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轻重失衡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ne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理解、接受,并付诸教学实践。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正确使用“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进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确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纠正的不平衡现象。
  “失衡现象”之一:重“研究”而轻“基础”
  过分热衷于选定“专题研究”,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最容易步入的一个“误区”。就中学语文课而言,对学生提出以类似科研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朝向更科学、更有实践意义的方向发展是应该的。但中学语文课毕竟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应排斥老师用最简洁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取知识。“研究”只能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过分热衷于“专题研究”必然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有把“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研究”为“基础”服务,才能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应有作用,使其在教学改革中更有生命力。任何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失衡现象”之二:重“形式”而轻“实效”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张教学改革的“王牌”,一经推广,你采用,我实施,他推行。但是,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和恰当运用好这张“王牌”,表面上虽然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却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其表現为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的形式化。人类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两大类。不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不分对象和不加选择的滥用“研究”。第二,研究方式的形式化。有些老师为吃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为赶时髦,追求时尚,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三,研究能力的表面化。表现在教师提出的问题肤浅,不能很好的活跃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缺乏相应的引导、深化的意识和能力。应该说,“研究性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只有在符合了教学规律、适合学生特点的情况下才会受到应有的效果。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效,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教师应该既要追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形式的灵活多样,又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最终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点上来。
  “失衡现象”之三:重“起始”而轻“结尾”
  任何研究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中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决定了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不可能像大学生(更不用说专门学者)那样调研周期长、精力专注,其“成果”也可想而知。这样,在“研究性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一开始热衷于某一专题的“研究”,搜查资料,搞调研,对教师、对课本大胆质疑,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又不可能研究的那么专业深刻,加上老师不能及时加以引导,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些悬念和疑问。这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研究性学习”,不但不能增强学习的效果,反而会影响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艺术性、审美性的把握,使学生本来就比较模糊的认识更加晦涩和深奥。
  “失衡现象”之四:重“立异”而轻“认识”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一些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研究”出“成果”,把兴趣和重点放在了标“新”和立“异”上,却忽视或否定对已经被广泛论证的基础知识的认知:不是通过搜集资料、认真地分析,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而是为了得出一个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的结论而旁征博引。这种严重的失衡现象导致一部分学生甚至要为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反面人物(如鲁四老叶、周朴园、葛朗台、别里科夫等人)翻案,而像屈原、陶渊明、岳飞等正直高尚的历史人物却被判定为迂腐可笑之人。这种重“立异”而轻“认识”的做法,不仅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都是十分有害的。
  “失衡现象”之五:重“主体”而轻“主导”
  “研究性学习”往往强调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却忽视或消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这需要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材主旨,更深刻的挖掘教材内涵,更丰富的掌握语文知识,更巧妙的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的为学生解难释疑。因此说,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加强。如果只片面地注重学生“研究”而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必然会造成教学上的无序与混乱。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正因为其“新”,就需要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运用,否则就会与我们的出发点背道而驰,使“研究性学习”失去其生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分析针对某高校大学英语选课制度的一项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选课制度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肯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因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充分发挥选课制度的效用。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选课制度 评级 报告  为了改善大学英语(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的英语课程)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推行大学英语选课制度。在这
期刊
摘 要 PBL 教学法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 本文根据医用化学的特点, 结合 PBL 教学法的优势,在医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为 PBL教学模式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PBL 医用化学 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的设想,在这些设想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思路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
期刊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师角色,淡化教师中心意识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就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者,因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地位至尊,与天、
期刊
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一、音乐素质的内涵  一是音乐知识素质。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
期刊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课题。  一、创造性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时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诸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请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
期刊
摘 要 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英语交际,那么我们教师必须使学生进行反复地操练与练习。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影响到现在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地集中在此类操练上。久而久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降温",学习积极性骤减,根本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想出好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极为重要。  關键词 英语教学 课前课后 合作学习  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
期刊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而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到达以上目的,就要做到:  学生课堂活动应开放化。教师实行开放化
期刊
课堂提问,是我们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
期刊
摘  要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民营中小企业面临极大的融资难困境。而同时,民间游资却为了逐利,游离于实体经济,大量投机于股票、期货、房地产等市场,催生一个又一个的泡沫。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金融创新引导民间游资回归实体经济,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关键词  民间游资  金融创新  实体经济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约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0%,为社会提供了75
期刊
摘 要 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今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教育 关注后进生 能力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淡化了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