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有之乡”的重新解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教学内容,“桃花源”是我国古代人们所构造的重要的“乌有之乡”的意象。本文主要从陶渊明创作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生平经历和文笔细读这三个方面去相互映照,重新解读《桃花源记》背后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桃花源记》;乌托邦;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11
  汉代司马相如的著作《子虚赋》中提到:“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由此得出“子虚”和“乌有”这两词,并值非真实的,捕风捉影的事情。中国的“子虚乌有”与西方的乌托邦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英语“Utopia”(乌托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γ”(无)和“Τóπο ”(场所)这两个词,没有场所,也即“不在场”(non-presence)和“不站在对面,它既不存在于时间内的某一瞬,也不存在于空间里的某一点”,相对于现存一切,它是一个“非在”(nowhere)。“乌托邦”一同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含义,可以说众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国家”、 “它既指个人自身的和谐,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满足,现实生活世界愉快的劳动,充裕的闲暇,没有不平等,没有专断的权威……等等,而乌托邦思想家则是面对一片荒野却看到了乐园的人”。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与设计源远流长,西方的有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是西方经典形态的理想主义的诞生地,从奥古斯丁的“十帝之城”、康德的德福—致的“至善”,到保罗·蒂利希“超越上帝的上帝”,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以及中国“天下大同”的儒家乌托邦,“世外桃源”的道家乌托邦……一部“乌托邦”史,可谓蔚为壮观。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总能不时听到乌托邦思想家们执著而顽强,饱含炽热理想主义情怀的激越之声,这确然是人类发展史上客观存在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桃花源记》显然是理解古代人们乌托邦思想的重要切入口,因此深入探讨《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作家的理想与悲凉的结局,对于正确地指导教学,实行多元解读方式,启迪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等目的,都是百利而无一弊的。
  一、陶渊明构建“乌有之乡”的社会历史根源
  朱熹曰:“渊明所说者庄、老,然辞却简古。尧夫辞极卑,道理却密。”陶渊明之所以接受老庄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当时,这个部分的研究,已经有很多语文教学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是一个门阀制度盛行、浮靡文风泛滥、价值观念混乱的时期,东晋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是一种既结合协同、相互依存又倾压争夺、排斥分离的关系,而各类士族之间也是既联合又角逐。这使得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特别混乱与复杂,东晋时期的阶级矛盾是比较尖锐的,当然,这是由于东晋统治者对民众实施沉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所致,民众的负担特别沉重,怨声载道。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战乱更加频繁,民不聊生,人民逃亡的情形很严重,这些历史背景,都形成了与“桃花源”中怡然自乐的和谐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陶渊明所构建的乌有之乡是有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的。此外,从思想接受方面来说,陶渊明深受道家“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等思想的影响,并有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同时,陶渊明也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的思想熏陶,因此,这些道家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陶渊明笔下所构建的“乌有之乡”的思想根源。
  二、作家的生平经历及仕途生涯
  陶渊明早年丧父,家道中落,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却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陶渊明少年时期就已经阅读了《老子》、《庄子》及儒家的《诗》、《书》、《礼》、《易》等著作,另外还阅读了神话、小说等“异书”。这些不同流派的经典著作给予了陶渊明以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培养起他积极人世、建功立业的情怀,道家思想则使他心系自然,抱素守真。陶渊明的故乡在浔阳柴桑的栗里村,位于庐山之北,即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二十里的赛湖、八里湖一带。庐山、彭蠡湖(即今鄱阳湖)的山光水色熏陶出陶渊明的山水审美意识,激发出他的创作灵感,并在更深层次上净化着他的心灵,造成了诗人对自然的强烈归依感,由此影响到他日后的人生选择。
  而陶渊明的出仕时间是(公元393—405年),这一时期是陶渊明经历最为复杂、思想最为矛盾的时期。在经过了长期的仕隐交战的心理冲突与煎熬之后,也是陶渊明构建乌有之乡的另外一个心理奠基因素。陶渊明在坚决归隐之前有过五次出仕,据《宋书·隐逸传》记载,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可见陶渊明做官只是为了糊口,并非自己的志向。在认识到官场的污浊后,而立之年的陶渊明便深以自己的选择为耻。于是,陶渊明劝告自己顺从天陛,终老田园,这是陶渊明第一次出仕。晋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陶渊明十六岁时第二次出仕。此次在江陵做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幕佐。但陶渊明始终不能忘怀故园与亲情,归隐之志时时涌上心头。辛丑岁(公元401年)七月,桓玄手握重兵,窥伺朝廷。陶渊明对此心怀厌恶,又遭母丧,便辞职回家了。此后几次的出世都是为了生计,迫不得已。既非发自本心,必然痛苦难熬,因此,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由此成为诗人对抗现实黑暗的精神领地和必然的归宿。
  三、桃花源中的“子虚乌有”思想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作为开篇,设置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情景。在乌有之乡里,陶渊明塑造了一个“理想国”,即社会平等自由(无阶级之分),人们丰衣足食,老有所依,居有定所。这与后来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托马斯·莫尔在他著名的著作《乌托邦》里面所构建的世界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阶段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把“整合”看作一种“时尚”,根本不了解其实质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首先应该考虑学科的本位目标,考虑整合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走向全息化,就是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所谓信息
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否被唤醒。本文试从创设情境、展开讨论、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动学生等方面进行尝试,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主体意识;兴趣点;讨论;课外阅读;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25  一、一次听课  一次,笔者去听一位老教师
摘要:语文教学要实施德育渗透,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强调教学过程、利用语文活动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
过摘要:正处青春年华的高中生,作文却没有青春的色彩。这与我们高中写作教学有很大关系。高中作文教学中,模式化倾向严重,只有改善高中作文教学,给学生自由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才能有一个新的天地。  关键词:写作;模式化;自主性;发展 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的生活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他们的思想应是书生意气,激扬文字;他们的个性应是自由不
摘要:在语文课上应该学到些什么问题的争论始终不曾休止,无论语文是以工具性还是以人文性为主,有一种能力都不应忽视,那就是对学生语商(从狭义上说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商(LQ)是指语言商数,是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总和,与智商情商一样是人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有较高的语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语商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语商;教学方法  中图分
今天在温州中学,听了来自苍南中学的年轻教师吴老师开设的一堂知识拓展类的选修课,我受益匪浅。吴老师亲和自然的教态,激情流畅的课堂用语,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吴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都令我佩服不已。本堂课的成功不仅在于吴老师激情智慧教学魅力的全面展示,丰富有效的知识输入,而且在于学生在课堂中思维得到不断拓展,在知识输出部分更是
摘要: 数学难学,这似乎已成为高中学生的共识,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情感问题,又有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意识力问题,也有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等问题。  关键词:〖HTF〗数学;学困生 ;转化  学生:老师,你一讲我就明白,可是自己做就不会了。  老师:我都讲了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在学校经常听到老师们和学生的这么一段对话。这是中学数学中普遍存在的、有着
农民工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壮大贡献着自己力量的同时,摆在了他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就是把孩子送到他们所在打工地就近的学校,基本上忽视对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培养,这些农民工子女随着他们的父母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像一颗颗飘飞的蒲公英,四处飘荡。文化背景的差别,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使农民工子女产生焦虑、自我意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从教多年来,感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每次布置作文时,学生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唉声叹气,让人看了好不心焦。小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小学生来说,打破作文恐惧感,仅靠讲解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抽象的道理是不行的。较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接触作文,觉得作文就像说话一样并不可怕。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 感受习作的乐趣
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问题,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则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当今世界发展迅速,这发展急切呼唤教育的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突破时代的潮流。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足,面对近几年语文教学逐渐陷入僵化之境等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探讨了自主学习的定义,力求挖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