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姓氏文化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日本由大和民族构成,属于单一民族国家。然而其姓氏种类之多、类型之复杂、寓意之怪癖在世界姓氏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日本姓氏文化是日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的集中体现,是日本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姓氏;文化研究
  一、中国姓氏与日本姓氏概况
  袁义达、邱家儒在联合出版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指出,中华民族到现在为止大约有4100个姓氏,相对于中国十三亿人口来说是比较少,因此中国同姓经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中国姓氏起源于对风、雨、雷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传说中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为雷姓、黄帝为云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姓氏”是两个概念:“姓”是指人的血统,“氏”是代表人的身份。汉朝之后“姓”、“氏”才开始合流,并逐步演变至今。
  与中国姓氏不同,大和民族作为日本唯一民族,其姓氏呈现出种类多、类型复杂、寓意怪癖等特点。日本姓氏学者丹羽基二在《日本苗字大辞典》中指出,“日本1亿左右的人口却拥有约30万个姓氏”[1],相对于日本一亿人口来说是比较多的。日本姓氏的产生相对于中国来说较晚,大和政权建立后,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才开始产生姓氏。在日本古代社会里“姓氏”同样是两个概念:“姓”是政权统治者赐予贵族的称号,“氏”是指出身氏族。
  二、日本姓氏文化历史背景
  (一)大和时代的日本姓氏
  日本姓氏框架在大和时代基本成型。公元4世纪,随着大和朝廷势力的扩张,各地被征服群体以氏族集团形式在国家统治机器中担任职务,以世袭方式向大和朝廷臣服,氏名官、氏名职等习俗在大和时代形成。如:“大伴氏”负责军伍、“苏我氏”负责财政、“物部氏”负责物质,此时人们可以根据某人氏名判断其职务。这些氏名皆是日本天皇赐予,大和朝廷为区分氏名高低,在借鉴朝鲜新罗按照血统关系固定身份尊卑、高低贵贱的基础上,形成日本独特的“姓”等级制度。总的看来,大和时代日本姓氏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姓”、“氏”皆为天皇御赐;二是“姓”、“氏”两级制度,“姓”表示身份与等级,“氏”表示出身于职业;三是姓氏使用限于朝廷臣子,百姓尚无姓氏。
  (二)大化革新后的日本姓氏
  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效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大化革新。随着改革的推进,原来实行的“姓氏制度”已不在适应社会现状与需求,因此朝廷对姓氏制度进行改革。朝廷在7世纪集中推行一系列政策,如:646年为废除豪族部民实行《改新诏》;664年旨在解决改编、认定氏族推行《甲子宣》;679年为推行户籍制度强制执行《庚午年籍》。在认定氏族地位时,朝廷在实际调查基础上按其规模大小分为“大氏”、“小氏”,且严格实行氏族等级制度,所谓“大氏之氏上赐大刀、小氏之上赐小刀,其伴造等之氏上赐干循弓矢”[2]是其真是写照。
  (三)平安时代的日本姓氏
  平安时代日本姓氏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姓”存在意义逐渐消失,“氏”的意义开始强化。随着官员贵族化趋势的扩张,朝廷为最大限度利用氏族影响力,通过氏族结构家父化将氏族组织扩大化,即中小氏族附庸于大氏族。氏族的不断扩大造成族僚分化,氏族分支和氏族分支的分支便不断涌现出来,派生出众多氏名,如“源氏”派生出“淳和源氏”、“村上源氏”、“宇多源氏”、“嵯峨源氏”等。在平安时代,日本朝廷法令制度涣散,致使国家治理体系松弛、军队战斗力不足、地方势力突起,武士阶级应运而生。武士阶级为寻求强大的政治庇护力量,依托氏族纽带不断汇合形成大武士集团,进而执掌国家政权。与昔日氏族集团一样,大武士集团逐步分化出不同氏名,如“源氏”分化出德川家康、源赖朝等。随着贵族氏族和武士氏族的不断分类出现庶子独立情况,其规模较小、相对独立、比较稳定的家族集团称之为“家”。
  (四)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姓氏
  明治维新前姓氏只属于贵族,民众并无姓氏。明治3年日本政府按照“四民平等”国策取缔封建姓氏等级制度,以太政官布告形式准许百姓拥有姓氏。在此形式下日本民众纷纷选择姓氏,村落周围景物、自家住址、居住环境等皆成为姓氏:住在山下的称之为“山下”,居住地周围有松树的称之为“松下”,房子在田地中间的称之为“田中”,居住于峡谷旁的称之为“大谷”。平安时代出现的“家”在明治时代确定下来,“家”是指在封建家父长制基础上结合的血缘团体。日本姓氏结构的基本单位以夫妻家族为核心,姓氏真正成为区别于不同血缘系统的家族符号。
  三、日本姓氏文化的内涵及类别
  (一)日本天皇及皇室无姓
  在日本人眼中天皇乃传说中太阳神之子,因不属于凡人而无姓,这一点与中国古代统治者观点截然不同。中国古代传说中诸神皆有姓,如玉皇大帝姓张、龙王姓敖,皇帝因其是真龙天子在世而有姓氏。但日本人认为神无姓,因此包括天皇在内的皇子、皇孙、皇亲皆无姓。日本皇室中男性名字多以“仁”结尾,如裕仁天皇;日本皇室中女性名字多以“子”结尾,如爱子内亲王。一般女子在出嫁后要改为夫姓,但平民嫁到皇室家族任然沿用娘家的姓,如皇子文仁的妻子川岛纪子,结婚后依然姓娘家姓氏“川岛”。日本天皇及皇室遵循《皇室典范》,因而皆无姓。
  (二)日本姓氏的主要类别
  一是以地名为姓。有关统计显示当今日本姓氏中90%来源于地名,在日本姓氏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以“田”为例,居住在田地中间的姓为“田中”,居住在田地旁边的姓为“田边”,居住在田间沼泽旁边的姓为“田泽”,此外还有“本田”、“松田”、“池田”等。又如以“山”为例,居住在山上的称之为“山上”,居住在山口的称之为“山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称之为“山内”,还有“冈村”、“山本”、“川崎”、“宫崎”等。以地名为姓的很容易考证其祖先居住地理位置,如“田中”以九州居多。
  二是以职业为姓。日本人会以自己职业为姓氏,以养殖业为例:过去在贵族家饲养狗的姓为“犬养”,饲养猪的姓为“猪饲”,饲养鱼鹰的渔夫姓为“鹈饲”,以捕食鱼为生的姓为“古井丸”等。又如以工作为例:在风花雪月场所工作的称之为“那妓男”,做纺织业的称之为“服部”,冶炼金属的称之为“锻冶”,销售米的商人称之为“米物”,贩卖油品的称之为“味香”等。   三是以数字为姓。以数字为姓是日本姓氏文化的独特之处,大概分为三种类型:首先表示时间和顺序,如“山本五十六”中的“五十六”表示其父在五十六岁得子,“十七女十四男”表示其出生时在家中的顺序。其次表示规则性数字,如“一井”、“二井”、“三木”、“四松”等。最后是表示特殊性数字,如“百代”、“十二月田”、“依存六分”、“千家的”等。数字为姓成为日本姓氏文化的亮点。
  四是以动物为姓。日本姓氏中以动物为姓的类型众多,如日本人认为“龟”是吉祥的化身,名字中带龟字的姓氏有“龟田”、“龟户”、“龟谷”、“龟原”等;又如日本人喜欢“龙”,其姓氏有“龙泽”、“龙谷”、“龙田”等。猪、熊、鹤、鸭、鹿等动物皆成为日本姓氏,但直接以动物为姓氏的相对较少,如没有姓“牛”却有“牛丸”,没有姓“猪”却有“猪头”,没有“马”却有“马渊”等。
  五是以植物为姓。日本以植物为姓的主要有以下六大类:“以松”为姓氏的有“松下”、“松井”、“松本”等;以“竹”为姓氏的有“竹下”、“竹内”、“大竹”等;以“梅”为姓氏的有“梅津”、“梅田”、“梅岛”等;以“花”为姓氏的有“花田”、“立花”、“小花”等;以“木”为姓氏的有“铃木”、“端木”、“高木”等;以“藤”为姓氏的有“远藤”、“佐藤”、“工藤”等,其种类之多实属罕见。
  四、日本姓氏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造姓运动使得日本姓氏稀奇
  明治8年颁布《苗字必称令》旨在用法律手段使群众在名字前加上姓氏。轰轰烈烈的造姓运动使日本群众对待姓氏态度发生巨大变化,怪姓、奇姓层出不穷。绝大部分日本民众在取姓氏时就地取材,加上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法令催促较急使得像“九鬼”、“猪头”、“犬养”、“我妻”、“牛丸”等怪姓出现,在中国人认识里这是十分不可理解的行为。造姓运动不仅使日本怪姓、奇姓增多,也使得日本姓氏种类繁多,在取姓方面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想象力的丰富。
  (二)日本男性与女性的名字
  日本男性名字多以“郎”、“助”、“男”、“介”、“雄”等字结尾,来彰显男子英俊、潇洒、忠诚、雄伟的特性。男性名字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名字体现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寓意深刻而又古色古香,如“克己”来源于《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曰仁”,“省三”来源于“吾日三省吾身”。二是名字讲究长幼顺序,长子一般名叫“太郎”、次子名叫“次郎”、三子名叫“三郎”,以此类推十一子名叫“余一郎”;当然也有把“郎”字去掉的,如长子为“太”、“一”,次子为“治”,三子为“选”、“藏”、小儿子表示为“助”。“松下幸之助”一定为小儿子,“小泉纯一郎”一定是家中长子。
  日本女性绝大多数以“子”结尾,来彰显女子优雅、柔和、知性的特性,如“英子”、“明子”、“惠子”、“良子”、“文子”、“纯子”、“京子”等。当然也有像“奈绪”、“理惠”、“真奈”等结尾,彰显女人味、突出日本女性舒雅端庄一面。女性与男性名字一样讲究长幼顺序,长女称之为“大子”、次女称之为“中子”、三女称之为“三子”。日本女子出嫁后一般要随夫姓,但近些年来日本部分女权主义者反对夫妻同姓,主张女性在结婚后依然沿用自己姓氏。
  参考文献:
  [1][日]丹羽基二.日本苗字大辞典[M].东京:芳文馆,1997.
  [2]王秀文.日本姓氏制度的演变及其特征[J].日本学刊,1993(04).
其他文献
【摘要】:民歌本来是特定区域的民众满足其精神需求的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在山西,左权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色彩区。左权抗战民歌是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阶段所产生的民间歌谣,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生存观念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烙上了“史”的印迹。  【关键词】:抗战时期;左权民歌;评价;作用  民歌本来是特定区域的民众满足其精神
期刊
【摘要】:文化语境是指我们在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到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这个人生活的地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文地理,还有这个地区的一些社会规范,毕竟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商务英语是说一切以适应我们的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的,它的内容包括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可以是我们的与人交流时的英文水平,可以是西方的一些企业管理的思想,可以是西方国家的人的工作
期刊
【摘要】: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因新绛县古称绛州而名,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它是当地文化原生态的艺术再现,素以擂大鼓、花敲干打、演绎情节故事称著。绛州鼓乐的传承人郝世勋为绛州鼓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杨丁洪是绛州鼓乐团多年培养的鼓手中出类拔萃的一位,获得“中国鼓王”的称号。  【关键词】:绛州鼓乐;郝世勋;杨丁洪  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新绛县志》说“每逢赛社之
期刊
【摘要】: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人们的认知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转喻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接着分析了李清照宋词中概念转喻的具体体现及其认知理据。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分析有助于发掘词作者的创作思路,这为古典诗词的可阐释性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概念转喻;认知  引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后,语言学界对隐喻有了新的看法,即不再将其单一地视为一
期刊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中隐含着许多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内涵。人们不仅共同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也创造了人类丰富的文化。在纳西族的社会中,人们信奉东巴教、信奉佛教、基督教、祖先崇拜等,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共同效忠于自己的信仰,举行共同的或分开的各种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丰富的文化,承担共同的生活。  【关键词】:纳西族;宗教信仰;祖先崇拜;  一、田野点情况介绍  纳西族是我国
期刊
【摘要】:体育课的作用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气质,另一方面还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普通的体育课学习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排球等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气质以及锻炼身体,所以健美操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好的使学生得到锻炼以强身健体。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普及性强的,舞蹈、集体操、音乐、娱乐与一体的项目并且更够使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气质,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应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进
期刊
【摘要】: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传统课堂师生面对面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新方式,而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混合式学习的有效实现途径,二者结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混合式教学中贯穿翻转课堂的理念,既能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在这种模式下更好地
期刊
【摘要】:南宁师公戏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一种宗教表演形式,是南宁居民沿袭的传统文化的风俗信仰的重要载体。南宁有关部门将之纳入南宁民俗旅游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本文认为不可行,理由有六条:一是缺乏传人。二传承方式弊端凸显,令人担忧。三是传承人文化素质低。四是缺乏相关外在活动场所及相关载体。  【关键词】:南宁;师公戏;人文生态环境;可行性、民俗文化建设  南宁平话师公戏和壮话师公戏,就是南宁当
期刊
【摘要】:作为音乐表演艺术,二胡在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与演奏中存在狠毒偶问题,注入音准、演奏方法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重点针对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学和演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着手,阐述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何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院校;二胡;教学与演奏;问题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二胡与绘画、文学等门类不同,它通过自身特有的音响效果实
期刊
【摘要】:经过一天的开封朱仙镇之行,观摩了“民间艺术大师”张廷旭老先生的家庭木版年画作坊,深刻体会到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其美好的发展前景。查阅历史,雕版印刷在宋代已极为盛行,东京岁节即有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的,宋室南渡后,印刷作坊及匠人移往朱仙镇,而朱仙镇印制的年画,在明清时最盛,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齐名,有作坊300余家,作品畅销南北各地。朱仙镇年画内容大都取材于民间,如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