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十四行诗的现代转化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和意义,固然在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生存条件的改善,更在于帮助人们形成自主自由和自我批判的精神,促使人们不断地对自己反思、批判,不断地突破惰性、本能和环境的限制,变革一切不人道、不合理的规则和制度,努力超越个人中心主义、群体中心主义乃至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  相对于蒙昧和野蛮而言,“文明”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意味着人基于心智开化与人道情感所达到的言谈举止的规范有礼、生活条件的优裕
资源是获取财富的基础,如生产资料。资源也是不当得利的依托,如以权谋私。使用是否得当,中间有道红线,那就是政策法规,政策法规不明的,凭的是良心。政策法规良心都不讲,资源就成了“祸根”——与成也资源相反,败也资源。“祸”之所及,小到搬家公司的搬运工进入雇主家,编造“公司规定”,当场额外加价,你不同意,他就要走人,还要罚你支付“空驶费”。大到巨贪鲸吞,百万千万地往家里拿。也有在某领域往大里玩的,比如利用
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今年夏天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未能成功就业的求职者,今年的就业形势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早在2009年,民进吉林省委会就把目光锁定大学毕
著名学者、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1909-2000)一生以教书与著述为业,在中国文学史以及思想史、学术史等多个学术领域辛勤耕耘,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打通古代、近代、现当代文学畛域,梳理晚明至五四文学发展源流方面宏论迭出,多有创获。先生晚年病目,未及将著述一一订正整齐,而不少著作也已绝版多年。为使任访秋先生著述完璧于世,保存和继承先生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自2006年起,刘增杰教授遂有编辑《任访秋文集》之
近年翻阅旧报刊,又看到冰心20世纪40年代的几篇诗文和讲辞,它们或于民族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引吭高歌,显示出迥然有别于往日温柔抒写小儿女情怀的慷慨悲壮之气,令人刮目相看;或在抗战胜利后旅日期间就近观察日本社会问题、深入思考中日关系的未来,展现出以爱化仇的博爱情怀和以德报怨的菩萨心肠,更令人肃然起敬。这些文字皆未入集,故此特为校录以广知闻;此处顺手札记若干感想,则不妨从冰心三十年代的创作苦恼及其转型讲起
1919年11月,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了随感录(六六),题为《生命的路》。这是鲁迅“随感录”系列的最后一篇,它以作者“唐俟”与“我的朋友鲁迅”对话的方式,展开了对生命“进化”之路的讨论:  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中略)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
摘要:卢卡奇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早期接受可称之为一次极具特色的“理论的旅行”,它伴随着中国文论发展进程的步调而曲折呈现于现实诉求和理论冲动的夹缝之中,“夹缝中的话语”是卢卡奇文论在中国早期接受中的宿命,同时也是我们反思西马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契机。  关键词:卢卡奇;早期接受;夹缝中的话语;理论的旅行    如果从1935年《译文》发表卢卡奇的《左拉与现实主义》算起,西方马
摘要:“三言”中以岁时节令为时间背景,不仅为小说增添了真实感与可信性,同时因其特定的时间设置及其所包含的特殊文化意蕴,为看似离奇的故事情节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时间契机,成为故事赖以演进的人文化时间刻度。“三言”的空间设置呈现出江南独特的地域风貌,包括江南真实地理空间的运用、地域人文环境的营造,逐渐建构起多维的立体空间场域,不仅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舞台,而且为虚构的故事增强了可信度和史实性,并建立起文本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成功经验 中越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2.007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大转折。2021年,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建党100
【作者简介】  张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  主要著作:《历史转折论》、《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等。  马拥军,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摘要 要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做到“扎根”、“高效”、“长效”,不仅是一个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更是一个制度保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