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学习就是学习问题,学习怎样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把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作为己任,使学习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思维乐趣、积极有效地学习的过程。
一、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敢于提问
(1)课前质疑。每上一堂课,我就事先要求学生去预习课文内容,并在“问题本”中写出有关本堂课的问题,上课前,检阅一下他们提的是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问题提得好的就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从而营造学生课前心理满足、情感愉悦的学习情态。
(2)课中质疑。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针对自己预习中的疑难,小组交流合作的结果进行提问,使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课后质疑。学完新课后,要求学生对照在自己预习时所提的问题,找出自认为比较好的问题,在问题前盖一个“金拇指”印章,教师每月表彰学生一次,激发学生问题的意识,为以后提问作个铺垫,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进一步拓展了思维。
二、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题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
1.整体思考提问题
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方法、中心思想等方面,按照不同阶段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地启发学生学会提问题,如:提出“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2.重点突破提问题
(1)看课题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的“壮士”是文眼,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文题为什么用“壮士”不用“战士”?②他们的什么行为可称为壮士?
(2)找重点词句质疑。重点词句对表现文章主要内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问,认真分析,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矛盾提问题
一些好的文章总会设置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让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看似矛盾处质疑。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学生提出 :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间有什么关系?②为什么面对“我”童年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4.利用插图提问题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对图进行仔细的解剖,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仔细地看、认真地想,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搭建质疑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大力推进“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让给学生,使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教师启迪下点燃思维。在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说出来,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开展教学;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通过学生的“问”组织教学,通过与预案整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2)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课堂上,学生往往有“从众”的心理,这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思维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囿于现成答案,不能只局限于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要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3)在小组互动中放飞思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释疑,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互问、互答,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问题与观点互相交锋、碰撞、补充,可有效激发各自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专家肯尼思·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有了疑问才会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逐渐形成良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的。
一、营造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敢于提问
(1)课前质疑。每上一堂课,我就事先要求学生去预习课文内容,并在“问题本”中写出有关本堂课的问题,上课前,检阅一下他们提的是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问题提得好的就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从而营造学生课前心理满足、情感愉悦的学习情态。
(2)课中质疑。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针对自己预习中的疑难,小组交流合作的结果进行提问,使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课后质疑。学完新课后,要求学生对照在自己预习时所提的问题,找出自认为比较好的问题,在问题前盖一个“金拇指”印章,教师每月表彰学生一次,激发学生问题的意识,为以后提问作个铺垫,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进一步拓展了思维。
二、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题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
1.整体思考提问题
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方法、中心思想等方面,按照不同阶段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地启发学生学会提问题,如:提出“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2.重点突破提问题
(1)看课题质疑。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的“壮士”是文眼,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文题为什么用“壮士”不用“战士”?②他们的什么行为可称为壮士?
(2)找重点词句质疑。重点词句对表现文章主要内容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问,认真分析,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矛盾提问题
一些好的文章总会设置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让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看似矛盾处质疑。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学生提出 :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间有什么关系?②为什么面对“我”童年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4.利用插图提问题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对图进行仔细的解剖,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仔细地看、认真地想,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搭建质疑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大力推进“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让给学生,使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教师启迪下点燃思维。在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说出来,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开展教学;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通过学生的“问”组织教学,通过与预案整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2)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课堂上,学生往往有“从众”的心理,这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思维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囿于现成答案,不能只局限于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要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3)在小组互动中放飞思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释疑,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互问、互答,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问题与观点互相交锋、碰撞、补充,可有效激发各自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专家肯尼思·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有了疑问才会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究,逐渐形成良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