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数学思维过程 明晰探究思维活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q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活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位教师在教学“找次品”一课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教学案例:
  一、合作交流,感悟把待测物品分3份的原理
  1.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师:看到大家那么能干,阿凡提也想来考考大家。
  出示:有9枚金币,其中1枚是次品,比其他的金币重一些,你能称3次就把假金币找出来吗?
  师:请大家4人小组称一称,并在小卡上用树状符号分析图做好记录。(学生4人小组边称边尝试在小卡上画树状图进行分析)
  2.展示,分享。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小组展示小卡,并派代表介绍做法,教师板书)
  3.引导交流,优化方法。
  师:大家觉得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为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分成3份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这种方法需要称的次数最少。(教师结合学生评价,擦除复杂方法,优化板书)
  二、运用方法解决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情况
  师:看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是最好的。但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又该怎样分呢?请大家试试从8个金币中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次品。(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
  师:怎样称次数最少?
  生8: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
  师:观察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9:分成了3份,其中有2份个数相同,另外一份只和它们相差1。
  师:我们也可以说接近平均分。
  师:你觉得找次品最优的策略是什么?
  生10: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要尽量接近平均分。(师课件出示:尽量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
  三、梳理方法,提升技能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最快发现找出次品的方法?
  ……
  案例评析: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板卡呈现数学思维过程,明晰探究思维活动,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首先,通过组织模拟天平称纸片、称硬币等活动,引导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找次品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找次品的原理。然后引导学生用树状符号分析图在小卡上写一写,把灵动于指间的动态思维过程演绎在板卡上,为科学描述称量过程提供语言范本。学生利用天平找次品,再运用数学符号记录方法,进行合理的、全面的推理,既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又让隐性思维显性化。通过交流、观察、分析、推理,逐步引领学生明晰探究思维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板书就是传播知识的窗口。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巧妙利用板书,简洁、清晰地呈现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让生生互动有了交流的依托。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出称的过程——每次称几个、下次要称几个、称的是哪几个,同时称的结果(至少称几次)一目了然,利于学生在交流、分享中领悟找次品的原理,自主建模,逐渐优化出最佳方案。另外,教师在板书过程中采取“先板书,后划去,最后保留”的方法,既简化了思维过程,又能突出学生的思考过程,起到了化繁为简的功效,把握住了“数学广角”教学的意图,突出了优化的数学思想。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充分利用板卡引导学生用树状图分析、记录找次品的过程与方法,将数学思维通过简易的数学符号呈现于板卡上,再通过观察、归纳留存于学生心中。借助板卡明晰探究思维活动,既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简洁美的魄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圆规熟练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  2.在自主猜想、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在感受用圆规画圆方便、准确与神奇的同时,让学生创新使用圆规,培养学生对圆规这一学习工具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旧比较,形成圆的基本概念  师:圆,
期刊
初次教学:  (复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  师:经过这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  生:一条。  操作活动:(1)从这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能画多少条?(2)量一量你画的这些线段,有什么发现?  生1:从这点到已知直线的线段能画无数条。  生2:我发现越往两边画的线段越长,越往中间画的线段越短。  生3:垂直时画的线段最短。  师:像这样从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的长度,我们把它叫
期刊
在中国,小学生只要学了分数,分数的性质就能脱口而出,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至少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但如果问学生怎样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有哪些典型的应用等等,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就寥若晨星了。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数学教学追求“多而全”决定的。西方教学着眼于“少而精”,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都远远高于同龄的中国学生。因此,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按各个专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提高是大有必要的,既有利于兴
期刊
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培养空间观念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教学中,要从巧抓图形的本质特征入手,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平行和相交》一课,对小学生来说,“平行”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形式化地记住“平行”概念并不困难,但要真正理解概念本质特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 笔者以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为教学主线
期刊
自然数是小学数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旧教材中单独安排了一课时,而现在的苏教版教材只是在“倍数和因数”单元作了如下注释:“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非0自然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然数的概念理解有困难,尤其是对“0”是不是自然数、自然数中蕴含的规律等含糊不清,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前阶段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认识自然数”一课后受益匪浅,现摘录其中几个片断,与大家共
期刊
教学改革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为他们今后实践能力不断向“高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学生初步实践的三个层面:理解型实践、发现型实践和应用型实践,结合教育教学实例,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作一粗浅探讨。  一、理解型实践  理解型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融
期刊
演绎文本生命,就是一种对文本挖掘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文本具体生动,富有生命特质。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文本内涵,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么,怎么才能让文本绽放生命之花呢?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化“静”为“动”,演绎数学文本生命的精彩。  一、挖掘教学内容,达成预期目标  有人说过:“目标是课的灵魂,内容是课的血肉,形式是课的骨架,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期刊
前不久,我校组织了优质课竞赛。本次竞赛采用课前一小时抽班级和课题进行备课的方式,学校只提供一本教科书。一位教师执教“鸡兔同笼”一课,听后获益不少,现付诸笔端,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以图代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今天大家知道要上什么课吗?  生:数学。  师:那我是什么老师?  生:数学老师。  师:对。我是数学老师,而且老师还有个爱好,那就是画画。现在想展示一下,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期刊
近年来,笔者积极倡导教师用“理性教学”的理念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把培养“基础扎实、思维灵活、探索积极、视野开阔”的学生作为自己数学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我针对常见的教学做法进行了创新思考和理性实践。现整理成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回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思考的力量和灵光  生活世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一门心思地投入到科学世界的怀抱中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发现,数学的真理性认识有时真
期刊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关心的热点。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笔者也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新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例】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我以“图1是一个梯形,你能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应怎样分?”这样一道习题为蓝本,创编如下的学习情境:  王敏家有一块梯形实验田,今年爸爸想对一种作物的两个品种进行同样条件下的种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