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的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w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功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把握情感
  众所周知,现代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很多的情感因素,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欣赏领略了山清水碧的壮丽美景;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着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给于我们诸多感慨……教师应该通过了解背景,深入剖析文本,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成文本的情感教学目标,再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教师在把握作者感情脉搏的基础上,创设某种情境, 自然地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和谐共振,自然而然地认识深蕴在课文中的丰富内涵。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运用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或影像、或音乐、或图画,让学生置身情景氛围中。例如,执教《桂花雨》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摇桂花”中有“樂”,教师便借助课件中的动画和音乐,为学生呈现出了一幅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这一情境的创设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灵动的思维,让文字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并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沐浴“桂花”的芳香,分享“快乐”的情意。
  三、深情朗读,体会情感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教学杜甫的《兵车行》,老师范读时紧紧把握住由感叹转为怨愤的感情基调,深怨之声,声调凄楚,令人悲痛欲绝。通过朗读,读出了诗句的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深刻领悟到诗人对时事的深深感叹。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情感
  神与物游,心与理合,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了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与作品的充分融合,才能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并列点出9种事物。教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想象出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同学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产生深切的同情。
  五、运用合适的体态表情,调动情感
  课堂上,学生情感很丰富,但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举手投足、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变化。马卡连柯说:“不善于表情就不可能做教师。”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学会在脸色、姿态、手势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做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举手投足,自然得体;轻重缓急,妙趣天成。
  例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表现的是对国民党反动独裁的强烈谴责,当中有这么一段,充满着正义对邪恶的不屑与鄙视,闻一多拍案而起,朝台下的特务们叫板,满腔正义尽露于此。此时,语文教师也应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地大胆地去运用、发挥,讲桌一拍,带给学生的绝对是另外一种精神的震撼。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深情朗读、激发想象等有效手段,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因为唯有情和智的和谐共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其他文献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到:“‘合作学习’可以称之为‘互惠学习’。学生在以往学习中获得的片段经验在小组学习中可以串联起来,可以保障学力低下学生参与的机会,即使一时不理解,有意义经验的积累也为来日参与挑战准备好了机会。‘合作学习’同‘集体学习’与‘分组学习’的最大差别就在于,‘集体学习’与‘分组学习’重视集体的一致性,而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的主体终究是个人。在小组活
期刊
在今天,无论是对已有古诗词进行再次谱曲以演唱,还是以其意境为背景进行新的歌曲创作,均已成为当下乐坛的一种潮流。因此,在小學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与借鉴该两种形式助力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深刻理解以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合乐唱诗,声情并茂  将音乐引入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课堂,较多的做法是将之作为学生诗歌朗读的背景音乐,以此引领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期刊
1999年12月27日,在新的千禧年到来之际,有幸应邀参加运城高专为景克宁、王树山教授召开的学术活动座谈会。会上,我听了高专书记张满谦和校长杨宗礼热情挚诚的讲话,听了景克宁、王树山二位
主持人语:   世宾一直倡导一种“完整性写作”,认为进入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是诗性强度的一个标杆。在这篇随笔中,他谈到诗、语言、世界三者的共有属性,区分了“诗意之诗”和“诗性之诗”,前者是筑造,后者是召唤,诗则是世界的投影,是“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的空间”,“一个有别于现实的世界”。随笔指涉面较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完整性写作”。(沈苇)  1  诗歌从外在接受角度来讲,是被时代的文化、意识形态、
期刊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将古代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教师还需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来感知诗意,让学生对诗境有艺术的解读,并且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和学生之间合作完成诗的论析。  一、诵读感知诗意,艺术解读诗境  诗歌被创造出来的本质就是诗人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只有通过学生反复
期刊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面向我国信息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一线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技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其就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语言、数学、空间、艺术、逻辑等,不同学生智能在其中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突出,而其它方面平平。也就是说在学习中,有的学生某学科或者某学科的某一个方向十分优秀,而其它方面则比较吃力,这是由人类智能决定的。有的学生特别适应学习语文,有的学生则适应学习数学;对于语文学习,有的学生适应阅读与鉴赏,有的则更倾向写作与交流。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天赋不同。《高中语文
期刊
我国《继承法》中确定法定继承人范围的基本依据主要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主,此外还将扶养关系作为其辅助性依据。经济的发展,公民私人物质财富的增加,必然对遗产继承纠纷产生
“古籍”是指古人所著作和收藏的书籍,“古籍整理”是指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著作和文献的整理,包括校勘、标点、注释、让评、翻译等,目的是为了保存古籍,指导今人的阅读和理解,从而
语文学习是一个人通过理解、探索与积累逐渐达成目标的过程,而小学阶段正是语文学习的开端,可见这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阶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力,帮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知识基础,才能让后续的语文学习及其他科目学习更为顺利,而想象力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优势之一,因此后续将着重思考,为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提供方向。  小学生是一个具备特殊性的群体,
期刊