的学生,课后作业的上交经常是拖三隔四,该怎么办呢?我必须采取行动,保证我的学生主动起来、能力提上来,让他们有所进步,让他们能自主地、心情愉悦地完成作业,让作业的布置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用以前布置作业的办法,一部分自觉的同学还能有所收获,但多数同学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在逐步的探索中我订制了一套个性化的作业布置方法。
一、有层次性、有区分度地布置作业,作业最好“多样”化。
常规教学中,我们讲求“因材施教”,那布置作业也一样,应该“因材布置”。不盲目追求数量,不千篇一律。不同的学生,他的认知基础、兴趣睥性、学习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应用速度也是有差异的,那么作业也应该是多层次、有区分度的。对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要求“一碗水端平”。适当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上网查资料、实地调查等方面的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那么学生可能会减少对做作业的厌烦。
甚至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已有的练习中选择自已感兴趣的作业,但要求一定要认真做,自已独立完成。比如在那個体育班,就经常用这个办法,他们有的做选择题,有的选做填空题,做问答题的较少,但他们比以前要乐意多了,几乎做到了全班同学都交作业。多次之后,我发现一部分“懒惰”的学生有机可乘,几乎每次都做选择题,后来我用了激励机制,在某一个同学偶然从选择题扩展到做问答题时,我就在课堂上大肆表扬,并给他奖励漂亮的笔记本,这种小恩小惠让一部分同学流起口水来,做问答题的同学越来越多,在这之后,我又开始在下发任务时,做到具体细化、实时监督,依据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针对不同的同学布置不同的作业。
甚至特印了一些不同级别的试卷,放在办公室,不强迫每个同学都做,让愿意做的同学自已来办公室领取。这种方法一直到高考前我都在用,愿意来领取卷子的同学也在逐渐增多,效果较好。
二、对作业的讲解与评价做到多样化、个性化。
对于作业的讲解,我也做到丰富多彩,方法多样。对于一些较难的作业,亲自详细讲解,而容易一些的,有时我会邀请一部分好学生在自习课时给同学们讲解,同时酿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让他们互相探讨,这既激发了好学生的斗志,又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些方法之后,甚至在平时做完练习后,会做的同学有时都会被其他同学邀请到讲台上当场讲解作业,课后,经常会看到一部分同学聚在一起为讨论某道难题而争得脸红耳赤,此时,我就特别的感动。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课后,针对作业,我让同学们一对一帮助,让他们结成对子,课后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连那个“要交伞”的同学也乐于用这种方法。一些经常考不及格的同学,我多次陪他们一块做作业,每次作业批改完后,及时叫他们来办公室,亲切耐心的指导他们。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每节课的知识点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同时,班级的学习也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很多同学也不像以前那样死板了,看到我也不像以前那么陌生和仇视了,而是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趣味十足地向我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这又让我想起了那个曾多年前做的调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大学生是什么,他们回答是圆;问高中生是什么,回答是圆、铁环;再问小学生,回答真是千奇百怪,圆、月亮、太阳、烧饼、碟子等等,无奇不有。对于这,我不禁问: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到底教些什么,又该怎样去教呢?也许,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都有一本说不完的故事,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见解,都会让我们感到莫大的安慰。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课改,能摸索出一套更能适合学生、更能发挥出他们个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课改之路。
廖春梅(1977—7),女,汉族,江西省新余市人,新余市第一中学,338000,江西省新余市,大学本科,中教一级,从事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