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符号“俗成”的过程

来源 :青春岁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义结合的问题,本身是语言起源的核心问题,对于最初声音和意义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语言研究者普遍接受“约定俗成”之说, “约定”是在有语言状态下获得的一种特例,我们可以说“俗成”,那么语言是怎么“俗成”的?音义结合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我们放在人脑中来讨论这个问题,用意识焦点来作解释.对于我们大脑中大致相同的精神意识内容,意识焦点可以同时照亮两种甚至多种语音形式,为什么只选取一种声音来关联?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
其他文献
根据我们整理水稻地方品种的经验,在鉴别籼、粳、陆、糯稻时,应注意以下事项。籼稻和粳稻(一)种子1.粒形。籼稻一般要细长一些,长宽比自2.7—4.0以上,粳稻则在1.9—3.0之间,
从翻译和语言的角度看,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针对是否可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的争论,它激起了民族语的兴起,掀起了一场语言革命,对欧洲各国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本文就高中语文课
新课程正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它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因此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研究分析中式英语在词汇搭配方面的概念整合过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中式英语在词汇搭配层面上形成的深层认知机制和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心理和思
反训是古汉语的特殊词汇现象,以“义本相因”为原则,即相悖的二义有共同的理据.对“义本相因”原则的研究可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进行,“义本相因”在共时层面上表现为“施受
本文通过对山西各地婚俗中特有的一些谐音现象的分析,探究了这些谐音词汇所具有的文化标示、地域标示、文字游戏、美学意象等修辞功能,同时也概括了这些婚俗词汇特有的历史继
日语中的动词有自动词和他动词之分,其自他性可从是否可接「を」格名词为判断,对于「焦る」这个动词,辞典中将其归为自动词,但因其可后接「を」格名词,有些学者认为应将其归
方言词语“幺台”在四川地区被广泛运用,既可指事情的结束,又指三餐外的加餐.本文将秉着“文化塑造语言,语言反映文化”的理念,运用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幺台”一词
语言的功能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语言的结构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样传统的观点仍然需要再审视。本文试图引入大语言这一概念,与小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对语言从结构和功能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