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两湖地区祭屈民俗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ick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是力与美的呈现,是生与死的交响,是官与民的狂欢。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其一生主要活动范围即今湖北、湖南地区。今湖北秭归是其故里,今湖南汨罗是其沉江地。全国各地的端午民俗文化,就其与屈原的关系来说,以湖南汨罗与湖北秭归两地的端午祭屈民俗文化最紧密、最典型。

湖南汨罗端午祭屈民俗文化


  汨罗是端午源头,龙舟故里。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端午日,屈原抱石自沉于汨罗江。经过历朝历代的丰富发展,汨罗江畔形成了与屈原有关的一系列极富地域特色的端午习俗。
  一,划龙舟。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投江后,汨罗当地百姓划着龙舟竞相在汨罗江乃至洞庭湖中寻找屈原的遗体,由此便形成了后世的龙舟竞渡。汨罗龙舟造型为龙头凤尾,极有特色。建造龙舟过程有许多禁忌与讲究,如不准女性接近,不准小孩偷窥,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是偷来的(叫偷神木)。汨罗风俗,龙舟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举行古老而又神圣的祭屈仪式和祭龙仪式。汨罗人过端午,将参加龙舟竞渡看得十分神圣,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说法。
  二,挂艾叶、菖蒲。汨罗民间传说,屈原沉江后化身跛脚道人,沿门化食,每到一户都送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端午门插艾,无悲无烦恼”。到了端午节,有的人家照跛脚道人说的做了,门前插了艾叶;有的人家没把跛脚道人说的话当一回事,门前没插艾叶。这年端午过后,忽然暴发一场瘟疫,凡是门前插了艾叶的一家人全都安然无恙,凡是门前没插艾叶的一家人全都染上了瘟疫。事后,人们再回想起跛脚道人的开示,才恍然大悟,认定是屈原化身为跛脚道人来救苦救难的。因此,就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每年端午节,汨罗江两岸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有悬挂艾叶、菖蒲的习俗,以祛除邪疫、驱赶蚊虫。另外,还要在门上张贴黄纸帖子,上写“荒坡艾叶喷喷香,溪边菖蒲伴石长。青烟剑叶能驱疫,岁岁端午站门岗”。
  三,饮雄黄酒。汨罗民间还有“端午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因此,端午节聚餐每个男子都要饮雄黄酒,认为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小孩不能饮酒,则用雄黄调酒涂抹在额头或脖颈上,还要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个圆点,名曰“点珠砂”,认为如此可避邪祛疫,不生痱子和疥疮。
  四,采百草。汨罗自古相传端午这天采集的中草药药性最强,于是每家的男主人都会到坡上、水边、路旁采集艾叶、菖蒲、车前草、水灯芯、夏枯草、金银花、淡竹叶等中草药,作为家中常备的良药。
  五,抢龙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天刚亮,汨罗江沿岸家家户户的当家人便争着到汨罗江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甚至洗头、洗澡,认为这可以洗掉一身的病痛,使人健康。
  六,踏露珠、抹露水。端午这天清早,汨罗江畔小伙有光着脚踏露水、女孩有用手帕沾露水抹头发的习俗,叫作“踏露珠”“抹露水”,认为端午清晨的露珠为龙珠,可祛风湿、防疾病、除脚气、去头风、青发丝。
  七,包粽子。自古相传,屈原在汨罗江自沉后,沿岸百姓为了防止鱼虾吞吃屈原尸体,遂将食物裹在树叶(粽叶)里,往水里扔,给龙虾吃,这便是后世端午包粽子的起源。由此可见,汨罗是粽子的发源地。过端午节,汨罗家家要用糯米包粽子。汨罗的粽子是碱水粽,颜色淡黄晶莹,气味清香诱人。
  八,歇端阳。所谓歇端阳,就是端午节必须休息。汨罗江畔流传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年轻的农夫端午节下地干活,老婆发现了,就骂他牛马不如,骂完了就拉他去看龙舟竞渡。老爸知道了,也骂他牛马不如,端午节都不知道去陪屈原一天。由此就形成了汨罗当地的谚语:“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阳惹人骂。”每年端午节这个时候,汨罗农村繁忙的春插春播已经完成,人们便在这时稍事休整和娱乐,以便迎接更为紧张的收早插晚。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五月初五为“大端午”,五月十五为“小端午”。据传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江的,五月十五才将遗体打捞上来,所以五月十五还要过一次端午以示纪念。这一天仍然要划龙舟、吃粽子,但各种活动都要比五月初五的大端午简略些。过完大端午,汨罗这一年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
  汨罗的所有端午节习俗都是以祭祀屈原、纪念屈原为核心的,几乎每项端午活动都和屈原发生了联系。龙舟竞渡是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向水中抛粽子是防止鱼虾吃屈原的尸体,悬挂艾叶、菖蒲象征屈原再生,踏露水、抹露水寄寓的是对屈原的怀念。这些习俗都表明屈原在汨罗有深远的影响,是汨罗最经典、最响亮的文化符号,汨罗人民对屈原具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湖北秭归端午祭屈民俗文化


  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秭归称端午又叫端阳,此节该地一年要过三次,农历五月初五日为小端午,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农历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三个端午,民俗文化内容各有侧重,各不相同。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秭歸民俗是悬挂艾叶和菖蒲,饮用雄黄酒;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秭归民俗是举行龙舟竞渡、游江招魂;农历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民俗是送走瘟船,团聚亲友。秭归端午祭屈民俗文化主要有如下程序:
  一,祭屈仪式。秭归祭屈仪式通常安排在小端午的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里或长江岸边,设专门祭坛,祭奠屈原。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合奏雅乐,跪拜烧纸。整个祭屈仪式活动将楚民族传统的宗教、礼仪、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聚焦呈现,场面壮观,气势恢弘,感情肃穆,态度庄严,极好地表现了对屈原的崇敬、缅怀、赞颂之情。
  二,龙舟竞渡。秭归龙舟竞渡在大端午举行,包括龙舟下水、游江招魂、正式竞渡三个仪式。大端午的黎明,举行龙舟下水仪式。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站头”(艄公)祭拜天地,饮鸡血酒,给“龙舟披红”,即用长块红布挂上龙舟。然后,众人齐到江边安龙头下水,龙舟中的击鼓人则扮演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站头”吹哨舞桡片点标,龙舟开始游动,唱《起桨曲》。等到龙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参与竞渡的龙舟色彩各异,或黄、或白、或红,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舵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呼喊号子,中流击水,百舸竞发。   三,包粽子、蒸粑粑。在秭归,小端午、大端午、末端午都会动员全家男女老少,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的粽子。为使粽子美观漂亮、味道香甜、营养丰富,还特意在粽子内放一颗红枣。大家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还唱着秭归民谣《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以此来纪念遭谗被贬、含冤自沉的屈原。秭归是山区,在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就不包粽子,改蒸粑粑。用刚磨出的麦面蒸出来的粑粑,又大又软。
  四,饮雄黄酒。秭归人认为雄黄能杀毒除菌、防疫驱邪,每年端午家家户户将雄黄研成粉末倒入白酒中,制成雄黄酒。端午家人聚餐,大人饮用雄黄酒;另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前耳后涂抹,以此来防止蚊虫叮咬;还将雄黄酒洒于房前屋后、床下墙边,驱赶害虫,以免为害家人。
  五,制作香包。秭归人过端午,还会将艾蒿、雄黄、陈大蒜梗、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五种中药材装入小布袋中,以五彩丝线缠绕,做成小巧漂亮的香包,佩戴在胸前,悬挂于室内,不仅用作装饰,亦用来驱邪防病。
  六,挂艾叶。端午节当天清晨,趁露水未干时,秭归人会上山采割艾蒿。采割艾蒿拿回家后,选几枝用彩带扎上,悬挂在大门两旁,用来辟邪祛风。采割来的大部分艾蒿则晒干储存起来。一年四季,如感觉到身体痛痒,随时可摘取几枝配以大蒜梗,用水煎煮,洗擦患处或泡脚,可以止痒、祛风、消炎。
  七,回娘家。在秭归民间,出嫁的女儿都要在小端午这一天回到娘家,与娘家人团聚,与老人和小孩共同开展联谊谈心活动。
  八,给老人泡脚,为孩童洗澡。在秭归,自古以来有端午给老人颈戴艾叶花环,晚辈端来盛满艾香水的水盆,蹲在老人面前,一边慢慢地往老人的脚背上撩水,一边拿艾叶在老人的脚上轻轻地按摩。为老人泡脚,这是屈原故里端午节孝敬老人的一种形式。另外,还要盛满一浴盆的艾香水,抱孩童放入盆中洗澡沐浴,大人不断往孩子身上浇水擦洗,以预防和治疗小孩皮肤病。端午节前用艾叶水为孩童洗澡,这是屈原故里又一传统风俗。
  九,骚坛诗社吟诗作赋。自明代起,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就自发产生了一个诗社,叫骚坛诗社,诗社成员每逢端午齐集于屈原祠吟诵屈原诗作、创作诗词歌赋,相互唱和,兴味无穷,数百年来创作了许多缅怀屈原、凭吊屈原、赞颂屈原的优秀作品。此社迄今仍年年开展诗歌吟诵与创作活动。
  十,笙歌闹晚。农历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秭归人喜于这天夜晚,邀约亲朋好友,送瘟船,玩狮子,吹笙箫,唱山歌,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往往笙箫齐鸣,歌声震天,通宵达旦。诚如宋黃公绍《竞渡棹歌》所描述的:“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屈原故里秭归端午民俗包括设坛祭拜、游江招魂、龙舟竞渡、粽子寄情、笙歌闹晚等环节,不仅继承了传统端午习俗驱邪避害、防疫避瘟的内涵,而且强化了屈原故乡人民祭祀屈原、纪念屈原、赞颂屈原的内容,将其作为秭归端午节民俗活动的主旋律和核心主题。自明代起,秭归产生了“骚坛诗社”,凝聚了当代一批骚人墨客,于端午时吟诗作赋,赓相唱和,创作了大量颂怀屈原之作,成为秭归端午民俗文化极具地域特征的现象。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社会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强,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适时地推出了人际互动软件、知识管理软件、通信软件等社会性软件,既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社会关系的模式,改变着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被高度追求的阶段,社会性软件的合理使用会使有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如虎添翼。目前,中小学教师使用比较多的是Blog和Moodle。海南成长博客、苏州教育博客等都是使用Blog进行
我和吴福辉先生的师生缘分从1999年开始。1999年春天,是我在兰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的同学或者为找工作而四处奔走,或者为考博而刻苦复习,等待毕业论文答辩的我成了无所事事的闲人。我当时是定向到广西师范大学工作,在那个年代,硕士毕业能到高校任教已经是不错的归宿,而广西师范大学对我是否考博也没有任何约束。因此,我对工作和考博的感觉是无可也无不可,近乎一种麻木混沌的状态。为了打发时间,
疫情期间,宅居家中,却正是读书好光景。孔德立的《先秦儒墨关系研究》因为和本人的研究领域最为接近,所以便首先阅读了这本著作。  我近几年比较关注先秦诸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历史和前沿现状,自信有几分了解。而孔德立的这本书所选取的主题正是十分有趣的。近些年的先秦哲学、先秦思想研究,偏重儒道、儒法之间的比较,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儒墨这先秦两大显学之间的比较,反而比较冷门。《先秦儒墨关系研
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与现代出版的关系越来越受研究者们的重视。编辑出版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一领域,近年来不断地形成新的研究热潮。人民出版社组织了“中国出版家丛书”,通过为50余位出版人立传,力图“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出版在产业之外,更是一项薪火相传的社会文化事业”。201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了“印刷出版与现当代中国的文学生产”学术研
当我们翻开《平凡的世界》,便首先被作家路遥的“初心”所打动。路遥表示:“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这就是他所秉持的初心。《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个人奋斗为线索,记录了中国西北部“文革”后期至80年代中期的变化,全景式地反映了农村改革不同环境和层面的社会问题。某种程度上说,重温这部文学经典,就是亲近改革历史、悟守初心的过程。  小说第一部开篇,正值
托乎提·巴克,维吾尔族著名翻译家,新疆鲁迅研究学会前会长。他青年时期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宣传进步思想被捕入狱,受尽了各种酷刑。就在他绝望时,一位好心的狱卒送给他一本鲁迅的《热风》,鲁迅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他,鲁迅的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出狱后,他如饥似渴地四处寻找閱读鲁迅的著作,并萌生了将鲁迅著作翻译成维吾尔文,介绍给广大维吾尔族读者的强烈愿望。  1952年,他奉命调至国家民委,参与了中央民
政治生态是当今一个热门词语,但许多人只是把它与官场生态画等号,却不知,政治生态既包括了官场风气,也包括了社会风气。二者互相影响,共同构建起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态。  笔者在曾国藩研究的过程当中深刻感受到曾国藩及其同时代人为了改变当时的政治生态所付出的良苦用心和努力,可以说,曾国藩在十年征衣中开辟了另一个战场,进行了一场移风易俗的战争。因而,我在《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中,就想着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笔者通过向武健老师请教,提高了对“生活中的算法”的认识。经过本案例的反复尝试,也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算法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案例背景    为参加武汉市优质课比赛做前期准备,笔者选择了一个“为学校运动会设计奖状”的活动任务来设计和组织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如何用技术来为学校活动服务,在活动中体会处理信息的过程与步骤。教学对象为五、六
晚年冰心。  冰心对儿童视角的运用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其作品中的话语特点、意象运用多是从儿童视角出发,在注重儿童本位的同时,以儿童视角和儿童思维来构思作品。在其作品中儿童角色的代入,使其能站在与儿童相类的高度,达到进入儿童世界与儿童进行精神交流并丰富儿童世界的目的。壹  冰心在五四时期以其具有特色的儿童视角并以书信的形式打开了儿童精神世界的大门。五四时期“儿童”这个概念开始被一些新文化先驱们所注意
中国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最伟大运动的舞台……它所承诺要做到的事情是让这个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最保守的帝国得以彻底振兴……  中国是一个具有无穷精力之民族的故乡,它如今之伟大和未来之繁荣都足以令人仰慕不已……  只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就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一个主要的位置……  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预言。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尚处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之时,有个美国人却预言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的振兴。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