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kongq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是一个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源,它有助于帮助人们把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不论是世俗画还是山水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社会状况。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时期,山水画名家层出叠现,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山水画以自己特有的格调存在。
  关键词:南宋绘画 山水画 构图 题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32-02
  一、南宋四家风格的异同
  自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兵变和巩固地位统治者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为之后文明艺术的开展奠定了稳定基础。北宋时期宋徽宗对宋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例如:提高画家的地位,成立翰林书画院,扩大宫廷画院,完善画院制度,以绘画作为科举考试和升官的一种方法,组织文臣编写书籍,自己也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的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北宋初期绘画成就最高的大家是李成和范宽。靖康之变之后,宋家皇室向南转移,绘画重心也转向南方,画家对于秀丽的江南山水描绘的更多了,风格也变得空灵秀雅,而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新的形象和独特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天地。
  南宋四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李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李唐原是北宋的画院画家,所以李唐的山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北宋的风格,早年时期开创了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风格;晚年时创“大斧劈”皴法,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例如他的传世作品《万壑松风图》在山水的皴法上还是沿袭的北宋范宽的影响,但在构图上更注意景物的裁剪突出中景,营造出和北宋的全景式构图不一样的“山中之景”,同时也显示出向南宋山水过渡的信息。
  刘松年可以说是李唐的学生,刘松年师承张敦礼,而张敦礼的老师是李唐,因此刘松年的山水画风是继承李唐的画风,笔墨上更加严整细谨,笔法上比其他三家更加柔软,刻画的景物更加温润。例如《四景山水》,他描绘四季西湖景区周围贵族生活的风光,四幅画面主题鲜明,构图严谨,对四季特征的把握极其精准。作者把将近一半的画面作为展现湖光山色的基本手段,画面的另一边则留白作为想象空间,而且他在描绘技法上的劲挺,都展现出了在李唐之后南宋山水画新的变化。
  马远出生于绘画世家,但在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上却超过了先辈。他继承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在构图上,马远大胆取舍剪裁改变了以前传统的“全景式”构图,取景上以偏概全,大多用近景来描绘一角或半边景物的局部,以此表现强烈的空间感,他的独特画风被人们称为“马一角”。《踏歌图》描述了山峰下田地里四位老农踏歌欢庆丰收的场景,用天空的云气隔开高山与近景以拉大空间,画面虚实结合并形成对比。
  夏圭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画家,能做小幅精品,更能创作高头长卷,其中的小幅作品是南方山水景致的真实写照,构图取景与马远接近,善于从局部景物中发掘山水辽阔深远的意境,共同代表了南宋画院的风格。《溪山清远图》取江浙一带的临江景色,景物布置经过周密的思考,疏密有致,虚实相宜,景物变化丰富而又简约,给人以空灵疏秀的感觉。
  二、全景,边角之景、折枝花的特点
  南宋四家中李唐、劉松年的在造型章法上与北宋稍有不同,而马远、夏圭则是完全取代了北宋的全景式构图,构图方式改变的同时画面呈现的内容给人的感受也是有所改变的。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描绘的是北方壮美的雪山风景;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上有天,下有地,以高远为主,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硕大的山石气势逼人,给人以高不可攀的感觉;冬日雪后大地一片苍茫,群树林立,姿态万千,为萧瑟的冬景平添了几分生气;寒林往上是半山腰被白雪覆盖的庙宇,再向上是雄伟的主峰,两侧是若隐若现的村庄和山峦,它们使画面更显得幽静与深邃。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构图更加的自然化和生活化,描绘的景物由大到小,由繁到简,由整体到局部,画面留出的大片空白以突出景观并给人留有想象空间。马远的《华灯侍宴图》,它的创作背景是因为朝廷北伐失利,要跟金人议和。这场寒冷的夜宴,气氛复杂,在长方形的绢本上,主题只画到三分之一,然后是朦胧的山水,最上面则全是留白。现在的人们在阅读这样一幅作品时大概要依靠自己的想象,才能透过夜色的宫闱直抵八百年前的历史深处。夏圭的《雪堂客话图》画为江南寒江雪景未融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虽然沉寂但又蕴藏着的勃勃生机。二人在白雪覆盖寒气逼人的山林房舍的室内对话。画面左下方的山石和两株老树,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前后掩映。画面右下角为水波轻轻起伏荡漾的湖面一角,一叶小舟漂于湖面之上。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无际,使人进入缥缈深幽的境界。“边角之景”在艺术上高度提炼突出表现景物的远近、高低和疏密,形成的独特的视觉美感,在藏与露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深邃的意境,讲求空灵的审美理想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诗意,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和后来文人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边角之景”是指对景物局部的特写,无独有偶,唐代也有一位对局部特写的大家边鸾。边鸾是花鸟画家,与他同时期的能作折枝花的画家有很多,但在边鸾的“折枝花居其第一”。有诗人赞赏经过画家的剪裁修饰之后,花卉的美感更为突出,更加的自然生动。边鸾的折枝花样将图案形式提高到了自然形象也为之后画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三、三种构图的总结
  全景式构图和“边角之景”以及边鸾的“折枝花”可以将他们看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是需要通过统一的手法使得画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局部则需要更多的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于整体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全景式构图当中景物整体布局也会有主次之分,黑、白、灰的安排,点、线、面的处理,以使局部服从于整体,在整体中这个局部又是突出刻画的。不管是哪种构图它们呈现的形式都是具有美感的,它们对画面展现的效果都是具有贡献的。
  四、南宋四家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   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宋朝相差甚远,但是在绘画上却有相通之处。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方面:宋朝绘画之所以这么繁荣得益于“抑文扬武”的政策,朝堂之上的文官越来越多;又因为建立翰林书画院,扩大宫廷画院,更多的宫廷画家也开始进入朝堂,为迎合统治阶级绘画处了有宣教作用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审美趣味。荷兰在脱离西班牙政治上,在脱离了西班牙的统治后,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共和国,这是第一次艺术收藏落入了富裕的中产阶级公民手中。相比看到国王的画像他们对于纺织商人、医生或其他平民的肖像画更感兴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普通人的平凡日常突然都变成了艺术题材。
  第二在经济方面:宋代也因为“抑文扬武”政策导致军事力量薄弱,南宋时期在战事上连连吃败,但又通过议和的手段获得暂时的和平。此时的经济也曾繁荣一时,它的繁荣表现在农业工商业、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量流入城市,形成广大的市民阶层。此时的绘画是为了和实用工艺配合变成了商品,比如说:屏风和团扇。对绘画需求量增加的同时,相对应的职业画家的也开始活跃起来,由于市民需求的刺激绘画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变得广泛,不只是为迎合统治阶级还要兼顾市民阶层的口味和一些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此时的世俗美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17世纪的荷兰进程中,荷兰人远征亚洲进行贸易往来,甚至有几次意外去到了澳大利亚,不久他们就主宰了国际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富有的商人们想要用绘画来描绘他们在波涛汹涌间的冒险,他们在海外贸易的据点,老板们,还有战利品。有了富裕的钱,更多的人可以给家里或者办公室购置艺术品。欧洲第一个有竟争力的艺术市场应运而生,一些历史上最出色的画家也产生于其中。
  第三在文化方面:從北宋到南宋,画家的视角不断下移开始以人的视力所及为描绘对象,更多的普通人出现在南宋时期的画卷中,风吹落了牧童的斗笠、农人与牛以及背上烧着的艾草,这也许就是画家们真实看见的南宋。初次面对烟雨迷蒙的江南,他们要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储存记忆的场所。荷兰共和国是一个新教的国家,图像在其教堂里是被禁止的,所以艺术家作画的主题变的世俗化,所以他们的画往往充满了精神上的意义。冬日风光,河流景致,城市面貌以及家禽,水果等都是被描绘的对象,只要你能想出来的就有精于画它的荷兰画家,17世纪的荷兰绘画充满了魔力。
  五、结语
  南宋四家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不仅是在笔墨章法上,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的情感与自然开始走向融合,即艺术家对山水的观察、理解和感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画家们主观的情绪更为凸显,这种情绪借助于树木、山石、河流表达出来达到了物之趣的阶段,后来元、明、清画坛也深受其影响。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宋画除了要学习技法、构图章法之外,还要学习他们的内在精神,借助外物所彰显的意境,虽然一时难以达到这种境界,但这种高超的艺术气质值得我们不断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门神画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门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切结合,反映民风民俗、社会生活和群众的精神世界,随着人们生活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门神 门神画 功能嬗变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21-03   中国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
摘要:随着素质化教育的深入,高校教育步入崭新的改革发展阶段。美术鉴赏课程作为高校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优化学生艺术审美,拓展学生艺术视野,而且还能创新学生艺术思维,深化“美”的认知和感悟,对学生综合素质、艺术素养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高校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状况,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 教学研究 高校  中图分
摘要:如今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很多人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对艺术的追求也开始在人民群众当中流行起来。目前在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我国高职舞蹈教学模式也开始了相应的改进,力求让舞蹈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既要跟现代的艺术思想融合,又要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丰富舞蹈艺术的时代色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意义,将舞蹈带进人民群众当中。  关键词:舞蹈教学 传统文化 艺术思想 时代色彩 
摘要:音乐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元素,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教育人的方式。音乐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在于音乐审美教育是教育人的重要手段,教育人的目标明确,音乐艺术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音乐教育是一种具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相对较高,音乐教育更有利于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因此,将小学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是非常科学的。  关键词:德育 小学音乐 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J60
摘要:诞生于我国远古时期的民族乐器笙,在其漫长的流变历史中,曾几起几落,经历过辉煌也跌落过谷底,在民族文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又重新获得广泛关注。同时,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也经历了各种改革与完善,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基本模式,它是古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作为我国民乐队中吹管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笙从过去单一的伴奏形式已经逐渐进入民乐队中的各种形式的演奏,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
蚁族话题自2007年起开始登上中国社会的话语舞台,在社会学领域被称作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社会群体的第四次大发现。通过对准蚁族群身份认同的研究.发现个体媒介素养
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艺坛当中比较耀眼的大师,张大千无疑有着传奇的一生,更是有着卓越的艺术成就,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绘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通过对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艺术的剖析研究,就能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其绘画艺术的特色。基于此,本文先就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艺术特征以及审美价值加以阐述,然后就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艺术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语言以及产生的影响。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张大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吸收课堂知识,也需要紧跟时代做出改变。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帮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这其中微课作为一种特别又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微课,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有更浓厚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本文就将微课应用于高职音乐
期刊
罗丹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刻艺术家,同他的两个学生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罗丹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束缚,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