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良渚,沉吟至今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xiao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
  初识良渚,应该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良渚文化博物馆刚刚建成不久,与文联和作协的同事一起去参观,看着那些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的石器和陶器,以及博物馆外那大片待发掘遗址的封土,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自豪油然而生:看哪!这就是我们的先人生活过的土地,这就是我们祖先创造出的灿烂文化!
  2019年7月,当我看到“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新闻,那一刻,我愈发为良渚骄傲,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有了斩钉截铁的实证感到由衷欣慰;更为杭州拥有了大运河、西湖之外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而倍感骄傲。
  生在浙江,长住杭州,与名满天下的西湖、与源远流长的大运河长相厮守,总是让我觉得三生有幸,现今良渚遗址又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杭州居一地而有其三,马可波罗所说的“世间最为美丽华贵之天城”,杭州实至名归。
  自豪之余,便动念想为良渚这璀璨的文明遗址写点什么,然而几次提笔又几次搁下,原因很简单:一是我对考古一窍不通,对文物和遗迹也只是略知皮毛,贸然写下的文字,恐怕会贻笑于大方之家;二来良渚久负盛名,遗址发掘也是由来已久,不知有多少人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为这片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发掘而辛勤付出、默默工作着——我一直以为,这些良渚文化的发现者、保护者和工作者,他们才是最有资格、也最应该对这片遗址、这件事说点什么的人。这些用自己大爱无言的实际行动,为良渚这片文明遗迹的保护与发掘做出了实实在在贡献的人们,他们的名字应当始终被这片土地所铭记!
  所以,当我得知余杭区文联向全国征集有关良渚的散文与诗歌时,心里便已经充满了期待与兴奋;而当看到《良渚吟》初稿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激动而又感慨万千: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的风景和历史终于被书写和记录;而这些遗址的发掘者与守护者,他们的事迹也终于被歌颂和传扬。
  “文章本是寻常物,唯有真情最动人。”
  我一直以为,这句话无论是散文或者小说,都同样适用。而在我所看到的这五十多篇散文诗歌当中,每一篇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良渚、对古城遗址那最炽热的感情和最真挚的热爱。
  当看到《良渚民谣》那些朗朗上口、充满乡土气息的民谣时,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当看到康烈华、钱杭根讲述自己与良渚遗址和文物保护的那些动人故事,我情不自禁地为之吸引,沉浸在那辗转曲折的过往;当看到《水泛青山入古城》、《徜徉在古城遗址的阳光里》那轻松写意的文笔、优美流畅的语句,我感到由衷的欣慰:江山代有人才出,文学的世界依然后继有人,而我们,仍将一直需要和喜爱文字为我们带来的意境和想象……
  文字不一定要精雕細琢,但只要是用心写下的故事,便一定是最好的。
  就像《良渚雨至》为我们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史前画卷,就像《流淌的辉煌》为我们娓娓道来关于施昕更的前世今生,就像《遗址与遗憾》说到对茅山遗址未能妥善保护的遗珠之憾……这凡此过往的种种一切,让我们或喜或悲,心情起落,时而扼腕长叹,时而神驰意往,沉浸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法自拔。
  所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也是良渚的魅力。
  再来说诗歌。
  写作六十余年,但凡各种文体,我基本上都有所涉猎,唯有诗歌特别是新诗,是我接触比较少的,换句话说,我很少写诗。因为对诗歌的优雅华贵、对诗词韵律的庄严工整总是心存敬畏,连带着对能够写出那些带着抑扬顿挫格调语句的诗人,也总是敬服不已。“诗是语言的精粹”,我总是这样告诉自己,而诗人,当然是语言的大师与通灵者,是有着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与艺术激情的创作者。
  参加本次《良渚吟》诗歌征文的作者,大部分应该并不是专业的诗人,遣词造句方面似乎也不算是特别考究;然而他们的诗句喷薄而出的那种澎湃的激情,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的对这片遗址、这片土地那种毫不掩饰的热爱,还有那跨越时空、大气恢弘的诗意想象,都足以让这些诗歌为读者所铭记和念诵,津津乐道,众口相传。
  那些有魔力的语句,充分展示出诗歌的音韵之美,读来有一种特别的沉浸感,带你进入诗中的意境:似乎能够感受到远古的风拂过你的肌肤,在旧时的日光下伫立,看见城墙尽头之外的稻田,城墙之内是玉石工匠的作坊,以及初民那生生不息、来去往复的身影……“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良渚古城遗址上”。
  美文华章,如果没有集结成册,往往有可能会散佚流失、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与人们的记忆当中,而将这些美妙的文字汇集起来,装订成书,使之成为源远流长的文化柱石和载体,余杭区文联和《美丽洲》杂志的编辑们功莫大焉。特别是从征文(共收到2000余篇)、甄选、评奖到付梓,这一切繁杂而琐碎的劳动,竟然在良渚申遗成功后的短短数月之内即告完成,编辑们的辛劳可想而知。
  而所有的努力,终于结出美丽的硕果,化成读者诸君手上这本小书;虽然不是鸿篇巨著,却依旧有着独特的温润而优雅的文化光泽,浸润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就如同,良渚地下那埋藏了数千年的玉琮。
  (责任编辑:钱益清)
其他文献
荷花像一幅蘇绣,  还有池塘里的睡莲,  那些木栈道,风车,  和浮游的水鸟,  从码头上走来的赏荷者,  撑着凉伞的姑娘经过小桥,  瞬间,风翻动了她的裙子,  风景只是眨眼之间的事,  让人惊喜和失落。  七月,绿色的荷叶挡住田野,  挡住喧嚣的阳光,  和一片蝉鸣,  唯有荷花开在人间,  这一刻的美,  让人惊艳和痛苦。
期刊
一个季节里的记忆,被你惊动,  被你漫长的咳嗽声惊动,  那是真正的声音,向天空,  向我们隐藏隐私的地方,  咳上一口。  也许,我们正该打开门,  一下子,声音的洪流,  朝我们卷来,我们;  僅丢失了我们唯有的声音。  世界,就在窗外的风景中,  沉默,  固执地沉默。  什么也不能想,屏息谛听,  小草钻出泥土时,  脆弱的脚步声。  哪怕风暴的干扰,  你都无法毁掉,它  生长的愿望,它
期刊
在淳安狮城,  雨水和传说轻轻飘落,而  夏日的阳光时有时无,  被云朵藏匿,  只有闷热的风还在,  吹落了我们的言语。  瞬间,它们掉进了千岛湖,  湖水载着我们的言语,  绕一个弯流向远方。  它流向哪里?  也許带着各自的乡音,  流到家乡,  变成湿润的风,  向亲人诉说,  快乐而又忧伤的旅行。  (责任编辑:游离)
期刊
是一条古运河  大口喝醉酒的日子,  夕阳渐渐滑向黑暗,  所有的声音,  都被黑夜的刀片割伤,  于是,血流向天空。  一切舌頭朝向大海,  紧闭的声音碰响窗户,  直到海浪卷走风暴,  一丝忧伤被最远的浪花打开,  装满整个早晨的孤独  被唤醒。  你睡吧,你将在  倾听一片同情声中入睡,  为此,那闷在雾中的灯火,  依然不肯熄灭,  依然亮在母亲们割草时  那块阴暗的空地上。
期刊
看見蜗牛驮着它的祖屋,  在溪流边的草丛中寻找食物。  看见进入树林的风,  在松树和榆树之间摇动,  这世界突然变得晕眩。  仅仅片刻,看见蜗牛,  把家安顿在岩石下,  躲藏在屋内,  看见它把  天线一样的触须留在空中。  看见几只白鹭,  在落日边缘环绕,  而溪流仍在流淌,仍然清澈,  看见落日更加柔软,  在溪流的流淌中。
期刊
森林中,我采到一束光,  我怕太阳晒坏它,想把它藏匿起来,  我紧紧攥住它,  不让它从指缝间溜走,  可又怕它灼伤我的手心。  我想把它藏在小树林中,  可又怕小树林里  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惊扰了它。  冬天来了,我就把它藏在拢起的袖管里,  让它躲避寒冷的風,  那年,下着大雪,  我突然想把它藏匿在雪堆里,  可又怕雪把它冻住,泄露了它的踪迹,  在雨夜,我把它藏在雨水里,  眼看着它漂流四方
期刊
杨庆祥:首先请张老师做一个简短的开场发言,谈一下她对艺术,对小说,对写作的一些看法,大概8分钟左右,请张老师开始。  张翎:我来之前,韩老师给我介绍,说这个课堂大部分的时间是开放给新锐作家的,来了个中锐作家,希望不要让你们感觉太无聊。  我想讲一点点有关这本书的创作灵感的事。我想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海外的时间,我是1986年去的国外。现在算起来,我在国外和在国内的生活时段差不多是一半一半,但是我又
期刊
在江南,小寒,  像一头狮子蹲在冬天的城墙下,  它的爪子轻轻拨拉一下墙根,  瞬间,寒冷的翅膀,  和候鸟一起飞向南方。  一路上,它抖落雨雪和北风,  让村庄里的炊烟贴着屋脊消失,  祖母家的炭炉燃得正旺,  厨房里荡漾着温黄酒的甜香。  而雪花像初恋,  伸出洁白的双臂,  輕轻拥抱你,  拥抱树木、湖泊和大地,  如爱情一样不设防。
期刊
时间跨过千禧年,生活似乎撕成了两截,一切大约有了新的开始。  这一年,我21岁,在甓湖镇的新民钢瓶厂工作已有三年。  中元节的晌午,天空密布着乌云,像午后贪睡的杂交狗。整条心香街像罩在了蒸笼里。大地燠热,喘着粗气。热气渐次从地面蒸腾起来,聚在了一块,贴在人身上,连汗毛都快喘不过气了。  连续忙了两个日夜,父亲的丧事终于忙定。  堂屋里设了灵堂,朱红色雕花木盒里装着父亲的骨灰,像传家宝似的,郑重其事
期刊
一  他们漫无目的地在铁轨上晃荡,云朵还能感觉到烟的刺激性气味。尼古丁像一群非法移民,带着浑身的苦涩,滞留在每一根鼻毛上。当年祖父书桌上的石楠烟斗,云朵好奇,叼着装模作样吸一口,满嘴都是呛人的异味。她赶紧跑进厕所,衔住龙头不断往口里灌水,这股味道赖着不走,还多出一股余氯的工业气息。她不由得想起祖父,祖父经常开一个玩笑,说,云朵,你的耳朵是猪八戒的耳朵。直到今天,云朵都觉得自己的耳朵总是呼扇呼扇,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