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活字典”陈寅恪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学,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是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他曾留学日本、欧洲、美国等,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古文字,并了解西方文化。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在中国百年学术史上,陈寅恪才是学贯中西的“泰斗”。大家熟知的季羡林也是受他指教、经他提携的学生。所谓“技不压身”,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多学些知识,多积累一些技能,才能学以致用,厚积薄发。
其他文献
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吟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
期刊
许多成功的高考作文,或论据充实,或形象丰满,或意境深远,它们风采各异,但都较好地体现了“丰富”的特征。那么,要想使文章“丰富”,需要做些什么呢?  视角多元,论据充实  论据的充实与否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如何选择和运用。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最具典型性、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在时间上可以兼顾古今,在地域上可以关注中外,同一时期同一国别的论据也可按行业、身份、职责的不同来分类运用……这样一来,论据就显得
期刊
文采是文章的助燃剂,所谓“文采斐然著华章,含英咀华留余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干瘪无味、平淡无奇、拖沓无力等往往是作文的魔咒。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确,优美的辞章会为你的写作增光添彩。那么怎样才能使你的文章表达灵动,文采飞扬呢?  遣词造语,生动有神  字词是写作的基本单元。福楼拜有个“一”词说,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一个最合适的名词;一种性状,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一个动作,只有一
期刊
现实到不了的地方,就让想象驰骋吧!科幻世界何其浩瀚、奇妙、玄远,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今天“欺软怕硬”,选了三篇软科幻,但绝对是货真价实、实至名归的大家之作,小伙伴们都来感受一下吧。  “昨晚我做了个梦。”LVX-1平静地说。  苏珊·凯文一言不发,但她那因智慧和经验而满布皱纹的脸上,似乎闪过一丝细微的抽搐。  “您听到了吗?”琳达·鲁旭紧张地说,“跟我刚刚告诉您的一样。”她是个身材娇小的年轻女子
期刊
近几年,一些材料连续多年频繁出现在众多高考佳作中,如兵败乌江的项羽、归隐田园的陶潜、以月为伴的李白、赋诗赤壁的苏轼、精忠报国的岳飞、怀石投江的屈子、牧羊的苏武、出塞的昭君、抗金的岳飞、霸王乌江自刎、司马迁隐忍著《史记》、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虽则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因为作者巧于点化,旧材料也谱写出了新篇章。可见,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
期刊
九一年我搬到那儿才知道姜文也住在那儿,马路对面。  九二年《动物凶猛》发表,我送了一本《收获》给姜文看。当时他正在争夺《红粉》,我在他家见到苏童。有两个导演说,不知道《动物凶猛》怎么拍成电影。有一个导演说,姜文拍不了这个东西。  记不太清在这之前还是在这之后,在刘晓庆家里见到文隽。姜文说这是个不错的香港人。他们正在合作拍《龙腾中国》,文隽是制片人。  在我家或他家经常谈起《动物凶猛》这小说。姜文东
期刊
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三年的老外,怀揣一颗吃货的心,和丈夫女儿一起,驾车游览中国,尝遍了各地的美食。看看她眼中的中国八大吃货去处如何?  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知名的大都市,游客可以尽享中国和全球的美味佳肴,但对于真正的吃货来说,离开这些大城市,才能找到更多令人期待的中国美食。  我在中国生活了三年,一直撰写有关中国饮食的文章,怀揣一颗吃货的心,我和丈夫还有两个女儿一起,开始了一段为期半年的旅程。7月1日,我
期刊
搞笑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幽默模仿,也是一个奖励给“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科学研究(以及事件)的奖项。如你所想,这个奖项必然是搞笑的。但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研究,要不是有着无比“硬朗”的科学性,要不就是被有着无比“硬朗”科学性的研究扇了耳光。  不如让我们来看看,从1991年的第一届Ig Nobel开始,哪些奖项最搞笑吧~  化学奖  你爱烧烤吗!  爱!  你自己做过烧烤吗!  没有!  
期刊
安惠小苑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人人都会老,有爱心的人就不会看着摔倒的老人不扶。遇到他人危难之时搀扶一把,是一个人最起码道德。不必那么多顾虑,那么多从众的盲目和故作的担忧。  生死之恋 扶老人需要理由吗?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只要你认为是正确的,何惧之有呢。  谁配恋爱 扶是肯定要扶的,但可以同时用手机录一下凭证。如果情况不明,还是直接打急救电话或找就近民警,这样也避免了用力位置不专业反
期刊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其父陈三立是著名诗人、“清末四公子”之一,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