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上择校风气的形成,使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出现了城乡差异。部分农村学生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误区:如自卑心理、“无所谓”心理、自暴自弃心理。也使部分教师和家长对这些学生失去信心。更加剧了恶性循环,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关键词】 择校;自卑;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调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社会出现了家长择校的风气,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出现了部分心理问题。经过几年的小学学习,许多学生走进了农村中学,也有不少学生走进了县直中学。环境的转换,同学的更改,父母的远离,使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大致有三类:
一、自卑心强,得不到理解
普遍人们都认为,农村学生会比县直中学学生“矮”了一段,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才到农村学校读书,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时教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激发其自信心,要适时的赞扬而不是更多的贬斥。笔者所带的班是一个基础比较差的班,特别是语文、数学、政协和英语等科目,有些学生几乎是空白的,但专业科目例如绘画、体育就比较好。这时,教师就应该肯定学生拿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同时引导他们把精力也放到基础科目上,取得平衡发展。中学生一样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得到肯定后能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真的没有劲儿,却对文艺表演、体育等相当投入,教师就要努力的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了,不能单用成绩去衡量他们的好坏。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项文娱体育活动,使其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也能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突出自己的特长。
二、“无所谓”心理,自我放纵
“我不想读书的,是父母逼着我来读的!”这是不少中学生的“心声”。这些学生大部分成绩极差,态度恶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起哄,经常迟到早退,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典型,严厉对待。笔者的班里就有几名这类的学生,“和风细雨”式教育是行不通的,必须严厉对待,让其吃点“苦头”,掌握自己有多少“斤两”,压制这种“无所谓”的风气,典型有所改正后教师应该重塑其形象,帮助他们全心学习,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可贵,在校时光的珍贵。
三、不求上进、自暴自弃
在进行家长走访时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不抱任何希望,上学只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进入社会还早,在学校只是混年龄,拿毕业证。学生也自知升学无望,产生自暴自弃心理,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效率极低,不但影响自己还影响别人,部分教师对这些学生也有放弃心理。对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未来的竞争是知识、技能和心理的竞争,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将会被社会淘汰。
这三种是农村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除了要教师的“和风细雨”和“秋风扫落叶”的教育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虽然农村中学在生活条件上比不上县直中学,但在某些方面比县直中学具有优势。空气的清新、环境的优雅更有利于学习,艰苦的条件更能增强人的意志,锻炼人的精神。
二、加强教师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師应充分肯定学生,不要放弃每一位学生。要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学校要通过宣传栏、广播、报纸等宣传手段来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传递校内优秀的学生事迹,优秀毕业学生的情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农村中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关键词】 择校;自卑;人生观;价值观;自我调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社会出现了家长择校的风气,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出现了部分心理问题。经过几年的小学学习,许多学生走进了农村中学,也有不少学生走进了县直中学。环境的转换,同学的更改,父母的远离,使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根据笔者的观察,大致有三类:
一、自卑心强,得不到理解
普遍人们都认为,农村学生会比县直中学学生“矮”了一段,家庭条件和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才到农村学校读书,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时教师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激发其自信心,要适时的赞扬而不是更多的贬斥。笔者所带的班是一个基础比较差的班,特别是语文、数学、政协和英语等科目,有些学生几乎是空白的,但专业科目例如绘画、体育就比较好。这时,教师就应该肯定学生拿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同时引导他们把精力也放到基础科目上,取得平衡发展。中学生一样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得到肯定后能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真的没有劲儿,却对文艺表演、体育等相当投入,教师就要努力的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了,不能单用成绩去衡量他们的好坏。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项文娱体育活动,使其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也能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突出自己的特长。
二、“无所谓”心理,自我放纵
“我不想读书的,是父母逼着我来读的!”这是不少中学生的“心声”。这些学生大部分成绩极差,态度恶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起哄,经常迟到早退,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典型,严厉对待。笔者的班里就有几名这类的学生,“和风细雨”式教育是行不通的,必须严厉对待,让其吃点“苦头”,掌握自己有多少“斤两”,压制这种“无所谓”的风气,典型有所改正后教师应该重塑其形象,帮助他们全心学习,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可贵,在校时光的珍贵。
三、不求上进、自暴自弃
在进行家长走访时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不抱任何希望,上学只是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进入社会还早,在学校只是混年龄,拿毕业证。学生也自知升学无望,产生自暴自弃心理,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效率极低,不但影响自己还影响别人,部分教师对这些学生也有放弃心理。对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未来的竞争是知识、技能和心理的竞争,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将会被社会淘汰。
这三种是农村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除了要教师的“和风细雨”和“秋风扫落叶”的教育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虽然农村中学在生活条件上比不上县直中学,但在某些方面比县直中学具有优势。空气的清新、环境的优雅更有利于学习,艰苦的条件更能增强人的意志,锻炼人的精神。
二、加强教师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師应充分肯定学生,不要放弃每一位学生。要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学校要通过宣传栏、广播、报纸等宣传手段来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传递校内优秀的学生事迹,优秀毕业学生的情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农村中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