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医辱医是文明社会之耻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5日凌晨,3位就诊者在301医院骨科急诊室袭击了一名值班医生。“一个人拿凳子砸向值班医生,医生眼镜被打掉。”网友提供的图片显示,现场有物品被砸,固定电话掉在地上。
  广东一名神经内科女医生15日也遭病人砍成重伤。这名女医生在医院查房时,一名男子找到她,说一年前曾找她看过,现在又不舒服了,必须帮他看病。女医生表示,等查完房、开完医嘱再帮他看。谁知,这名男子从怀里拿出刀就砍向女医生。
  仅27.14%的医务人员未遭遇过暴力事件
  最近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疗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2014年,59.79%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07%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仅有27.14%未遭遇过暴力事件。根据医师协会调查统计,医师受到伤害事件逐年增高,医师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伤医事件频发成医师压力主要来源之一
  中国医师协会调查结果显示,医师的压力来源于工作量大、医疗纠纷多、患者过高的期望以及伤医事件。其中,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占72.71%,伤医事件频发占69.6%。医师们越来越不希望子女报考医学院校,2014年不希望自己子女从医的比例高达64.48%,这进一步印证了医师对执业环境不满意,进而影响到职业成就感的评价。
  伤医辱医是社会之耻
  近期,各地伤医辱医事件此起彼伏。弥漫的暴戾之气,既伤害了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令社会各界深感忧虑。
  在全世界,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医生是“生命的保护神”,理应受到最高礼遇。有一位中国医生在美国进修,开车时误闯红灯,被警察拦下。当警察看到他的胸牌时,立即予以放行,并告诉他先去上班,不能耽误救人。但是,等他下班后,警察会到医院门口再开罚单。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美国人对医生的尊重。一个社会对医生的态度,体现了对生命的态度。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有人说,当你生命垂危时,在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中,医生是最希望你活下来的人。因为医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治病救人,没有一个医生想把病人治坏治死。而在全球医生中,中国医生是最能吃苦的群体。我国的标准工时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最新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医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量特别大。52.72%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有人戏言,中国医生只要坚持8小时工作制,每周末休息,整个医疗体系就会瘫痪。在很多大医院,医生出诊一天,看七八十个病人,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其劳动强度之大,世界罕见。例如,美国梅奥诊所的员工是北京协和医院的15倍,但每年接诊的患者只有协和的一半。中国医生以超负荷的工作,承担了世界上最大的门诊量。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敬佩。
  当然,中国医生并不完美。有的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存在逐利动机,其公信力自然受到质疑,因为逐利是摧毁医患信任的致命杀手。但是,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医生,而在于不合理的医疗体制。当前,公立医院的定价机制和补偿机制尚未理顺,医生的劳动技术价值严重偏低,只能靠多卖药、多检查来维持生存。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侧支循环”,意思是当大血管堵塞时,周围的小血管就会形成通路,以保持血液循环。同理,当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合理回报时,必然会诱发“侧支循环”。因此,只有让医生靠技术吃饭,而不是靠“开单”生存,才能重新赢得社会的信任。
  医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当医生。如果医生频频遭遇暴力袭击,社会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最优秀的人才不愿学医,大量医生逃离医疗行业,良医的生产线逐渐断裂,最终导致好医生奇缺,看病越来越难。
  可见,伤医辱医是文明社会之耻辱。试想,一个社会连医生都不尊重,还能尊重哪个群体?即便个别医生存在技术缺陷或道德瑕疵,也不应被随意伤害或侮辱。即便医生没有待你如亲人,至少也不应成为你的仇人。伤医辱医不仅冲破了道德底线,而且损害了公共利益。当医生受到暴力攻击时,必然影响其救治其他患者,有人甚至因此而失去抢救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袭医和袭警的性质同等恶劣,理应严惩。
  人生在世,谁也离不开医生。当你生病时,如果希望得到良医的照护,就请从尊重医生做起吧!
其他文献
我完全没有想过,父亲也会老。记忆闪过,父亲的一声呼唤把我拉回现实。眼前的父亲,分明是老了。  那次回老家,我坐在公交车上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忽然,我看到一个老头正吃力推着三轮车前行,车上都是菜。他弓着身子,蹒跚前行。我看了有些心酸,谁家老人这么晚还在干活?  待到公交车靠近了老人,我惊得目瞪口呆,竟是我的父亲!我赶紧跳下车招呼他,父亲扭身看到我,眼里闪出惊喜的光。风吹动父亲花白的头发,脸上的皱纹里满
期刊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领导人逝世后的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改变。  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讣告发布中有一个区别于毛泽东、周恩来的评价: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事实上,“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评价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成为中央领导人逝世后的常用语。享有这一评价的既包括老一辈领导人叶剑英、徐向前等人,也包括荣毅仁、谢非等后来步入高级领导人岗位的干部。  邓小平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期刊
相比“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至高的政治荣誉,领导人逝世后获得的称号中,还有更为“写实”的一部分,即根据所从事领域工作确定的称谓。这些评定中,最为常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三种。同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三种称谓前又有“伟大的”、“杰出的”等修饰语。  这其中,能够称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领导人并不多。这一名单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杨尚昆、王震。  在
期刊
随着历史环境发生改变,不少领导人的评价也在发生改变。  这其中,有两类领导人去世后的官方称谓改变较大: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另一种则是“文革”中逝世并在后来获得平反的领导人。前者最为典型的是陈独秀。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使用了“陈独秀投降主义”的提法,正式取代了此前“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定性。1981年的《
期刊
对于给不给军衔、给怎样的军衔,大多数将帅并没有过多计较,而是表现得十分豁达。  1955年9月初,天津的一家军工厂赶制了一套大元帅制服。大元帅服的肩章由金黄色底面构成,上面绣着红色的国徽和银色的五角星,看上去威武庄严。这套制服本是给毛泽东量身定制的,但他却一天也没有穿过。在得知自己被评定为“大元帅”的消息后,他找到彭德怀和罗荣桓:“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
期刊
怎么到达腾冲  汽车  腾冲有两个汽车客运站,隔街相望,其中腾冲客运站的车辆班次比腾冲汽车站多,这里也是滇西的终点站。昆明、大理、保山都有直达腾冲的长途汽车。从昆明前往,可在昆明西部客运站坐车。也可先到保山,在保山有很多班车到腾冲,非常方便。  飞机  腾冲驼峰机场已开通多个航班,昆明、丽江、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到腾冲的飞机。昆明到腾冲飞行时间约为1小时,昆明到保山飞行时间约为45分钟。
期刊
宋任穷回忆说,授衔的初步方案公布后,大多数人对此都表示认可,但也有那么一小部分,对结果并不满意。有的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不很舒服;有的人眼泪长流,两三天不吃饭;还有人跑到领导那里,说自己如何劳苦功高,点着名要高级军衔;更有一个红军时期的老干部,在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后,竟公开地说:“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泽东听到这些事,很不高兴,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欧阳
期刊
2013年10月25日,温岭发生了杀医案。当时微博、微信上就形成了舆论的热潮。在医生的圈子里,充满了震惊、愤怒、谴责,甚至失望与无力;而在其他圈子里,鲜有人提及杀医案,或者丝毫不见谴责和惋惜,倒有一些人借此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更有甚者幸灾乐祸。  这种反差我们早已不陌生,从同仁医院的徐文大夫被砍伤,到哈医大实习医生王浩命陨刀下,再到温岭的王云杰大夫血洒诊室……哪一次惨剧之后不是医生群情激奋,悲伤无
期刊
蔡惟是一个被纳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的孩子,她的母亲周绮思是中国首例依靠人工全静脉营养维持生命的“无肠女”,也是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无肠人”;而她是全球首例靠人工静脉营养生存者孕育的孩子,她的出生,曾被誉为不可能实现的奇迹。  在她没出生之前,很多人劝她父亲,照顾一个无肠人已经异常艰难了,再让无肠妻子孕育孩子,那更是难上加难。可父亲说,我需要一个盼头支撑我活下去,就如黑暗的隧道前方出现了亮光,路再远也
期刊
明星看病遭遇“态度不良”医生,一条诉苦长微博在网上掀起一场医患骂战。尽管当事人事后发微博表示“放大个人情绪不妥”,希望医患“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期望平息纷争,但这一事件背后的种种,仍值得深思。  演员韩雪在6月29日的长微博中称,自己因下水拍戏伤了眼睛,白天忙着拍戏,晚上挂急诊求医,却遭遇一个“态度冷漠”的急诊医生。遭冷遇的韩雪忍不住“爆粗”,虽然微博声称为此道歉,但却在文尾指出这名医生不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