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筹城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来源 :企业导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本文探讨了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 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关系研究
  
  今天,在某种层面上,整个世界迅速都市化,从南极到亚马逊,城市性文化、社会与经济的触角已伸至星球的每一角落。因此有必要研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区域人口、要素、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枢纽,规模大,整体实力强,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的基础。加之,社会化生产程度高,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是专业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并且这种分工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的内部,而且蔓延到周边的农村地区或更远的地方,与农村及其他城市的分工和协作可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2.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高等要素资源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吸收创新能力和扩散创新能力,在引进区内外先进技术和向周边扩散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承外启内、合理嫁接、消化创新的作用。
  3.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应该具有便捷的城市内部及与外部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快速的通讯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交通通讯中心的功能。因此,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
  4.区域经济网络和城市体系的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具有一定地域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区域城市体系为空间载体,通过交通运输、信息流通、商务流通、产业合作等内在经济联系,不断与外部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对流”,使区域形成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多层次经济网络体系。而且区域性中心城市,还往往是行政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所在地及其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并且其CBD经济活动和商务机构密度高,是区域经济的控制管理中心,是整个城市体系的核心。
  5.聚集和扩散功能的强势性。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具有较强的聚集和扩散功能。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规划大师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作为一个封闭型的本质功能是将各种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为它们提供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对于聚集的功能,英国城市理论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形象地将此称之为“磁力”。当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源于它的规模效应、市场效应、信息效应以及人才效应。
  
  二、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思考。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城市规划不应该只是编制物质环境规划,而应该包括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设想、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它是城市发展的指南。尽管我国在城市规划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思考,即使累次修编,仍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另外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通常只把规划聚焦在城市的空间范围内,很少考虑到农村的发展规划。由于规划的不全面,缺乏前瞻性思考,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协调,使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2.基础设施投入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一些财力相对好的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外,我国绝大多数中等区域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加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资金来源单一,且很不稳定。这严重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要合理配置,就必须要突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在产业发展思路上存在偏差,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特别是在大城市和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种情况表现尤为突出,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完善和发挥,也对农村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城市规划面积与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城市是财富、资本、人才、信息的聚集地,其发展速度远远要高于一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因此,城市的规划面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早期规划缺乏战略眼光,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受到限制,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与辖区的面积更是不相适应,从而制约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调。另外,在我国,各级政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体,由于政府的参与,其结果是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其它功能。
  4.“规模政策”制约城市的有序发展。依法管理城市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国对城市规模的严格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这表明我国的城市政策是“规模政策”,往往这种“规模政策”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新变化,致使城市发展只能循序渐进,要么是“违法”发展,要么就是停止不前。
  
  三、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及路径
  
  1.坚持“规划先行”,保证可持续发展。“规划先行”并非仅仅指规划走在前面,更重要的是要使规划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人遵守的规范,或者说要使规划进入法制的轨道。规划进入法制轨道,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保持规划的科学性。按照科学规划的要求,一是保持规划的全面性。把城市体量规划与城市经济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并起到避免重复建设、反复建设的作用。二是保持规划的前瞻性。至少要按照到2020年的城市体量扩张要求来制定规划,从而有效地实施建设用地控制,避免增加建设成本。三是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应当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决克服规划执行中的个人意志和随意性。四是保持规划的高起点。为保持规划的高起点,可借助外脑来完成。
  2.坚持实施原则,促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方向,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坚持“区域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对本区域的影响,从本区域出发,充分论证本区域的内、外部区位条件,合理确定本区域在周边城区中的作用、地位以及与区域内其他中小城镇的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本土特色;统筹城乡发展,对区域内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保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文化多样性”原则。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人口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创造一个与自然有机协调的舒适、优美、方便和宜人的人居环境。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的位置,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内;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地斑块,利用众多河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基地和集群,同时加强外围大环境生态基质的建设,形成具有山川、河流魅力、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友好环境。
  3.打造标志性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促进同类或互补产业的空间集聚。抢抓机遇,当好周边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一是夯实农业产业集群。根据本区域的特色农业资源,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突破传统农业模式,做好现代农业规划,引导农民和种植业者通过土地流转、拍卖等形式走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模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尤其是要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发展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二是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心脏是文化经济,且文化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文化旅游经济。因此,旅游经济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经济之一,也是城市转型为知识经济的关键。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发旅游线路,改善交通设施,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联系,形成旅游经济圈。这样,做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对提升该地区的影响力,完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型”的“人居”中心。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必须遵循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想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就必须根据自身城市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美化优化生存发展环境,打造城市魅力文化,使该地区成为区域内外的“宜居”中心,“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之地,人们向往而聚的理想之城。
  5.增强城市认同感,推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纽约上个世纪60年代城市“复兴”的成功经验说明,要想加快其自身的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推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张。(1)改革户籍制度,打破空间界限。打破城镇、农村的空间界限,改革户籍制度,统一以社区“居民”相称,实行“社会安全号”制度和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及失业登记制度。并建立起与居民身份相一致的新法规,消除农村人口因变换称谓后所带来的后顾之忧,如计划生育、夫妻子女父母相互自由投靠、宅基地、土地、山林等,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等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向心力和认同感。(2)按照国际标准,创办真正的“孵化器”。通过提供便捷、高效、一流的服务,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那些持有高新技术专利的研究人才进入“孵化器”进行科学研究,经过一到两年(不能超过两年)的研发走出“孵化器”直接进入园区兴办产业,从而吸引更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知识工作者落户在这个地方。(3)通过教育、引导,转变农民思想。对那些祖祖辈辈居住在贫困山区且又脱贫无望的村民,应该通过思想引导,引导他们拥有新的思维去生活,走出大山,并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就近落户城镇就业,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6.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活力和张力。城市是财富和文明的象征,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围绕打造城市的文化魅力,就必须要把握好该城市文化内在的特色性、对外的开放性、品质的时代性及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系统推进,力争建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和工程,培育造就一批以人文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该地旅游、投资、定居。
  
  参考文献:
  [1]王志章.“知识城市”与“城市创新引擎”[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4
  [2]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14
  [3]海默.《中国城市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1
  [4]袁国敏.城市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4(3)
  [5]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514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高高在上的房价是其根本原因,而不合理的土地出让制度则是房价高企的症结所在。当前又是改革土地出让制度的重要契机。改革土地出让制度,使房价与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适应,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进退维谷:房地产业遭遇尴尬    随着金融海啸的扑面而来,我国房地产业首先陷于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困境。尽管房价一降再降,尽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出台了
期刊
一、莱阳市集贸市场的基本情况    山东省莱阳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现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784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改革开放30年来,莱阳市的集贸市场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各类集贸市场178处,是30年前的3倍,其数量多、分布广,散布于市区、各镇街及村庄,市场摊位总数达到30538个,年市场交易总
期刊
【摘要】 我国通过劳动来教育改造使罪犯,劳动不仅仅是罪犯的一项义务,更是罪犯的一项权利。罪犯获得劳动报酬既有深厚的理论缘由,也有我国法律的依据。  给予罪犯劳动报酬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罪犯劳动报酬制度也是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有力的措施。  【关键字】 罪犯劳动权;罪犯劳动报酬权;和谐    在我国监狱改造罪犯,往往是通过组织罪犯进行劳动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劳动在我国是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一种
期刊
【摘要】 当前我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进入到深入应用阶段,信息化效果与效益直接影响企业绩效和价值实现。通过对BSC思想体系的拓展和延伸,针对汽车行业评价的特殊性,构建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某一实际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信息化绩效评价。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绩效;平衡计分卡;汽车制造企业;灰色模糊评价模型    一、引言    汽车制造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交通
期刊
【摘要】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是实现工件尺寸加工的一种技术。在一定设备条件下,合理的制定加工工艺路线是保证工件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电火花线切割;优化    线切割是冲模零件的主要加工方式,进行合理的工艺分析,正确计算数控编程中电极丝的设计走丝轨迹,关系到模具的加工精度。通过穿丝孔的确定与切割路线的优化,改善切割工艺,这对于提高切割质量和生产效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电火花线切割加
期刊
【摘要】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普遍常见,在这段时期,施工单位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重视程度降低,套用和单凭经验主义也较普遍,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松懈,放松了对大体积混凝土监测、监控工作,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工作中,也较为随意,没有足够的重视。因而,就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本文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希望对现场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引起对质量控制的重视。   【关键字】 裂缝;降温养护;浇
期刊
【摘要】 随着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发展江苏省与浙江省的经济都有着较快的发展,江苏省南部经济较为发达,北部的发展则较为缓慢。浙江省的南部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北部发展较快。两个省份的发展趋势截然不同,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城市中心,对周围城市都有着带动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浙江省与江苏省发展趋势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合作以及发展的必要性,共同促进长三角的发展。  【关键字】 长三角;江苏省;浙江
期刊
【摘要】 通过近一段时间对现场设备及临时电网的维修与维护,发现许多问题的发生及一些最终的解决方法都是与接地有密切的关系。针对接地的分类、作用,材料的选择,施工的方法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接地;分类;方法    一、接地的分类和目的    接地的作用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保护人员和设备不受损害叫保护接地;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叫工作接地。这里的分类是指接地工程设计施工中考虑的各种要求,并不表示
期刊
随着电力电子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RM)得到了进一步推广。由于SRM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错性能好、工作效率高、调速性能好以及维修方便,在纺织机械、矿山机械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固有的双凸极结构和连续通断的电源供电形式,使其振动和噪声较高,限制了在噪声、振动要求严格的领域推广应用。因此,如何减小振动和削弱噪声成为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减小SRM转矩脉动和径向力的方法,阐述了基本结构
【摘要】 非自治问责、非合作问责、不精简问责和不便民问责等四大问责形成一个科学的服务型乡(镇)政府问责结构。  【关键词】 服务型;乡(镇)政府;问责制;结构    一、导言    服务型乡(镇)政府的问责结构十分模糊,对于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过程中推进“问责制”出现了重重困难。    二、四大问责结构    1、非自治问责  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第一责任是推进农村自治。乡(镇)政府对农村推进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