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朱自清先生也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意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要大力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趣味性;人文性;生动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他说:“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一、明确要求,朗读指导要体现层次性
实现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而读得有效是我们追求的核心目标。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读书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就都很模糊,那么这样的多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经常在新老师的课堂听到这样的话:“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这样看似尊重学生意愿以生为本,殊不知效果却很差。因此,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具体要求,教师要先提出来,比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带着问题朗读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质疑释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得有根有据,体现层次性,就能凸显教学目标,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实效。
二、创新形式,朗读指导要体现趣味性
课堂上适当变换“读”的形式,做到“读”的形式多样化,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如:范读。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教师的语言魅力要发挥作用。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都有局限性,但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他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体态语言,能够很大程度的感染学生。老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许多名家名师的阅读课上,那清晰、流畅、富有魅力的语言,准确、真挚、热情奔放的范读都是多么的令人折服。
三、设置情境 ,朗读指导要体现人文性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听觉或视觉的感觉,能够体验到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特别容易通过视听感受外界的种种感觉。所以,教学时可以利用道具、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感受课文情感的条件。如我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根据小学生热心、好奇的心理,创设了故事情境,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让学生们化身成热心小公民,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准备了金鱼、鸭子、乌龟等动物头饰,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进入童话故事中。通过情境体验,学生了解了小蝌蚪“途中遇到了谁”“小蝌蚪有些什么变化”,突破了教学重点。故事情境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成了故事中的一员,沉醉其中,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于是,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启发。
四、唤醒体验,朗读指导要体现个性
精彩案例:我校邓细梅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精彩片段。
文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1、挖了多久?(38小时)
2、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你想怎样来读这句话呢?
学生1:这是漫长的38小时。
师: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学生2:这是危险的38小时。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急切的心里和情况的危急,语速可以加快。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学生富有创意的理解和感受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想象,零距离地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从而进入最佳阅读状态,体会“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曼妙,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五、发挥想象,朗读指导要体现生动性
叶圣陶曾说过:“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意境因而扩大了,并且想象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朗读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对朗读效果至关重要。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这一段话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秋天的美景,想象秋风吹来落叶飘落的情景,抓住两个动词“扇”和“飘”,配上动画课件和轻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孩子们如临其境,朗读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学过的第二篇文言文,朗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一节公开课中,教者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指导朗读非常的到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看这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教者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问:读读这句话,想想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从哪个词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问: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相机板书: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
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上精美的课件,古筝独奏《高山流水》,课文内容就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使学生进入了文章的意境,领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了人文统一。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应当抓住当前新课改的形势,让语文教学“读”占鳌头,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之中,“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那么,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效率?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亮点?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趣味性;人文性;生动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他说:“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一、明确要求,朗读指导要体现层次性
实现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而读得有效是我们追求的核心目标。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读书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就都很模糊,那么这样的多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经常在新老师的课堂听到这样的话:“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这样看似尊重学生意愿以生为本,殊不知效果却很差。因此,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具体要求,教师要先提出来,比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带着问题朗读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质疑释疑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得有根有据,体现层次性,就能凸显教学目标,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实效。
二、创新形式,朗读指导要体现趣味性
课堂上适当变换“读”的形式,做到“读”的形式多样化,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如:范读。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教师的语言魅力要发挥作用。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都有局限性,但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他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体态语言,能够很大程度的感染学生。老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感悟。许多名家名师的阅读课上,那清晰、流畅、富有魅力的语言,准确、真挚、热情奔放的范读都是多么的令人折服。
三、设置情境 ,朗读指导要体现人文性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听觉或视觉的感觉,能够体验到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由于年龄特征,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特别容易通过视听感受外界的种种感觉。所以,教学时可以利用道具、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感受课文情感的条件。如我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根据小学生热心、好奇的心理,创设了故事情境,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让学生们化身成热心小公民,一起帮小蝌蚪找妈妈。准备了金鱼、鸭子、乌龟等动物头饰,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进入童话故事中。通过情境体验,学生了解了小蝌蚪“途中遇到了谁”“小蝌蚪有些什么变化”,突破了教学重点。故事情境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成了故事中的一员,沉醉其中,绘声绘色地进行朗读。于是,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启发。
四、唤醒体验,朗读指导要体现个性
精彩案例:我校邓细梅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精彩片段。
文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感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1、挖了多久?(38小时)
2、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你想怎样来读这句话呢?
学生1:这是漫长的38小时。
师: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多,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学生2:这是危险的38小时。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自爆和引爆)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导朗读:读出父亲急切的心里和情况的危急,语速可以加快。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学生富有创意的理解和感受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想象,零距离地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从而进入最佳阅读状态,体会“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曼妙,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
五、发挥想象,朗读指导要体现生动性
叶圣陶曾说过:“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意境因而扩大了,并且想象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朗读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对朗读效果至关重要。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这一段话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秋天的美景,想象秋风吹来落叶飘落的情景,抓住两个动词“扇”和“飘”,配上动画课件和轻音乐,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孩子们如临其境,朗读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学过的第二篇文言文,朗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一节公开课中,教者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指导朗读非常的到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看这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教者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问:读读这句话,想想从什么地方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从哪个词看出是心里想到?(志)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问: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板书:高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相机板书: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
你看,那么多画面钟子期用哪一个词表达出来的?(“峨峨兮”)这古人写话如此简洁,这就是古文的魅力。除了“峨峨兮”还从哪个词感受到山的高?(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泰山巍峨的气势来。
……
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上精美的课件,古筝独奏《高山流水》,课文内容就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使学生进入了文章的意境,领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了人文统一。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应当抓住当前新课改的形势,让语文教学“读”占鳌头,让“读”弥漫语文课堂之中,“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那么,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效率?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